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磷钾肥不同施入量对水稻新品种盐粳21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入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各处理比其平均单产增幅-15.3%~8.0%,磷肥各处理比其平均单产增幅-2.9%~1.7%,钾肥各处理比其平均单产增幅-3.3%~1.8%。同时根据氮、磷、钾肥施入量对盐粳218产量影响的函数方程求得与该品种高产高效栽培相配套的氮(N)、磷(P2O5)、钾肥(K2O)适宜施入量为16~20 kg/667 m2、6.5~8.5 kg/667 m2、5.0~7.0 kg/667 m2。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新品种盐粳218可获得598.3~625.0 kg/667 m2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播量、行距、施氮量对水稻新品种盐粳456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中、小播量,小、大行距条件下,所对应各处理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收获穗数与施氮量均呈正相关,成穗率与施氮量均呈负相关。在低氮量条件下,缩小行距,通过适宜增加基本苗数,有利于水稻增产;在中氮量条件下,提高秧苗素质,通过扩大行距,移栽适宜的基本苗数,可促进水稻增产;在高氮量条件下,只有通过提高秧苗素质,扩大行距,移栽适宜的基本苗数,才能促进水稻高产与稳产。在本试验条件下,水稻新品种盐粳456可获得733.7 kg/667 m2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昌粳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减少,带蘖数、干物质有增加的趋势,播种量为15 kg/667 m2时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随着秧龄的增大,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导致产量降低,60 d秧龄的产量明显高于70 d秧龄的产量;在2.16~2.64万丛/667 m2移栽密度内,随着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有增加的趋势,产量增加。总之,较少播种量、较小的秧龄、适宜的基本苗数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为了应对干旱,可以通过稀播提高秧苗秧龄弹性,把秧龄延长到70 d,栽足基本苗,降低水稻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4.
麦套稻实现产量700 kg/667 m2的田块,其总颖花量在3 000万个/667 m2以上,穗数24万~27万穗/667 m2,粒数110~125粒/穗,结实率必须达到90%,千粒重必须在26 g以上。其栽培途径为:选择中熟中粳、矮秆、大穗品种,保证适宜的基本苗,"少量多次、平稳促进"施肥,以湿为主浅湿灌溉,严格防除杂草、红米稻,确定适宜的秸秆还田量,防治好灰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  相似文献   

5.
南粳46高产优质,培育15~20 d的秧龄、叶龄3.5叶、根盘结牢固、单株白根量10条以上的壮秧,是其机插高产的基础;标准的移栽深度、株行距、单位面积基本苗数,是精确定量栽培的关键技术指标。根据产量目标,结合配方施肥原理,做好机插全生育期的肥水运筹,可以有效提高南粳46的有效分蘖率,促进籽粒灌浆结实,有效穗数达到21.7万/667 m2,结实率达89.4%,从而实现600 kg/667 m2左右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南粳910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迟熟中粳稻品种。2013年引进在高邮市周巷镇、界首镇、三垛镇、周山镇、卸甲镇及车逻镇等地种植,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开展百亩高产超高产攻关研究。百亩攻关方均采用机插方式,行株距为30.0 cm×(11.7~12.0)cm,实插1.75~1.80万穴/667 m2,基本苗7.0~8.0万苗/667 m2。根据斯坦福公式精确施肥,改变基蘖肥与穗肥比例7∶3的常规施肥方式,突出氮肥后移,提高穗肥比例。6个百亩方平均产量达768.6 kg/667 m2。南粳9108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通过超高产攻关,可以达到超级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7.
水稻新品种盐粳188氮肥运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氮肥运筹对水稻新品种盐粳188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2∶5∶3的B处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颖花数、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百分比及结实率、氮素利用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产量达720.45 kg/667 m2,分别比C(3∶4∶3)、D(3∶5∶2)、A(2∶4∶4)处理增产1.11%、2.93%、7.83%。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直播稻密度与不同类型中粳品种产量的关系。[方法]以镇稻99、连粳7号和淮稻5号为试验品种,分析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产量影响不显著,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为121.50万/hm2时产量最高;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为98.55万/hm2时产量最高;镇稻99基本苗密度为100.00万~111.00万/hm2时产量较高。[结论]直播稻镇稻99、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05.00万/hm2左右较为合适,而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20.00万/hm2左右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金延斌  柴楠 《北方水稻》2013,(4):35-36,43
采用三膜覆盖与稀播稀植技术扩繁龙粳26,结果与常规水稻相比,繁育田的实际播量为89.8 g芽种/盘,每盘播量减少芽谷38.5 g;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叶龄增加了1.2片叶,根数增加了2.3条,根长增加了1.3 cm,茎基部宽增加了0.5毫米,百株地上干重增加0.92 g,百株地下干重增加0.27 g,带蘖率增加了8.7个百分点;移栽密度为37.6株/m2,减少79.2株/m2;繁育田产量694 kg/667 m2,增产12.7%,繁育倍数为301.7倍,比常规田提高了62%。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播期和播量对大麦新品种盐麦7号青贮原料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设计2个播期(11月1日和11月10日)、3个播量(15.0、17.5、20.0 kg/667 m2),研究其对盐麦7号青贮原料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播期(11月1日)相比,晚播环境下(11月10日)冬前苗、干物质含量、粗淀粉含量显著下降,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及30 h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上升;随着播量的升高,基本苗、冬前苗、有效穗数、株高、产量、籽粒产量显著上升,酸性洗涤纤维和30 h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显著下降。总体来看,播期主要影响盐麦7号的青贮原料品质相关性状,播量主要影响盐麦7号的产量相关性状,盐麦7号在11月1日播种,播量20.0 kg/667 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青贮原料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太湖稻区机插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插育秧专用肥、播种量、播栽期、栽插密度、氮肥等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机插稻获得大面积产量650 kg∕667 m^2,采用育秧基质和机插秧育秧专用肥、常规粳稻播种量干谷100~120 g/盘、湿谷120~150 g/盘,正常育秧肥用量适宜播栽季节,秧龄在18~20 d,可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在每667 m^2插足1.8万穴,基本苗6万左右;同时要适期栽插,一般在6月10~20日栽插;适施氮肥,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较适宜,有利于足穗、大穗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2.
双晚机插适宜秧龄与播种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秧龄与播种量二因素随机完全区组试验,观察不同处理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秧龄25 d与30 d的处理有效穗多,每穗粒数多,结实率高,产量显著高于秧龄20 d处理;大田播种量0.75 kg/667m2与1 kg/667m2处理差异不显著;处理组合以秧龄30 d、播种量1 kg/667m2为最高,显著高于秧龄20 d、播种量0.75 kg/667m2和秧龄20 d、播种量1 kg/667m2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3.
以杂交晚粳稻甬优8号、常规粳稻武运粳19为材料,在机械化精量直播方式下,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其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播种量甬优8号1.5~2.2 kg、武运粳19号2.2~3.0 kg处理的产量最高;其群体均能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够苗,拔节期达高峰苗,且数量适宜,最终成穗率较高(75%左右);最大叶面积指数均出现在孕穗期,数值适宜;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多,成熟期生物学产量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氮素的吸收利用决定着水稻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形成。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机插稻迅速发展, 但针对机插稻育秧环节与插秧机具融合对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影响的研究较少。以机插稻农机农艺首要融合点“育秧-机插”关键环节为研究对象,探究育秧方式配合不同插秧机具对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2种育秧方式:营养土育秧和稀泥育秧;3个播种量:65 g/盘,85 g/盘,105 g/盘;2种插秧机具:4行手扶式插秧机,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结果】育秧方式、播种量以及插秧机具对机插稻结实期不同营养器官氮素吸收转运、剑叶SPAD值以及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且互作效应显著或极显著。营养土育秧处理下机插稻氮素积累以及氮素利用效率较稀泥育秧优势明显,植株各器官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以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一定程度高于稀泥育秧处理,平均提高了21.12%、15.20%、10.03%、6.45%;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机插稻稻谷产量、结实期氮素吸收转运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播种量为85 g/盘时机插稻成熟期植株中氮素的积累量相较于65 g/盘、105 g/盘播量平均增加了16.19%,28.14%;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处理下机插稻产量以及构成因素、结实期干物质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转运量、氮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4行手扶式插秧机。【结论】综合氮素积累量和氮素转运量、机插稻结实期穗部氮素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考虑,运用营养土育秧,播量85 g/盘配合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能有效提高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促进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单株、双株、三株栽培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株栽培秧苗健壮,叶色较绿,带蘖率86.3%,发根力为2.8条,充实度为0.318g/cm;单株栽培产量达513.64kg/667m2,较双株和三株栽培分别增产26.68kg/667m2、53.36kg/667m2。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不同播期对油菜毯状苗生长的影响,以宁杂1818为材料,设置B1~B5共5个处理,对应播期分别为9月5日、9月15日、9月25日、10月5日和10月15日,分析了不同播期下油菜毯苗的出苗状况、植株生长形态指标和干物质积累量,以寻求最适播期。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出苗天数延长且出苗率下降,存苗数、苗高、充实度、干物质积累量均下降,其中B2、B3播期下出苗较快且存苗数、绿叶数、叶面积较高,苗高适宜、充实度好,符合毯苗机械移栽的要求。因此,扬州地区油菜毯状苗最适播种期为9月15至25日。由Logistic拟合曲线推算出油菜毯苗从播种至出苗所需要的有效积温为99.5℃,根据回归系数可知毯苗每生长一张叶片需要的有效积温为117.1℃。综上所述,可以根据移栽时需要的叶龄以及当地历史积温推算出从播种到移栽的天数,从而制定合理的播期。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机插稻育秧、运秧劳动强度,在云南籼稻地区探索籼稻小苗机插技术。以吉优716为材料,设置160 g/盘(T1 )和180 g/盘(T2)2个播种量处理,秧龄9 d,每667 m2大田用秧6盘。以常规播种量70 g/盘,15 d秧龄,每667 m2用秧15盘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秧苗素质、栽插质量、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虽然密播小苗处理秧苗素质不如对照,并且缺丛率较高,但每丛基本苗数、各时期的茎蘖数和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较高的有效穗数是机插密播小苗技术增产的主要原因。其中,T1处理用种量比对照减少了8.57%,秧盘数比对照减少60%,但产量比对照增加了9.0%,节本增效的效果明显,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钾肥不同施量对水稻生育性状、产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人钾肥(K20)4.5kg/667m。的处理K1.5获得单产613.6kg/667m2,比K2、K3、Kl、K4、K0处理分别增产了0.1%、0.8%、1.1%、2.6%、2.7%;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颖花数以及干物质产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钾肥利用率均较高。试验条件下的适宜施钾量(I(20)为3.0-4.5kg/667m2。  相似文献   

19.
一次性安全除草剂剂量的优化及除草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辉  张金成 《中国稻米》2021,27(2):102-104
试验比较了几种除草剂不同剂量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施药后45 d,葱封200 mL/667 m2处理(T4)、葱封160 mL/667 m2处理(T3)的鲜质量防效分别为99.99%为99.29%;T3处理的产量为640.31 kg/667 m2,较常规对照(机插前5~7 d每667 m2施秋之宝125 mL、西草净80 mL,机插后15 d每667 m2施马歇特125 mL、西草净50 mL)高29.12 kg/667 m2;T3处理的效益较常规对照高32.51元/667 m2,其余处理均比常规对照低;T3处理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分别为83.3%和76.2%,其中,整精米率较常规对照高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精准条播育秧机插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在减氮条件下降低产量损失的作用.[方法]以甬优538和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精准条播(precision drill sowing,PS)16条机插,并以相同播种量传统撒播(broadcast sowing,BS)机插为对照,同时设置不施氮肥(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