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秋马铃薯免耕栽培稻草覆盖示范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元 《作物杂志》2002,18(1):20-20
秋马铃薯免耕栽培稻草覆盖技术是我们总结的一套高产经验,1998年该项技术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创新二等奖。1993年至今,推广面积不断扩大,深受种植区农户的欢迎。2000年秋季,全镇示范种植免耕栽培稻草覆盖秋马铃薯56.67hm2 。平均单产13080kg/hm2 (最低单产11535kg/hm2,最高单产16245kg/hm2 )。1 技术要点1.1 适时播种 水稻收获后,及时整地抢栽(挖好四边沟、中沟,沟深20~27cm,以利排水 ),栽期8月27至9月3日。过早栽种……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邵东县斫曹乡石坪村实行元胡、春玉米、晚稻三熟制,是1997~1998年开展稻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试验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新模式。1999年种植10hm2,据县农业局调查,元胡干品产量达2243kg/hm2 、玉米7883kg/hm2 、稻谷7733kg/hm2,三季净产值达39166元 /hm2,比二熟制双季水稻种植模式增值显著。其栽培技术如下。1 茬口安排10月中、下旬晚稻收获后,及时种植元胡,元胡在4月底至5月初收获。玉米采取育苗移栽,在4月上旬移栽于元胡行间,7月上、中旬收获。玉米收获后,及时栽插晚稻。2 稻田选择与准备选择排水良好、灌溉方……  相似文献   

3.
水稻覆膜旱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六安地处皖西江淮丘陵分水岭,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张,常发生季节性干旱,对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生产极为不利。因此,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日益受到重视。具有显著节水特点的覆膜旱作技术抑制了棵间蒸发,降低了水分渗漏,可节约用水30%~60%,从而从根本上缓解水稻生产供水矛盾。1998~1999年我们从品种、栽培密度,播期和前茬作物等方面进行了水稻覆膜旱作对比试验。试验条件 :肥床旱育壮秧;大田旱耕旱整,肥料均作基肥一次施用,施纯N24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KCl150kg/hm2 。平整作畦后,畦面喷洒丁草胺等除草剂封闭……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姜堰市通南高沙土地区常年以麦—稻、麦—玉米两熟制为主,效益较低。近年来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该区以早熟马铃薯作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通过推广粮经饲复套种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马铃薯一般产量1.125万~2.25万kg/hm2,产值2.25万~4.5万元。1 种植模式1.1 冬春蔬菜—马铃薯—夏花生冬前开沟作畦,畦宽2.4m,播一茬冬春蔬菜,产量可达2.25万kg/hm2,产值2.4万元。马铃薯起垄播种,每畦3垄,每垄播2行,株行距均为20cm,12万株 /hm2 。1月上中旬用双膜加小弓棚覆盖,4月中旬末开始上市……  相似文献   

5.
化学调控对寒地水稻抗倒及产量性状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易倒伏水稻品种垦稻12为试验材料,设置600g/hm2、900g/hm2、1200g/hm2、1500g/hm24个调节剂水平,研究不同调节剂用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剂处理水稻的株高降低,节伸长受到抑制,茎秆抗折力增加,弯曲力矩减小,倒伏指数减小。与对照相比,化学调控有效降低了水稻倒伏的发生几率。调节剂处理可促进水稻分蘖,收获穗数的增加补偿了千粒重降低的负效应,在600g/hm2处理水平下,寒地水稻收获穗数增加明显,结实率有增加趋势,水稻产量比对照增加显著。900g/hm2、1200g/hm2处理水平下水稻产量增加不明显,在1500g/hm2处理水平下产量比对照降低。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水稻生产中磷肥适宜用量及提高水稻产量效益问题,以江苏水稻‘9108’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磷肥用量方法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磷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磷 37.5 kg/hm2水稻产量最高,达到了11781.15 kg/hm2。磷肥用量在37.5 kg/hm2的基础上增施磷肥水稻磷肥利用率、磷肥生理利用率、磷肥农学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呈现下降趋势,施磷37.5 kg/hm2磷肥效率均最高。增施磷肥降低了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增加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水稻经济效益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量超过37.5 kg/hm2经济效益下降。综合上述结论拟推荐兴化水稻生产中磷肥适用量为37.5 kg/hm2。  相似文献   

7.
李连贵 《作物杂志》1999,15(2):31-31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实行小麦间作越冬菠菜套种生姜是1994~1998年开展间作套种试验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新模式,推广面积200hm2以上,约占姜田面积的85%,小麦、生姜、菠菜纯收入共2万元/hm2左右。且生姜已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是本地区农业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1种植规格以生姜为主茬,按生姜行距70cm,在种小麦前作垄,垄的两边各种两行小麦,行距20ck,播种量105~120kg/hm2,于10月5日前播完。垄背为生姜套种行,在10月上旬先播一茬越冬菠菜,翌年清明节前收获。谷雨前4月中旬当5cm处地温稳定通过15~18℃时,在垄背播种1行生姜,株距15cm,密度1071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大安区水稻“3414”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大安区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向当地水稻施肥提供指导,应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设置水稻肥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各配方处理水稻与对照(CK)相比产量显著提高。在14个处理中,N2P2K1配方施肥的水稻可以获得最高产量10336kg/hm2和最佳经济效益16885.07元/hm2。建立水稻产量为目标函数的N、P、K的三元二次方程和N、P、K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回归模型建立最高产量的施肥指标为:氮203.99kg/hm2,磷102.08kg/hm2,钾83.29kg/hm2,水稻最高产量为:10471.23kg/hm2。结合当地肥料价格,得出最佳施肥量为:N159.11kg/hm2,P82.35kg/hm2,K54.41kg/hm2,产量可达10323.38kg/hm2,以此作为当地水稻生产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旨在探讨增苗减氮的栽培方式对水稻的氮素流失及吸收利用的影响,为水稻氮磷流失防控奠定基础。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增苗减氮处理对地表径流氮素流失、水稻氮素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和秧苗数的增加总氮流失量显著降低,插秧前流失量占全生育期60%以上,总氮流失量最高为常规处理(T2)达到11.80 kg/hm2,T3~T6处理比T2降低13.42%~53.52%。与T2处理相比,T3~T6处理氮肥农学效率提高2.86%~28.99%,偏生产力提高3.40%~24.98%。随着施氮量的降低和秧苗数的增加氮素盈余量降低,T2~T6处理氮素盈余量分别为20.55 kg/hm2、15.23 kg/hm2、16.10 kg/hm2、6.33 kg/hm2和-10.62 kg/hm2。该试验表明适度的增加秧苗密度、减少氮肥投入能够减少氮素流失,提升氮素利用效率,保障土壤氮素平衡。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育抛秧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省示范推广以来,面积增长迅速,全省2001年旱育秧推广7.2万hm2,抛秧3.1万hm2,旱育抛秧平均单产8177.5kg hm2,旱育手插单产7957.6kg hm2,分别较两段秧增产781.5kg hm2 、561.5kg hm2,效益显著。在该技术的推广中,我省稻区农技人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对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创新完善,形成了陕南、关中、陕北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操作规范,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 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根据水稻幼苗期耐寒耐旱通气组织不健全的生理特点,改两段水育为旱育……  相似文献   

11.
寒地甘草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具有抗寒、抗旱、喜光、耐热的特点.是抗盐性很强的植物,适宜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土壤栽种. 1 造地整地 一般土壤以pH 8的微碱性为宜,秋季深翻30~45 cm,施足基肥,施有机肥30000~45000 kg/hm2.翻后细耙整平,起60 cm宽垅或作成高畦.  相似文献   

12.
旨在探讨施氮量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基础。本研究以浙江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即全生育期不施用氮肥(N0)、全生育期施用纯氮80 kg hm–2 (N1)、160 kg hm–2 (N2)以及240 kg hm–2 (N3)。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量对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在0~160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总颖花量的增加;超过此范围产量则不再增加,主要是由于结实率降低,且氮收获指数与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以及产谷利用率)也显著降低。(2)施氮量对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在0~240 kg hm–2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拔节期、齐穗期以及成熟期水稻地上部干物重显著增加,但收获指数则显著降低;在0~160kg hm–2范围内,灌浆中、后期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剑叶中Z+ZR含量以...  相似文献   

13.
在往年正规试验的基础上开展本次简比中间试验,以进一步验证在酸性及镉污染稻田施用石灰对调酸改土、水稻增产和降低稻谷镉量的效果。中试结果显示:在供试稻田土壤pH 5.64情况下,施用石灰平均750 kg/hm2能提升土壤pH 0.153个单位。施用石灰3000 kg/hm2比未施用石灰平均增产稻谷1529.98 kg/hm2,增产率14.74%,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施用石灰3000 kg/hm2比未施用石灰平均增收1738.15元/hm2。增产的主要原因是促进了水稻长势和分蘖,增加了每蔸谷重。中试结果显示,施用石灰3000 kg/hm2比未施用石灰可降低稻谷镉量0.21 mg/kg,降低率37.8%,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中试再次表明,在酸性及镉污染稻田中施用石灰对调酸改土、增产增收和降低稻谷镉量都具有良好效果,可以因地制宜加以科学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抚仙湖北部农田区的蔬菜施肥过量导致土壤养分残余量大,会对后作水稻施肥造成影响的问题,采用田间小区开展不同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砂壤土和粘壤土在施氮量为150~360 kg/hm2范围内,水稻植株氮素积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增加的氮素积累量主要表现在茎叶部位;穗肥施用氮肥可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砂壤土以施氮255 kg/hm2时最高,分别为45.1%和10594 kg/hm2;而粘壤土施氮150~360 kg/hm2之间,氮肥吸收利用率为20.9%~22.4%之间,产量为10486~10596 kg/hm2之间;当对砂壤土和粘壤土的水稻穗肥施用氮肥时,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为42.8%、23.5%)和产量(分别为10445 kg/hm2、10564 kg/hm2)最高。水稻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以砂壤土明显高于粘壤土,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蔬菜后作水稻施氮量以150~255 kg/hm2范围为宜,氮肥分基肥50%+分蘖肥30%+穗肥20%施用  相似文献   

15.
自1992年毕节地区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以来,水稻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推广面积逐年扩大,2007年推广面积达到32.87万hm2,平均单产7362.9kg/hm2。本文介绍了该技术在毕节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刘乃生 《作物杂志》2002,18(2):34-35
三江平原是国家重点农业开发区之一,总面积1068万hm2,沼泽与沼泽化湿地206余万hm2,已垦100余万hm2 。但由于受内外涝的困扰,年平均产量不足1500kg/hm2,开发种稻后,产量上升至3000~3750kg/hm2 。在“八五”攻关的基础上,“九五”又进行了沼泽地水稻大面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266.7hm2 试验田,平均产量7555.5kg/hm2,2666.7hm2 示范田,平均产量7338.02kg/hm2,经过十年来的努力,沼泽地改旱田为水田,并在解决土壤养分障碍、实施育大苗稀植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云南紫泥田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索和建立云南紫泥田水稻施肥指标体系,通过“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水稻肥效试验,研究了紫泥田水稻氮磷钾施肥效应,拟合建立了氮、磷、钾因素与稻谷产量的肥料效应数学方程,初步建立了云南紫泥田水稻施肥指标体系。建议水稻高产量N、P2O5、K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334.5~363.0 kg/hm2、31.5~288.0 kg/hm2、154.5~225.0 kg/hm2,目标产量9769.5~13191.0 kg/hm2;N、P2O5、K2O最佳施肥量分别为235.05~316.5 kg/hm2、7.65~252.0 kg/hm2、21.0~225.0 kg/hm2,目标产量9690.0~10183.5 kg/hm2。生产一百公斤稻谷所吸收的纯N为1.98 kg,纯P2O5为0.61 kg,纯K2O为2.64 kg;氮、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3.53%、7.66%、5.94%,氮、磷、钾肥综合利用率为48.02%;基础地力贡献率为62.78%。  相似文献   

18.
提升稻鱼共生模式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轮稻田生态养殖在国内已经广泛开展,为了提升传统的稻鱼共生模式的产量,探讨了不同水平的水稻移栽密度和复合肥(N:P:K=14:2:7)施用量对稻田养鱼产量的影响,以及在不产生面源污染的情况下最适宜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的处理所得到的产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田鱼产量为750 kg/hm2模式下,适当的增加水稻移栽密度(25 cm×25 cm)能显著增加水稻产量(P=0.005)而不影响田鱼产量(P=0.175);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产量可以降低对复合肥的依赖,将复合肥施用量水平从750 kg/hm2减少到600 kg/hm2,水稻和鱼产量都没有显著性改变,生产成本下降,环境面源污染风险降低。本试验研究提出适合本地生态条件和生产习惯的稻鱼系统管理模式是:水稻移栽密度30 cm×30 cm,复合肥施用480 kg/hm2,投放规格为55±3 g的冬片9000尾/hm2,设计产量为稻7500 kg/hm2、鱼1500 kg/hm2。实践证明,这种优化模式能较好地利用稻鱼共生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而不产生面源污染等环境压力,可以推荐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地所在的青田县及其周边乃至全国范围内生态条件及生产消费习惯类似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中微量元素肥料不同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水稻的合理使用肥料奠定基础。本试验以‘天隆优619’和‘盐丰47’两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共设置4个不同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量处理,分别为CK(0 kg/hm2)、T1(15 kg/hm2)、T2(30 kg/hm2)和T3(45 kg/hm2),测定并分析水稻干物质积累、光合速率、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后,水稻的产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619-T2和47-T2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9.15%和18.45%,与CK相比差异显著;光合速率与CK相比差异显著,619-T2和47-T2在齐穗期和灌浆期分别提高8.40%、10.62%和9.84%、8.77%;在品质方面,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呈现降低趋势,蛋白质含量呈现增加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钾肥用量对珠三角地区冬种马铃薯生长、产量、钾素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够一定程度提高马铃薯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起到较好的壮苗效果;在K2O 300 kg/hm2时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与对照相比,马铃薯块茎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在K2O 225 kg/hm2以上用量时显著提高,淀粉含量在K2O 300 kg/hm2以上用量时显著提高,而施钾一定程度降低了维生素C含量。随钾肥用量的增加,钾素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显著下降,钾素吸收利用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K2O 225 kg/hm2时达最大值。建议珠三角地区冬种马铃薯钾(K2O)用量以225~3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