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宋代诗人赵师秀在《约客》中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两句生动地描写了江南水草丰茂、蛙鸣声声、普降梅雨的情景。在黄梅时节,由于天气闷热,湿度大,风力小,衣服、器具等很容易受潮发霉。所以,人们又称这种天气为“霉雨”。梅雨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琴园(武昌)琴谱茶经,轮换风雅;园花池月,悟彻禅机岳屏公园(衡阳)公毕有馀闲,到此游目骋怀,正好是湖畔茶香,瓮头酒熟园中存胜景,要识诗情画意,需记取林间月上,水面风来双桐圃(广州)展卷才闲,更课一二小憧,浇花 草临池未罢,忽来两三好友,啜茗敲诗焦山汲江楼(镇江)没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镇江第一楼酒后高歌,听一曲铁板铜笆,唱大江东去茶边话旧,看几许星轺露冕,从淮海南来寄物楼(合肥)结伴品茗,话海阔天空,一盏清茶思往古邀朋登阁,看雨疏烟淡,满池碧水荡风荷苏州胥江亭客到烹茶,旅社权当东…  相似文献   

3.
胡迎建 《农业考古》2002,(2):293-295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土。中国人历来爱饮茶,日常生活离不了它,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之一。闲时品茗,养心怡神,“一瓯徐饮最怡神”;炎热时饮茶驱热,“闲品七瓯烦暑去”,可谓功能妙品。茶可用……  相似文献   

4.
茶有两大功能,一是功利性功能,即茶功能的物质基础。茶能清甘怡人,提神减疲,抗病除害,延年益寿。二是清赏性功能。清赏茶也是一种精神性功能。清赏茶是一种精神享受,与品题一幅名画,欣赏一首名诗,并无大异。甚至茗茶与诗画创作直接联系起来,“唤人扫壁开吴画,对客临轩试越茶”(苏轼)“闲吟茗花熟”(权德舆)“若使无诗味也枯”(沈周),若使无诗,茶也减味了。  相似文献   

5.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实为自传的《醉吟先生传》中写道:“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凡观寺、丘壑,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床不观。”以此看来,白居易与“茶”似乎并无多大关联。然而,诗人在《谢李郎中寄新蜀茶》诗中却这样写道: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到茶人。白居易在这首诗里分明又称自己是“别茶人”。“别”当“犹识”解;也作“惜”解,如“人…  相似文献   

6.
活水来源于汩汩喷涌的源头,有活力的文章源于真实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源于生活呢?古人的名篇佳作都是从平凡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的。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陶弘景、苏轼自得于山川风景;“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岑参、皇甫松钟情于风土人情;“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思考宇宙奥妙:“举头望明月,  相似文献   

7.
饮茶考古谈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超 《农业考古》2003,(4):161-163
茶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茶在古代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茗、荼、荼茗、葭、萌等。一般认为,“茶”字在唐以前的文献记载中还未出现过,是唐代人把古“荼”字减去一笔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体字,“茶”是从“荼”字分化出来的。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  相似文献   

8.
水质直接影响茶味,这是生活常识,所以历来人们都重视烹茶之用水。乾隆皇帝弘历在这方面可说是最讲究了。他的《荷露煮茗》诗可为一证。诗说:“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瓶罍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过。”他烹茶所用之水,是荷叶上的露珠。这首诗是他在承德避暑山庄写的。承德市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避暑的山庄是清朝皇帝的行宫,规模宏大,建筑精巧。乾隆帝几乎每年都来这里避暑,同时处理政务。一般是五月来,九、十月返回北京。这段时间正是山庄湖区莲荷长得茂盛的时候。乾隆帝由后妃们陪侍,坐在“烟波致爽”或“云山胜地”,喝着用荷露烹煮的上等名茶,惬意得很,的确是一件“韵事”。然而,每天清晨,仆役们在澄湖、银湖等地,捧着瓶罍,为他一滴一滴地汲取荷叶上的露珠,那就是苦事了。  相似文献   

9.
品茶,看明代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画的《品茶图》,左上角有自题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吟其诗如品佳茗,只吟一遍即可背诵。唐寅品茶用前人之法,其法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司马昭的岳父,魏经学家王肃,茗饮有法,且很有风度。有个叫刘镐的当官的人,很仰慕他,专习茗饮。北魏著名散文家杨衔之把它写入《洛阳伽蓝记》中,较早地记载了当时的品饮茶事。  相似文献   

10.
旧时,每当梅雨时节,具有“六朝烟水气”的南京,家家会搬出大缸或翁罐于庭院之中收集天上落下的雨水,以便烹用当年新茶。一些骚人墨客则会到“妙相庵”聚会细品梅水茶。品茗观景之余,往往还联名作诗,饶有情趣。据地方志记载南京的“妙相庵”建于清代初年,是由一位名叫默汝的大和尚所创建的。据道光年间《上元县志》记载:“妙相庵曲槛临风,空亭枕雨,疏花雅竹,明瑟有致”,这是一座非常清幽的品茗好去处。妙相庵历史上已几经变迁,解放后原址又改作工厂已面目全非。据考证,现在位于南京鼓楼双龙巷18号的房屋即为清代“妙相庵”的…  相似文献   

11.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饮茶法源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茶的故乡,原始社会便发现和利用茶。茶最初是作食用、药用的,饮用则是后来的事。饮茶的起源,至今仍争论未定。清人顾炎武《日知录》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推测饮茶始于战国末,虽大体不错,但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西汉王褒《僮约》记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尽管对“烹茶尽具”之“茶”是否指茶还有争议,但对“武阳买茶”之“茶”指茶意见比较一致,西汉饮茶有史可据。当然,汉代以前,中国只有四川(古巴蜀)一带饮茶,其它地区的饮茶是在汉代以后由四川传播和在四川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僮约》写…  相似文献   

13.
余悦 《农业考古》2002,(2):300-303
“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与酒作伴;多少文人墨客,与茶结缘。“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此为茶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此为茶联;更有茶匾,如“陆羽遗风”;茶碑,如“龙井问茶”。以茶为题材……  相似文献   

14.
茶诗话     
一、自古诗家多茶客记得两年前,正值溽暑难当的酷夏时节,从《天津日报》上读到了一羽先生的一组茶话,恰似清风徐来,直沁心脾。这组文章本身,就象是一杯清茶,恬淡中蕴涵诗意,平易中不乏真知,自“饮”过之后,我便也迷上了茶——不仅迷上喝茶,而且迷上了茶诗茶文,每每啜茗品诗,不禁口有茶香,心有茶韵,何乐如之。目下,又到了溽暑时节,我想这“茶香茶韵”似乎不能专而为私,于是,便想到了接续一羽先生“茶话”的余韵,不揣浅薄地写出一组“茶诗话”,一以供茶友们消暑解闷,二以就教于大方之家。茶与诗的“联姻”,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翻开中国诗人们的诗集、词集,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唐代以后几乎没有哪个诗家不曾写到过茶,更有一些大诗人简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李白、杜甫都有绝妙的茶诗传世,白居易把茶引为终生“知己”,曾作过五十多首咏茶诗,其中有一首《琴茶》诗则公然点明  相似文献   

15.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16.
“千峰耸寒翠,古刹凌秋云。高人敛幽迹,世事何由闻。祥石抱苍藓,祖衣含净氛。有时溪上步,自与鸟猿群”读宋代诗僧简长的诗,眼前即可浮现一副浓度相宜的山水墨画。在群峦叠嶂寒松翠竹掩映的静幽处,一座千年古刹凌入云霄,一位气貌闲静清寂自在的禅师敛迹于此。他所聆所感的青山秀水清雅虚旷均是禅心佛性,是何等的恬淡清幽、清静绝尘,他与大自然已融为一体令人堪羡。佛经《楞枷经》主张“见性成佛”,佛家讲一花一叶无不是佛性的自然流露。随缘来随缘去,其实世人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了“明心适性”的自然心态,即可开悟“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的般若境界。那么心中有他与无他;得与失;空与色;闲与忙都只在一念之间。  相似文献   

17.
茶话四则     
访茶山偷得浮生半日闲。其实我是“待业老人” ,闲没有必要偷 ,但人闲心不闲 ,心闲才是真闲。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林志宏先生的关系 ,“攀车边”访问了珠海市梅溪的“心灵茶园”。蒙园主刘心灵小姐赐茶惠饭款待 ,大快朵颐。藉此机会认识了陈寅恪老先生哲侄陈云君教授和寇丹先生更属难得。寇先生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日韩三国茶道联合会咨问委员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书画会会员 ,他是满族人 ,不但对茶文化修养极深 ,又是书画艺术家。我从《农业考古》杂志多期的《中国茶文化》专号 ,拜读了他的文章 ,原来他也读本栏拙…  相似文献   

18.
《农业考古》2004,(2):269-271,281
陆羽唐代著名学者,是茶学的创始人,《茶经》是其代表作。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其姓名是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词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于是他就取姓为陆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大约三岁的陆  相似文献   

19.
清帝爱新觉罗·弘历,在清王朝的帝王中可谓继康熙之后的佼佼者。他不仅能征善战,武功高强,亦功于心计,运筹推幄,琴棋书画诗无不通晓。他以诗言志,即兴抒怀。一生中留下的诗文最多。除此之外,最大嗜好就是饮茶了。与茶神交,品茶成癖,嗜茶如命。即使退位颐养天年时,亦是如此。大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乾隆听罢,幽默地答:“君不可一日无茶”。甚至在御花园中专设饮茶亭,悠哉,品茶。《承德府志》成书于道光九年,重订于光绪十三年。书中记录了乾隆皇帝两首论茶诗。高宗御制汲伊逊水烹茶诗所遇名泉必试品,扬子第一故…  相似文献   

20.
“茗柯”一词,自明清以来,即被认为是“茶茗的枝柯”,因而被认同为茶的代名词,迄今被认定为不易之论。但究其实,“茗柯”却并非是茶,而是“茗仃”(即茗、酩酊)一词的形近而误。今试作考辨如下,以免一再传讹。其词始见于刘宋·刘义庆名著《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古代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极为生动传神地记叙了汉末魏晋士人的生活言行,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时代的文采风流,故事内容颇富情趣,语言又极具文学意味。《世说》有萧梁·刘孝标注,今传多种注释、校笺本中以文史大家余嘉锡先生所撰《世说新语笺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