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一、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取消了铧式犁的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和营造机能,是机械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转变。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抑制沙尘暴最重要的手段。1.土壤水分的增加:作物生长全靠肥和水,旱地作物所需水分基本来自天然降雨,但供给作物的有效耗水仅占降雨…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保证播种后地表用不低于30%的作物秸秆、残茬粉碎覆盖,或保留高留茬秸秆30%以上及作物残留物覆盖率不低于30%的耕作技术。它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减少土壤流失和抑制农田扬尘,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能明显提高旱 相似文献
3.
米国东 《新农村(黑龙江)》2014,(22):207-207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随着政策和投入上支持力度的加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已被国家确定为北方旱作农业省区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技术。 相似文献
4.
5.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是一项无需翻耕土壤,将作物残茬或秸秆覆盖于地面,并利用除草剂、杀虫剂进行除草、杀虫,以免耕覆盖施肥播种机为主要作业机具的先进的耕作方式。其指导思想是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的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7.
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相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也是农业部在全国北方省区大力推广的重点项目之一。该项目主要是针对我省一些地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沙化、盐碱化严重,造成环境污染和扬沙天气等现状而应用的。该技术 相似文献
8.
刘庆岩 《新农村(黑龙江)》2011,(5):206-206
近年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基本特征是全年不翻耕,全年地表有秸秆或根茬覆盖。2012—2013年,麦积区在5个乡镇推广保护性耕作0.29万hm^2,节约生产总成本255.14万元,增加产量收入202.99万元,取得节本增收综合效益458.13万元,提高土壤含水率12.2-22.4g/kg, 相似文献
10.
11.
阐述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试验示范与辐射推广相结合的方向,研究因地制宜,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模式,论证推广实施机械化半机械化并举的益处。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对保护性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研究,保护性耕作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型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明确保护性耕作影响作物生产的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土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可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利用率,培肥地利.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耕作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各种农作物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土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可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雨水利用率,培肥地利,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耕作次数,降低生产成本,各种农作物增产明显。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深入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作物生长发育及病虫害的影响,旨在形成适合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推进东北地区的农业向持续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的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明确中国目前开展的保护性耕作研究的产量效应以及具体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涉及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论文,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少耕研究集中在东北地区,免耕研究集中在长江下游及东南地区,秸秆处理和综合型措施的研究以西北地区最多。中国保护性耕作的产量研究结果多为增产,但也有10.92%的减产数据见诸于各地的报道,其中黄淮海、华北平原、西北内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区的减产概率比较高;少耕和免耕处理的减产概率较高;小麦减产概率最高,玉米减产概率最小。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对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反应不同:小麦在黄淮海、华北平原及西北地区的减产发生频率较高,少耕处理的减产概率最大,但在西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水稻在西南地区减产概率高,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的稳产性能较好,秸秆处理减产概率高,而免耕稳产性能较好。少、免耕和秸秆处理相结合的综合型保护性耕作措施减产概率很低,且在所有区域对所有作物的表现相同,值得重点研究。【结论】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生产条件采用最具生产价值的耕作模式。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稳产丰产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18.
介绍了蒙城县农作物免耕栽培推广应用情况,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总结相关成效,以为免耕栽培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表土作业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4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着重探讨了免耕法和免耕+深松耕作法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对土壤水分保持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碎秆覆盖+深松、免耕碎杆覆盖+深松+耙和免耕耙3种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比传统处理增加9%,11%和14%,对采用纯粹免耕法的小麦地增加耙地表土作业后,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小麦增产12%;对免耕+深松耕作法增加播前耙地作业后,小麦地休闲期蓄水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产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