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北平原地区灌溉对苜蓿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旱季进行一次5梯度水量灌溉,通过对土壤水分和苜蓿生长的基本数据分析表明;刈割后有较高中层含水量的小区中苜蓿生长较快,能较迅速覆盖裸露土表,抑制无效蒸发,进而保持较高的浅层含水量;旱季苜蓿生长主要依靠土壤存水,支出明显大于收入,雨季降水集中,土壤水略有赢余;研究当年实验地,浅、中层水分并未有明显的亏制,但应结合产量推算不足以对深层耗水进行补充;地上生物量在相同生长时期增长幅度与土壤含水量呈线性相关,旱季生长初期灌溉的效率明显高于一般效率,其增产效果与灌溉量呈对数相关。  相似文献   

2.
灌溉量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游客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量对苜蓿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 485 m3/hm2灌溉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变幅最小,土壤平均含水量较高,可以满足苜蓿正常生长发育;不同灌溉处理对苜蓿植株高度产生不同影响,其中2 485 m3/hm2灌溉量处理植株生长最高,达127.82cm。1491 m3/hm2灌溉量处理植株生长高度最低,为105.58 cm。在苜蓿的各生育时期,盛花期刈割可获得较高的鲜草产量,其中,1 988 m3/hm2灌溉量处理的鲜草产量最高,比2485 m3/hm2灌溉量处理增产1.21%,比1 491 m3/hm2灌溉量处理增产24.48%;种子产量随灌水量减少而增加,1491 m3/hm2灌溉量处理的种子千粒质量最大,为2.172 g,种子产量最高,为764.03 kg/hm2,种子发芽率也最高,为85.27%。因此,可根据生产目的不同,调节灌水量,促进苜蓿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新疆绿洲区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溉量对苜蓿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运移的影响,在苜蓿生长第二年设滴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3个灌溉梯度,对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苜蓿生长季内,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及灌水次数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呈波动式递减变化趋势。灌溉后垂直方向上0~40cm、水平方向上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且垂直方向上土壤水分湿润峰明显大于水平方向。苜蓿整个生育期随灌水量及收获茬次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逐渐下降。滴灌和漫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55~5.48kg/(mm·hm2)、3.21~3.81kg/(mm·hm2),与漫灌相比,滴灌方式总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2%~44%。当滴灌灌溉量为3000m3/hm2、漫灌为5250m3/hm2时,苜蓿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产量影响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国利 《草业科学》2009,26(10):181-181
为了查明景泰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育期灌溉量与产草量的关系,探索既能使紫花苜蓿高产,又能节约用水的灌溉模式,对不同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确定出最适宜的灌溉量。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长期,在2040 cm土层内,土壤水分含量达到30%左右时,紫花苜蓿均能良好生长,鲜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长,增产幅度也逐渐增大;但当灌溉总量达到5 400 m3/hm2时,灌溉量增加对苜蓿增产幅度影响不明显,灌溉总量4 800 m3/hm2左右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胁迫对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永忠  李广 《草业学报》2014,23(4):213-219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胁迫(田间持水量的90%,70%,40%,20%)对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苗高、地径、分枝数及侧根数均高于其他处理,叶片、茎、主根鲜生物量和干生物量均最大,最适宜新疆大叶苜蓿生长;土壤水分含量过高(田间持水量的90%)或过低(田间持水量的20%,40%)时,均不利于新疆大叶苜蓿生物量的形成;土壤水分胁迫抑制了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发育,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苗高和地径生长速度均减慢。该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新疆大叶苜蓿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并为其在干旱区节水灌溉农业中的推广和种植以及为建立持久稳定高产的畜牧业草业生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绿洲区不同灌溉方式及灌溉量对苜蓿田土壤盐分空间分布及运移的影响,在苜蓿生长第2年设滴灌和漫灌2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设3个灌溉梯度,对土壤电导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及灌水次数的增加,整个苜蓿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含量呈波动式递减的变化趋势。滴灌方式下0~40 cm 土层、漫灌方式下0~30 cm 土层在灌溉后土壤处于脱盐状态;滴灌方式下在50~60 cm 土层、漫灌方式下在40~60 cm土层土壤处于积盐状态。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随灌水量的增加,2种灌溉方式下土壤盐分峰值位均呈下移趋势,灌溉后土壤盐分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盐分主要集中于土壤40~60 cm 土层,且滴灌方式下的“驱盐”效果要好于漫灌。在考虑成本、产出等综合经济效益时,当灌水量达到某种定额(滴灌下3000 m3/hm2,苜蓿干草产量为1406 kg/667 m2,漫灌下5250 m3/hm2,其干草产量为1504 kg/667 m2)后即可达到最佳的“驱盐”及高产效果,在绿洲区苜蓿田过多的灌溉量只会导致水资源的更多浪费。对绿洲区盐渍化较重的农田进行灌溉时,应尽量选取合理的灌溉制度及适宜的灌水量,以达到土壤盐分淋洗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种高蛋白的豆科牧草,在种子生产中由于其花器的特殊性,一般的授粉昆虫(包括家蜂)都难以打开其花器,很难起到传粉作用,致使靠异花授粉的苜蓿种子产量低、品质差。本世纪7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现苜蓿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南部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与苜蓿生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相似文献   

9.
陶雪  苏德荣  乔阳  寇丹 《草业科学》2015,9(10):1641-1647
为探究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行苜蓿地下滴灌(SDI)、畦灌(BI)、喷灌(SI)和对照(CK)4种处理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3种处理相比,SDI的土壤含水量最高,CK最低。SDI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P<0.05),其中SDI两茬的产量分别为4 815.87、4 300.41 kg·hm-2,相比BI、SI、CK,SDI两茬分别提高了10.56%、14.92%、95.26%和13.64%、23.60%、120.85%。SDI两茬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66和2.50 kg·m-3,较BI和SI,两茬分别提高了17.70%、21.46%和20.77%、34.41%。CK的品质显著高于其他3个灌水处理(P<0.05),3个灌水处理间品质差异不明显,SDI苜蓿两茬的粗蛋白产量分别为816.13和814.07 kg·hm-2,相比BI、SI、CK,SDI两茬分别提高了2.38%、5.84%、61.90%和10.90%、18.83%、100.01%。本研究揭示,相比BI和SI,SDI促进苜蓿生长,且显著提高了苜蓿粗蛋白产量、干草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因此,SDI适合在西北干旱地区苜蓿种植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孟季蒙  李卫军 《草地学报》2010,18(6):907-910
本试验为提高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种子产量和效益,把地下滴灌引入苜蓿种子生产试验,通过对地下滴灌的水分布和种子产量的研究,探讨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的可行性和效果。结果表明:在田间相对持水量为65%~80%(W1)时,湿润体的体积最大,表层(0~10 cm)和第4层(30~40 cm)的湿润半径均为40 cm,第2层(10~20 cm)和第3层(20~30 cm)的湿润半径均为50 cm。垂直方向,湿润峰向上可运动到地表(0 cm),向下达地面以下40 cm。水分能够到达宽行80 cm,窄行40 cm播种方式下苜蓿的根系位置。并且,在田间相对持水量的65%~80%的种子产量最高,为909.62 kg·hm-2,高于对照的种子产量(611.39 kg·hm-2)(P<0.01),差异极显著。说明地下滴灌应用于苜蓿种子生产,能够起到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学良  李卫军 《草地学报》2014,22(5):1086-1090
通过监测不同灌溉方式灌溉后水分的运动变化规律,调查不同土层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滴灌的水分主要集中于10~35 cm的土层,喷灌集中分布于10~40 cm的土层,漫灌水分可以渗透至60 cm以下。地下滴灌、喷灌和漫灌处理的苜蓿干草产量依次为21030,19035和17295 kg·hm-2;在0~30 cm土层中的根量为总根量分别为87.86%,85.72%和80.96%。地下滴灌、喷灌和漫灌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33.0,23.3和13.3 kg·mm-1·hm-2。与漫灌相比,地下滴灌和喷灌的节水率分别达到了50.8%和37.5%。  相似文献   

12.
研究施复合肥、尿素、有机肥和灌水等因素对紫花苜蓿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施肥和灌水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产草量。肥料单施以每公顷施复合肥50kg、尿素50kg、有机肥300kg处理产草量较高;灌水以每公顷灌水lOOt处理产草量最优;组合处理以处理7即每公顷施复合肥150kg、尿素50kg、有机肥300kg和灌水lOOt的处理产草量最高,每公顷产干草11052kg,比对照(不施肥和灌水)增产3694kg。增产50.20%,增产极显0著(P〈0.01)。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施磷量对滴灌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环境及干草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磷(P2O5)梯度:0(P0),50(P1),100(P2)和150 kg·hm-2(P3),采用滴灌模式随水滴施,测定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干草产量,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及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P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04,6.15 lg cfu·g-1及933.54,945.91 U·g-1·d-1;细菌数量在P3处理达到最大值,为7.14 lg cfu·g-1;碱性磷酸酶活性在P1处理达到最大值,为14 939.80 U·g-1·d-1。根际土壤全磷及有效磷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在松嫩平原,应用正交试验对苜蓿产量进行行距、灌水、施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30cm行距处理产草量最高,干草产量15389.66kg/hm2;灌水以3次和1次为好;施农家肥22500kg/hm2增产效果好于施磷酸二铵150kg/hm2和施复合肥150kg/hm2处理;施尿素112.5kg/hm2增产效果最佳,平均产干草14673.61kg/hm2;行距30cm、灌水3次、施磷酸二铵150kg/hm2、施氮肥112.5kg/hm2处理产干草19395.83kg/hm2,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生产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最优株行距配比,旨在为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苜蓿种子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试验以‘甘农4号’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株行配比和密度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株花序数、生殖枝数、每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是影响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每株花序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的贡献起直接作用,其余3个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主要通过每株花序数间接实现。在株行配比和产量回归拟合模型中,株行距为35 cm×100 cm时单株实际产量最高;株行距为15 cm×100 cm时单位面积实际产量最高。因此,在宁夏中部干旱带进行苜蓿种子生产时,建议采用行距为100 cm,株距为15 cm的配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海河平原区适宜的灌溉技术,2015-2017年选用1龄苜蓿和2龄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苜蓿产草量、农艺性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海河平原区,苜蓿产草量随着灌水量增加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年增加灌水量225 mm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苜蓿3年累计增产仅为6.13 t·hm-2,并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苜蓿水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分析显示,在海河平原区水资源极度紧缺情况下苜蓿种植一般无需灌溉,但在年度降雨量较少,特别是冬春季节降雨较少的年份,建议对苜蓿进行1次补灌,选择灌冻水,灌水量75 mm,可能对提高苜蓿当年生物产量以及提高苜蓿持续生产能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孟翔  孙伶俐  谢开云  刘伟  褚皓清  赵越 《草地学报》2022,30(9):2356-2364
为探究灌溉、施磷量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量和水分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设置调亏灌溉(RDI)和定额灌溉(QI)2个灌溉处理,施磷肥0(P0),60(P1),120(P2)和180 kg·hm-2(P3)4个肥力梯度,以及AM(土壤不灭AM真菌)和-AM(土壤灭AM真菌)2种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磷含量、磷吸收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指标测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平均总产量在QI和RDI下分别为14 487.08 kg·hm-2,13 395.23 kg·hm-2,QI与RDI相比产量高出8.1%,但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24.3%。与不施磷处理相比,施磷处理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提高15.40%~39.96%。平均总产量在AM处理和-AM处理下分别为14 938.47 kg·hm-2,13 450....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高温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形态的影响。试验采用盆栽方法,选取6个紫花苜蓿品种,将其种植在2个生长培养箱内,2个培养箱温度(白天/黑暗)分别设置为25/20℃和35/30℃,测定其产量、株高、叶部特征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使紫花苜蓿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矮小,产量降低54%;单叶片叶面积缩小至常温的1/4,但叶片厚度增加了54%。综合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高温是生产中紫花苜蓿夏季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紫花苜蓿对高温非常敏感,但会通过一系列形态上的变化来适应高温的胁迫。  相似文献   

19.
磷肥对紫花苜蓿生长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牧一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材料,研究不同磷肥水平(P2 O5施用量分别为0(P0),75(P1),150(P2),225(P3),300(P4),400(P5) kg· hm 2)对其相关器官干物质累积、磷肥吸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在现蕾期、开花期和结荚期分取茎、叶及花荚进行常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水平下苜蓿茎、叶、花荚干物质累积量均表现为P2>P3>P1>P4>P5>P0;磷素吸收量在花期P2处理下最大,茎、叶及花荚中磷素吸收量分别为23.94,11.88,8.36 mg·株-1;当施磷肥量为150 kg.hm-2时,单株有效分枝数43个,单株有效花序数123个,单株荚果数为403个,千粒重为1.41g时,种子产量达到最大为464.01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