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牛伊氏锥虫病系锥体科伊氏锥虫寄生在耕牛血浆和造血器官的一种寄生虫病。患畜呈现精神萎顿、膘情下降、消瘦贫血、间有黄疸,使役能力下降,四肢浮肿,站少队多等症状。此病多流行在我国中南、华东、西南各省,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等省的某些地区流行甚为严重,在有的地方成为冬季耕牛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省耕牛锥虫病于1977年在贵溪县发现之后,继1978—79年,先后在弋阳、广丰、玉山等46个县流行。为了查明疫情,摸清耕牛锥虫病发生、流行及传播的主要因素;为制定耕牛锥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我们于1981—1982年期间在弋阳、资溪、进贤、新建、南昌市郊区和湾里区等地进行了耕牛锥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共检查耕牛数1646头,其中阳性牛80头,平均感染率为4.86%。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佰氨喹是8—氨基喹啉类衍生物。人医用于控制良性疟疾复发和防止各型疟疾传播的有效药物;兽医临床有用于治疗水牛伊氏锥虫病的报告,亦有用于牛小型巴贝斯焦虫病。本品毒性,在人医较其它抗疟药为大,对牛的毒性强。但是,有关本品毒性试验尚未见专题报道。为此,本试验以江西生物药品厂生产的灭锥净(即佰氨喹)注射剂进行了急性,亚急性毒性试验,并以平均法和序贯法对照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_(50)),同时,以家兔佰氨喹中毒进行了解毒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4.
家畜伊氏锥虫病对我省畜牧业危害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为及早地防治本病,急需寻求一种快速、简易、较准确的诊断方法。近几年来,利用聚苯乙烯乳胶吸附抗原(或抗体),进行免疫诊断,具有上述优点。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将此项免疫学诊断技术,应用于伊氏锥虫病的诊断。经九个月的试验,我组筛选了两种(77—Ⅰ和77—Ⅱ)聚苯乙烯乳胶抗原(以下简称乳抗。)通过临床试验,效果令人浦意。兹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 庐江县境山丘起伏,垅畈相间,素有"东塝南岗西山北圩"山圩各半之称,年平均降雨量1000毫米,农牧经济发达.全县现有耕牛3.8万头,历年耕牛自然淘汰率约4%.1982年以来,由于耕牛锥虫病的流行,每年耕牛病死和淘汰的达8—10%,经济损失很大.县委和县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及时组织力量,采取措施,以控制耕牛锥虫病的流行.1984年省农科院畜牧兽医所和庐江县畜牧兽医站,遵照巢湖地  相似文献   

6.
水牛伊氏锥虫病是由水牛伊氏锥虫寄生在马、牛、骆驼、犬等家畜的血浆和造血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水牛血红蛋白尿是以水牛尿液呈棕红色为特征,主要原因可能与无机磷缺乏有关.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凤阳、定远等县经常有水牛血红蛋白尿病例发生,且比以往年份有上升趋势.但笔者曾遇到一头4.5岁的母水牛发生伊氏锥虫与血红蛋白尿混合感染病例,临床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上关镇是奶牛饲养密集乡镇,血原虫病在上关镇局部地区是一种常发的血液寄生虫病,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奶牛血原虫病类型主要有双芽巴贝斯焦虫病、边虫、泰勒焦虫病和伊氏锥虫病等,特别是奶牛伊氏锥虫病对奶牛业发展危害极为严重,如2005年上关镇XXX村出现了2次奶牛锥虫病群发事件,造成奶牛死亡104  相似文献   

8.
应用琼脂扩散沉淀反应(琼扩)诊断马媾疫早有报导。我们试将此方法应用于诊断家畜伊氏锥虫病。以自制京山锥虫虫粉抗原作为琼扩抗原,用琼扩、镜检、补反和小白鼠接种进行了检出率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水牛伊氏锥虫病是由水牛伊氏锥虫寄生在马、牛、骆驼、犬等家畜的血浆和造血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水牛血红蛋白尿是以水牛尿液呈棕红色为特征,主要原因可能与无机磷缺乏有关。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凤阳、定远等县经常有水牛血红蛋白尿病例发生,且比以往年份有上升趋势。但笔者曾遇到一头4.5岁的母水牛发生伊氏锥虫与血红蛋白尿混合感染病例,临床较为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沙莫灵(Samorin)是英国生产的一种抗锥虫药,对刚果锥虫、活跃锥虫、布氏锥虫均有良好的抗虫活性,至于对伊氏锥虫是否具有抗虫活性,国内未见报道。本试验仅在观察沙莫灵对小鼠伊氏锥虫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试验提供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沙莫灵 由香港利农有限公司提供。化学名为8(间——脒苯重氮氨基)——3——氨基——5——乙基——6——氯化苯菲啶盐酸盐,简称“脒氯苯菲啶”,其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1.
稻草素为我国南方各省耕牛的主要饲料,同时亦广泛用来作为包装材料使用。因此稻草的霉变自然地与耕牛饲养及包装物品的品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然而有关霉变稻草真菌区系组成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分析之样品系湖南制药厂送检的三份引起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按比例分层抽样法选取样本,经间接血凝法、血液涂片法检查,以95,5%的可靠性估计信阳地区水牛伊氏锥虫病的感染率、发病率分别在区间[32.9、40.8],[10.3、15.7]内。  相似文献   

13.
桑给巴尔位于印度洋的西部,以35kg 宽的海峡与坦桑尼亚大陆相隔,是坦桑尼亚国的一个部分.它是由温固加岛(Unguja)和奔巴岛(Pemba)组成。锥虫病于1908年首先在温固加岛上发现,而奔巴岛至今仍然没有这种病.1945年发现该病的传播媒介为采采蝇(Glossina austeni);随后的调查表明:G.austeni 是该岛唯一锥虫病传播媒介.锥虫病是制约该岛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年经济损失大约为2百万美元。1986年锥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牛锥虫感染率为49%,99%为刚果锥虫(T.congolense)。活跃锥虫感染(T.vivax)则较少.锥  相似文献   

14.
<正>水稻黑条矮缩病是2001年发生在我国的水稻新病害,2009年正式鉴定为南方黑条矮缩病,由白背飞虱传播,在我国北方发生较轻,2009年开始在南方各省均有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有关专家介绍,该病传统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良种,淘汰上年发病严重的品种;及时清除秧田及四周的杂草,特别是单季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打药防治秧田四周作物或杂草上的飞虱;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5.
伊氏锥虫在我国地理分布广泛,寄生于马、驴、骡、黄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家畜体内,感染后发病急,死亡快,危害很大,多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研制防治伊氏锥虫病的疫苗,由于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频繁,所以未能成功.我们曾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程序作了观察,发现有一定规律.因此我们对伊氏锥虫新疆株在兔中的抗原变异程序进行观察,用昆明系小白鼠95只,新西兰兔4只进行试验,先用来源于新疆骆驼株体内经过单虫克隆的虫株,接种兔2只,接种量为10~6条/只,每3d 采兔血一次分离  相似文献   

16.
冬天气温低,初春天气变化无常,且春忙活重,因此,冬春季节应注意预防耕牛常发生的几种疾病.1.锥虫病无论急慢性,死亡率都很高。表现为渐进性消瘦、贫  相似文献   

17.
伊氏锥虫病在我国流行广泛,在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及西北地区均有发生,以马、骡、水牛、骆驼发病最为严重。此病若不及时确诊治疗,均可造成死亡;呈隐性感染及亚临床经过者则引起农畜生产能力的大幅度下降,这都给畜牧业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伊氏锥虫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进一步控制伊氏锥虫病的流行以致最终消灭伊氏锥虫病作出努力,我们于1986年开始从事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盐酸土霉素对人工致病克氏原螯虾的治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口服患病克氏原螯虾(Procamgbarus clarkii)组织、注射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oyticus)的方法,人工感染健康克氏原螯虾致病后,定时投喂盐酸土霉素药物饵料,观察了药物饵料对人工致病克氏原螯虾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投喂含有盐酸土霉素的药物饵料对人工注射V.mimicus和V.parahaemoloyticus致病的克氏原螯虾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对口服患病克氏原螯虾组织致病的克氏原螯虾的治疗效果比较差.但是,与口服患病克氏原螯虾组织致病后未用药物饵料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投喂药物饵料对克氏原螯虾疾病发展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推测克氏原螫虾暴发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致病病毒引起,而致病菌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存在,可能导致混合感染而死亡率上升.  相似文献   

19.
在湖南华容县发现牛、马伊氏锥虫病(以下简称锥虫病),永兴、长沙、宁乡、桃江、益阳等县发脱牛锥虫病。看来,此病在湖南流行广泛。牛锥虫病一般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无临床症状,但由于饲养管理不良,劳役过度,天气寒冷,可引起反复发热,进行性消瘦,甚至最后衰竭死亡。死亡多见于冬季、春耕和双抢期间。母牛还有流产、早产、产后小牛死亡等情况。因此,本病对牛危害很大,为保护耕牛,支援农业生产,应迅速开展普查,积极进行防治。现将望城和桃江两县初步调查情况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20.
我院畜牧水产系教师及科研人员,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9年以来,共有40项科技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1979~1985年度获奖的成果有12项:1979年汪涤邦完成的“耕牛血吸虫病的药物治疗”,系协作组完成的“湖南省鱼类资源调查研究”2项成果获湖南省科学大会奖;1980年汪涤邦协作完成的“硝酸氰胺治疗耕牛血吸虫病研究”,获湖南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1年汪涤邦协作完成的“硝酸氰胺微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