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蚕联户共育示范推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小蚕联户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性,创造适合的饲育环境,组织养蚕农户将一定数量的蚕种同育一室的饲育方法,实行统一消毒防病,统一采用标准化饲育技术,促使小蚕发育齐一,体质强健,确保蚕儿存活头数,以提高蚕茧产、质量及经济效益。根据桐庐县种桑养蚕户多,农户养蚕设施简陋,养蚕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从小蚕联户共育入手,着重研究推广养蚕技术新体系,为进一步探讨小蚕专业化饲育打下基础,以提高全县蚕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2.
小蚕工厂化共育室用于集中饲养1-3龄期的家蚕幼虫,不仅可以提高小蚕期养育质量,提升蚕茧生产水平,还可以适应多批次养蚕发展需要。四川优质蚕茧生产推动了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推动小蚕标准化、工厂化养殖高标准规划设计。为了满足规模化、集约化养蚕对小蚕集中饲养高标准技术的需要,参考《四川省标准化规模养蚕设施建设及配套技术方案》,同时重点在共育室布局、养蚕数量、多批次养蚕、功能监控等方面满足智能化、标准化等的迫切需要,必须有效推动小蚕工厂化标准共育室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为规范小蚕(1~3龄)人工饲料共育技术,提高浙江省小蚕工厂化饲育水平和养蚕工效,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杭州综合试验站牵头,与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州市农科院等单位成立联合专家组,研究制定出《1~3龄小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规程》以指导蚕桑生产.  相似文献   

4.
张改萍 《北方蚕业》2007,28(3):55-55,57
去年,阳城县蚕桑中心引进温湿自控小蚕共育新技术,它是针对小蚕饲育中温湿度难控制,煤火加温又会造成蚕儿煤气中毒的核心问题研制而成,它不仅适用于多蚕户集中小蚕共育,而且适用于年养蚕5-10张以上大户小蚕饲育,是当前养蚕生产中小蚕饲育的首选.整套设备由温湿自控器、双层塑膜活动木框棚、叠放式木制蚕匾组成.笔者结合蚕桑生产实践,总结有以下十个优点: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九年以来。为了适应我县蚕桑生产的大面积发展。我们始终把搞好细蚕共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年间。我县蚕桑面积由650亩发展到12980亩。增长了十九倍:蚕茧总产量也由39吨上升到1660吨。提高了四一倍多。随着蚕桑生产的不断发展,细蚕共育工作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一九七九年,我县只有一个共育室。共育率为5%。到一九九○年,全县已办起共育室96个。还出现了一批代育户。细蚕共育率达到95%以上。目前,细蚕共育已成为我县桑区蚕农普遍应用的饲育制  相似文献   

6.
陈汉文 《蚕桑通报》2007,38(2):62-63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育模式。它不仅能使养蚕高产、稳产、质优、高效,而且还能节省桑叶、节省劳力、节省投资。笔者根据多年的小蚕共育经验,就如何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的技术措施和要点做一简要介绍,以提高小蚕共育质量和养蚕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广大农村正着力于调整产业结构,蚕桑生产重点产区和一些养蚕尝到甜头的农户,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各自专长,走拓桑致富之路,如东县马塘镇近2年已新拓桑田140hm2,使新老桑田超过340hm2.随之出现了养蚕大户蚕室蚕具的添置配套,尽管能多年折旧,但一次性投资的费用也相当可观.为此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探索了一种以小蚕集中共育,每个养蚕户建一间约20m2左右的标准蚕室,作为饲育3~4龄蚕的中蚕过渡室,到5龄期利用塑料大棚,采用<漏空透气蚕座>养地蚕,每日给桑1~2回的低成本、省力化养蚕新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将有关技术措施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朱毅 《江苏蚕业》1991,(3):64-66,59
<正> 小蚕共育能使蚕作安定,较好地发挥省力化、节约化作用,在日本被称为与全年条桑育、上簇方法改善并列的促进养蚕经营规模扩大的主要技术之一。 (一) 小蚕共育的发展过程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开始的小蚕共育主要是以村落为基础进行的。通过养蚕农家的自觉行动来维持。主要目的是保证蚕作安定。为此制作了与之适应的各种简易饲育装置以及各种形式的夏秋蚕小蚕用桑育成法。  相似文献   

9.
<正> 一、如皋市小蚕共育的历史与现状如皋市的小蚕共育始于1951年,当时,由互助组推举有经验的蚕农负责。饲育人员由参加户挑选或轮流,实行“共育”。3龄起蚕即分户饲养。共育成本及分配均按种摊派。高级社时,养蚕则按记工和入股土地分配。人民公社体制时,以集体经营的形式实行记工分配的办法组织共育。初期数量少,全公社集中共育,由技术干部具体负责指导。随着生产的发展,相继建立了公社桑场、大队桑场,蚕种数量逐年增多,以场队组织共育,在技术上以场带队,并建立专用共育室。提倡三专一远(专室、专人、专具及小蚕室远离大  相似文献   

10.
<正> 小蚕共育具有省叶省工省成本高产量的优点,在我省推广以耒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普及科学养蚕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蚕桑生产实行双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小蚕共育更是千家万户蚕农夺得蚕茧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目前我省小蚕共育的组形织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集体共育,一种是联户共育。集体共育是以乡或村为单位,利用集体公房或专门建造的小蚕共育室,由乡或村集体组织,将本乡(村)的全部找大部分蚕户的蚕种集中在一起,共同饲育至三令起蚕或四令起蚕,再发到各户饲养。这种共育是我省各地目前推广的主要形式。联户共育则是一种由群众自愿联合实行小蚕集中饲育,大蚕分户喂养的组织形式,共育设备(包括蚕室、蚕具、桑园)自己解决,推选具  相似文献   

11.
如东县是江苏省蚕桑生产重点县,桑田面积7.5万亩,年发种量近20万张,产茧7100吨左右,多年来本县一直实行小蚕集中共育。全县现有1130座小蚕共育室,参与共育人员10000人以上,拥有一套比较全面的小蚕共育技术,承担着全县1~3龄蚕的共育任务,通过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减少了广大蚕农饲育小蚕的麻烦,省工节本,尤其给小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饲育微环境,为生产优质高产的蚕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如东的蚕桑事业的稳步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小蚕养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能不能稳产高产,“养好小蚕一半收”,人们历来把稚蚕饲育看作是蚕茧丰产的关键。随着蚕业科学的发展,在蚕桑生产向经济、省力、高效的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养好小蚕尤为重要。实行小蚕共育是当前养好小蚕的一项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也是实现小蚕饲育专业化,改革养蚕技术,加速建设蚕桑基地的重大措施。今后随着复养指数的提  相似文献   

13.
蚕桑产业在重庆市黔江区金溪镇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先后建成了小蚕智能化共育工厂和3~4龄蚕自动化饲育工厂,推广了自3龄起地面饲育的省力化养蚕模式.进一步将蚕桑产业做大做强需要继续推行产业规模化、小蚕共育全面工厂化、大蚕全面省力化、蚕农与合作社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思路,以及提升产业技术服务质量和开拓产业多元化发展途径,力争成为全市的现代蚕桑产业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4.
养蚕一般分为小蚕共育和大蚕分户饲养两个阶段。小蚕共育是小蚕期集中饲育,三龄起蚕饷食后将蚕分发到各蚕农户饲育的形式,一般由养蚕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养蚕大户负责小蚕共育的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常言道:育好细蚕七成收,饲育细蚕是蚕桑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我县细蚕共育在不断巩固的基础上逐步稳定发展,生产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细蚕共育是蚕桑生产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搞得好与坏,直接影响着蚕桑生产。推行细蚕共育,提高了蚕桑生产水平我县是全省最早推行细蚕共育的县。1972年,我们在那务镇增村试办起了第一个细蚕共育室,以后在全县逐步推开,近二十年来,我县细蚕共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推广、改革、发展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细蚕共育已成为我区蚕区普遍应用的一项饲育制度。十年的实践证明,细蚕共育是稳定蚕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集约经营,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是促进蚕桑巩固地发展,实现养蚕技术改革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在有关措施的配合下,随着细蚕共育的推广与普及,我区蚕桑生产获得了巩  相似文献   

17.
陈汉文 《广西蚕业》2007,44(2):43-45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育模式。它不仅能使养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而且还能节省桑叶、节省劳力、节省投资成本。笔者根据多年的小蚕共育经验,就如何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的技术措施和要点做一简要介绍,以促进小蚕共育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8.
1 小蚕共育的内涵、历史与组织形式   1.1 小蚕共育的内涵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健康成长,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养蚕措施,是蚕桑生产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经济饲育形式。   1.2 小蚕共育源远流长   小蚕共育作为一种饲养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日本约在1930年前后提出对小蚕共育实行补助奖励政策,到1960年前后,实行小蚕共育的占养蚕户数的43.9%,到1980年,共有小蚕共育所2514个,占养蚕户数的91.8%,日本由于普及了小蚕共育,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软化病、脓病等受害蚕茧的比例显著下降,使蚕病发生率控制在2%以下,保证了蚕茧生产的稳产高产。   我国在20世纪20~30年代,有关蚕业学校和机关,曾在农村创办了小蚕共育组织,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有关消毒药品、加温燃料、桑叶、人工费用、蚕室蚕具租费等,均按参加共育的蚕种张数进行分摊。由于实行小蚕共育小蚕发育强健,饲养成绩好,费用又比独自饲养低,因此,自愿参加者日众。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小蚕共育得到更大发展,共育规模比过去大,共育组织几乎遍及各蚕区。   1.3 小蚕共育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9.
<正> 小蚕共育是经济省力养蚕、集约化养蚕、提高养蚕效益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蚕茧单产,增加总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我县利用典型引路、逐步推行,把小蚕共育工作作为一项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逐年扩大。蚕桑生产分户经营后,原有的小蚕共育点基本解体,1988年全县小蚕共育的推广面下降到只有30—40%,而1990年后小蚕共育的面基本稳定在95%左右。目前全县已有巩固的小蚕共育点4387处,平均每三个农业合作社就有2处共育室,由于共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蚕饲育环节劳动强度大、蚕房利用率低等问题,研制了可垂直旋转的大蚕饲育架,该饲育架可完成蚕台定位取盘操作,实现撒粉消毒、给桑环节的机械化作业,并在完成指定动作后复位.通过对蚕台定位取盘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优化饲育架运转参数,开展大蚕饲育试验,结果表明:28个蚕台工作时运转稳定,在相同养蚕量情况下该饲育架可节约蚕房占地面积48%,且能有效降低大蚕饲育劳动强度,提高养蚕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