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草业科学》2012,29(4):645
中国草学会名誉理事长、《草业科学》名誉主编洪绂曾教授,于2012年4月8日在苏州逝世,享年80岁。洪绂曾教授祖籍安徽省泾县,1949年进入复旦大学农学院学习,1953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  相似文献   

2.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6,36(3):F0003-F0003
赵义斌先生(1941—2005)满族,山东高密人,中共党员,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1964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畜牧专业,同年8月考入甘肃农业大学攻读家畜营养和饲料研究生。1967年研究生毕业时,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青海省贵南牧场(原贵南军马场)工作,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在牧场一干就是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发展草业具有土地、气候、生物和劳力优势。根据4个生态经济区的特点,分别讨论了草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牧区生态保护与草业开发和草地畜牧业的产业更新;河西农区草畜产品生产和荒漠生态系统保护;河东黄土高原区保持水土与草畜产业链延伸;特别是甘肃省陇南山区最适于发展包括生物柴油的新型生物产业。  相似文献   

4.
<正>张德罡,男,1963年3月出生,博士,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甘肃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甘肃省"555"创新人才第二层次人选者,甘肃省首届李政道奖学金获得者,农业部"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项目专家。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草原与草坪》杂志副主编。甘肃农业杂志社记者就草原普查采访了张教授。  相似文献   

5.
《中国草食动物》2010,(2):I0002-I0002
常根柱(1956-),男,汉族,甘肃甘谷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草学会理事,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1974年于原甘肃省畜牧兽医工作队参加工作。1978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大学学历。先后服务于甘肃省草原工作队、甘肃省畜牧厅和甘肃省水利厅(借调)等单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养羊》2010,(2):I0002-I0002
常根柱(1956-),男,汉族,甘肃甘谷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草学会理事,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1974年于原甘肃省畜牧兽医工作队参加工作。1978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大学学历。先后服务于甘肃省草原工作队、甘肃省畜牧厅和甘肃省水利厅(借调)等单位,  相似文献   

7.
8.
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环境的阶段性变化,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量传统优势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市场份额逐步萎缩,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等应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新形势下,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这是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9.
《草业与畜牧》(原《四川草原》),创刊于1980年,是由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畜牧类科技期刊,是以传播草地畜牧业的科研成果,保护草地生态环境,学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科技期刊。本刊1991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获“编辑加工奖”,1992、1996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中文畜牧类核心期刊,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草业生态经济区初探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24  
根据生态条件的相似性 (尤其是水、热条件的相似性 )、草地类型和景观的相似性、草业系统生产层的结构和生产内涵的趋同性、草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内涵与外延的相似性、草业发展对策和关键技术的相似性和草业生产区域规划的组织与实施的空间可操作性 (即一定级别上行政区划界限的完整性 )等 6项原则 ,我国可划分为 7个草业生态经济区 :蒙宁干旱草原草业生态经济区、西北荒漠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青藏高寒草业生态经济区、东北森林草业生态经济区、黄土高原—黄淮海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和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以自然条件和草业生产现状为基础 ,分区提出草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草地学报》2008,16(2):F0002
青海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创建于198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青海省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1997年被批准为青海省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学科现已形成以牧草栽培育种、饲革饲料开发利用、草地生态与环境保护、植被护坡、草地经营管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高原地区乡土草种选育、饲草高产栽培技术、高寒草甸建群植物嵩草属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种子生理学、高寒革甸放牧退化演替研究、“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恢复途径的研究、草原毒杂草的新型药物防除。以及草原毛虫种群生态学和冬虫夏草的生态学及人工培养技术方面,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  相似文献   

12.
《草地学报》2008,16(5)
青海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创建于198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青海省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1997年被批准为青海省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学科现已形成以牧草栽培育种、饲草饲料开发利用、草地生态与环境保护、植被护坡、草地经营管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高原地区乡土草种选育、饲草高产栽培技术、高寒草甸建群植物嵩草属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种子生理学、高寒草甸放牧退化演替研究、“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恢复途径的研究、草原毒杂草的新型药物防除,以及草原毛虫种群生态学和冬虫夏草的生态学及人工培养技术方面,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  相似文献   

13.
《草地学报》2008,16(6)
青海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创建于198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青海省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1997年被批准为青海省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学科现已形成以牧草栽培育种、饲草饲料开发利用、草地生态与环境保护、植被护坡、草地经营管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高原地区乡土草种选育、饲草高产栽培技术、高寒草甸建群植物嵩草属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种子生理学、高寒草甸放牧退化演替研究、“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恢复途径的研究、草原毒杂草的新型药物防除,以及草原毛虫种群生态学和冬虫夏草的生态学及人工培养技术方面,其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  相似文献   

14.
《草地学报》2008,16(4)
青海大学草业科学学科创建于1980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青海省科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1997年被批准为青海省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学科现已形成以牧草栽培育种、饲草饲料开发利用、草地生态与环境保护、植被护坡、草地经营管理5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高原地区乡土草种选育、饲草高产栽培技术、高寒草甸建群植物嵩草属植物的种群生态学和种子生理学、高寒草甸放牧退化演替研究、“黑土型”退化草地的成因及恢复途径的研究、草原毒杂草的新型药物防除。  相似文献   

15.
《草业科学》2008,25(9)
甘肃拥有1780万公顷的草原资源,2007年底,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达到113.5万公顷,其中,苜蓿面积53万公顷。以苜蓿为主的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5万吨,是我国草原资源大省、种草大省,草原生态地位十分突出。2000年以来,甘肃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篮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草业科学》2008,25(7)
现有草业资源甘肃拥有1780万公顷的草原资源,2007年底,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达到113.5万公顷,其中,苜蓿面积53万公顷。以苜蓿为主的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5万吨,是我国草原资源大省、种草大省,草原生态地位十分突出。2000年以来,甘肃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  相似文献   

17.
《草业科学》2008,25(10)
现有草业资源甘肃拥有1780万公顷的草原资源,2007年底,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达到113.5万公顷,其中,苜蓿面积53万公顷。以苜蓿为主的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5万吨,是我国草原资源大省、种草大省,草原生态地位十分突出。2000年以来,甘肃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  相似文献   

18.
《草业科学》2008,25(11)
现有草业资源甘肃拥有1780万公顷的草原资源,2007年底,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达到113.5万公顷,其中,苜蓿面积53万公顷。以苜蓿为主的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5万吨,是我国草原资、源大省、种草大省,草原生态地位十分突出。2000年以来,甘肃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监理  相似文献   

19.
《草业科学》2008,25(8)
现有草业资源甘肃拥有1780万公顷的草原资源,2007年底,多年生人工草地留床面积达到113.5万公顷,其中,苜蓿面积53万公顷。以苜蓿为主的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05万吨,是我国草原资源大省、种草大省,草原生态地位十分突出。2000年以来,甘肃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  相似文献   

20.
草业科学专业学生野外实习中生态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5届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生态意识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草地生态知识比较渴求,但是生态教育欠缺、意识薄弱、认知不足。针对以课程为体系设置教学实习内容缺乏系统协调性、生态思维能力培养不突出的原因,提出在草业科学专业草地群课程教学中贯穿生态教育、野外教学实习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独立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