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生态足迹和灰色预测模型,对资源型城市——邢台市2003-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并对未来时段的生态足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邢台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3的1.866 hm2/人增至2011年的2.133 hm2/人,增加了0.267 hm2/人;而生态承载力却由0.3765 hm2/人降至0.3568 hm2/人,下降了0.0197 hm2/人,从而产生了生态赤字;生态赤字由2003年的-1.4895 hm2/人降至2005年的-1.9512 hm2/人,出现了极值,然后又升至2011年的-1.7762 hm2/人,呈“V”字形.邢台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预测结果显示:2012-2025年,邢台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从2012年的-1.7466 hm2/人,增加到2025年的-1.6856 hm2/人.邢台市未来资源消费仍将大大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因此,邢台市必须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提高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水平.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该文运用调整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西部9个典型性资源型城市的生态足迹及其生态承载力,并对各城市资源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西部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生态赤字,表现出较强的不可持续性,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使得能源用地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量。最后,文中提出了减少生态足迹需求和增强生态承载力供给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不同资源型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特征的差异,结合现存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重塑了动态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探讨了几种具体实用的评价方法,以此评价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典型资源型城市——晋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综合法账户模型,以2004—2013年共10 a的生物资源平均产量作为动态参照,选取了较新的均衡因子,利用NPP(净初级生产力)客观合理地确定了各土地类型产量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晋城市2004—201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引入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生物多样性指数、生态足迹发展能力和生态压力指数四项指标,多方面综合分析了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表明:2004—2013年晋城市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略微减少,生态赤字呈现上升趋势,单位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减少,生态多样性指数基本保持不变,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有所提高,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其主要原因为人口总量增加、经济增长带动消费水平提高、能源需求所占比重较大以及土地利用效率较低。据此,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控制人口规模,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以提高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城市生态安全研究案例,为经济发展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超  雷国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164-168,173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特点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1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对象的综合承载力水平普遍较低,可划分为弱、低、中、较高4个承载力区。(2)从综合区划角度看,研究对象的空间差异也较显著,华北、长江中下游区明显高于东北、西北、晋陕内蒙古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将近20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城市的空间扩展状况,为资源型城市空间扩展的数量特征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克拉玛依市1996,2000,2006,2011,2014年5个时段的Landsat影像,获取近20a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主要景观组分的转移过程。[结果]1996—2014年研究区耕地、林地在大幅度增加,其面积由1996年的38.05,58.39km2增加为2014年的436.25,143.27km2。耕地在景观中所占的比例大幅度增大,破碎化程度增加。建设用地与水域面积也逐渐增大,其面积由1996年的20.40,31.62km2扩大为2014年的65.15,36.38km2,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由1996年的888增加到2014年的1 792,斑块密度与边缘密度由0.12,1.14增加到0.24,4.03。[结论]1996—2014年克拉玛依市破碎化程度增加,有明显的集中化趋势,水体景观形状较为规则,破碎化程度较底。  相似文献   

7.
利用具有较好分类性能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焦作市1988年、1993年、2001年、2004年、2010年和2014年的多季节TM,ETM+,OLI数据分类后检测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得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信息,分析促使其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在遥感影像分类中,DEM的重要性程度大于其他变量。(2)农用地面积在1993年达到最大;建设用地近26a增长1倍多,近几年增速放缓;林地面积近几年有所增加。(3)1993—2001年,裸地和农用地相互转变最为剧烈,8a间土地利用转移综合总量最大。2010—2014年综合年均变化量最大;2001—2004年农用地和林地年均减少量最大,3a间建设用地增长最为迅速。(4)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空间变化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裸地与人口密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通过显著性0.01水平检验。焦作市地均GDP总量每增加1%,建设用地面积增加0.12%。城市要寻求产业转型,在保证未来新区发展建设的同时,也要保障粮食的供给。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因“矿竭城衰”实施的产业转型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NVI软件,选取资源型城市白银市区1990年、2000年和2011年3期Landsat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动态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贡献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1 a期间,白银市区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增长趋势,耕地面积先增后减,未利用地面积一直呈减少趋势,林地、草地、水体基数小,面积变化总量不大;从整体来看,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087上升到2011年的0.126,生态环境质量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耕地和未利用地对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林地和水体对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贡献率最高;耕地、未利用地、林地、水体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耕地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向环境索取资源转变为保护与改善环境.选取土石山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白马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该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建立生态清洁型治理模式基础上,对该区域进行综合治理过程中的技术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丰水型城市既有一般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在分析城市水资源特性及利用方式的基础上,以丰水型城市南京市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2006-2010年南京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南京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大致处于适载范围内,但承载力有限、波动明显。采用敏感性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而选择人均GDP、万元GDP用水量、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和污水处理率4项敏感性指标,开展了水资源承载能力提升途径的情景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提高生产、生活用水效率,节约宝贵水资源,辅以污水处理率的稳步提升是丰水型城市稳定和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途径,并根据不同城市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构建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山西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和基本框架,并就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发达国家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做法、特点,分析了国外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提出了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内涵,阐述了国内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从支撑作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三方面探讨了信息服务体系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淮海经济区1986—2008年生态足迹(EFs)的年际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20个成员市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幅达5.74%。2008年,处在前4位的依次为莱芜市(9.143 6hm2),枣庄市(6.340 4hm2),淮北市(6.185 2hm2),济宁市(5.004 9hm2);后4位的分别是阜阳市(1.038 5hm2),周口市(1.122 1hm2),宿迁市(1.209 7hm2),开封市(1.319 5hm2)。各成员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高者与最低者相差近8倍,其中能源用地是导致生态足迹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子。经济区人均生态承载力(ECs)表现为稳中有降,但各成员市之间空间差异程度不大,基本在0.4~0.7hm2之间变化。由此,淮海经济区生态供需状况由1986—1988年的较小盈余,1989年以后逐年出现生态赤字,到2008年人均赤字(EDS)达1.692 1hm2,年均增长29.08%,显然现有生态承载力已不足以支持其生态足迹需求,很大程度上需依靠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赤字差额,这种发展模式对自身生态经济系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根据生态可持续评价结果,各成员市的生态可持续指数(IES)普遍偏低,半数以上的城市处在"中度不可持续类"发展状态。其中,莱芜、枣庄、淮北、济宁、泰安、徐州、日照等7市已进入"强不可持续类"城市。最后,从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归纳了其发展中存在差距和问题,探讨了其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归纳了其发展中存在差距和问题,探讨了其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吉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合分析黑龙江省大庆市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大庆市与同类资源型城市生态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近30 a来大庆市及各行政区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使用PLS模型定量筛选大庆市生态承载力影响因子。[结果] 1986—2016年大庆市表征状态均为生态赤字,除市区外,各地区生态赤字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剔除能源消耗外部性造成的影响,大庆市生态安全等级较低的区域呈现扩大趋势;各地区生态协调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除林甸县与杜尔伯特地区外,其他地区生态协调能力较差;研究期内,农业固定资产投入额度、GDP年增长率、第三产业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业总产值5种因子对大庆市生态承载力影响极显著。[结论]当前大庆市生态承载力呈现出压力较大,空间分布不均,影响因素多样的特点,在制定提高生态承载力相关措施时,要注重因地制宜,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8.
李玉清    宋戈      王越    王学伟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267-272,278
科学评价城市扩张冲击下所辖市县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所辖市县经济、社会、生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哈尔滨所辖市县为研究区,运用能值分析法和“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构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可持续能值指数(EULESI),结合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EISD)与EULESI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对2004—2011年研究区近8 a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EISD)与EULESI二者相关性系数为0.84,具有极强相关性,相较于EISD指数,EULESI指数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更具有敏感性和代表性,同时作为评价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指标具有科学性,可用于其他类似地区的相关研究评价指标;(2)2004—2011年城市扩张后的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总体呈递减趋势,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水平波动较大,处于较不稳定发展阶段,总体处于较不安全水平。具体而言,2004—2006年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水平;2007—2008年处于较不安全水平;2009—2010年均处于临界安全水平;2011年数值为近8 a来最低值,处于较不安全水平,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总而言之,能值分析法能够客观揭示各个指标自身涵义,有效避免评价过于主观性,研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