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山系的主要森林类型,是地带性的顶极森林植物群落,分布广泛,生产力高,是我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的木材和林副产品。同时,又地处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的上游,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意义。因此,阔叶红松林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对阔叶红松林生物量(现存量)的研究是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工作的一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它以林木的干重为指标,揭示了能量形式在系统中的固定、分配、转化规律及能量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2.
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群落——阔叶红松林是当前东北林区森林经营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清原满族自治县的森林资源和经营现状,实践并总结阔叶红松混交林培育模式,集成阔叶红松林培育技术作业体系和经营措施,以期为东北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帽儿山林区6种林分细根生物量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根钻法对以上6种森林类型细根现存量进行动态研究.对0~30 cm土层的细根(≤5 mm)现存生物量和死亡量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的细根现存量差别很大,6种林分中细根现存量为水曲柳林(1 030.0 g·m-2)>蒙古栎林(973.4 g·m-2)>红松林(780.9g·m-2)>落叶松林(718.2 g·m-2)>山杨林(709.1 g·m-2)>樟子松林(470.4 g·m-2);2)除落叶松外,其他林分活细根现存量与总细根现存量变化趋势相一致.红松林、落叶松林活细根现存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其余4种均出现在6月,水曲柳林最小值出现在9月,其他5种林分均出现在7月或8月;3)不同林分死细根所占的比率不同;4)从细根的垂直分布来看,由于温度、水分、养分等在不同土壤层中分配比率不同,细根的现存量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中,在各林分中占细根总现存量的比率都超过40%,其中水曲柳林最高,达到60.3%.由此可见,不同森林类型的细根时空动态具有种的特殊性,在进行整个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时,应考虑不同森林类型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植物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下的早春植物为对象,对其生长发育过程、生长环境特点、生物量及其群落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下早春植物有12种2变种,相对重要的前10种依次为黑水银莲花、朝鲜银莲花、顶冰花、多被银莲花、东北延胡索、侧金盏花、五福花、全缘叶延胡索、大人字果、线叶延胡索;早春植物生长发育需凉爽、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条件,其生长发育过程与上层林冠有密切关系。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下早春植物总生物量为395.83 kg·hm-2,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35.26 kg·hm-2,占总生物量的34.17%;地下部分生物量为260.57 kg·hm-2,占65.83%,总密度为272.65万株·hm-2。早春植物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组成我国北方典型阔叶红松林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树种水曲柳、红松、蒙古栎、紫椴和核桃楸为研究对象,模拟不同土壤水分变化对树木生物量、光合特征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分析我国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干旱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提出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暖引起的对干旱化的响应与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丰林保护区是以阔叶红松林为景观基质,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对丰林保护区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以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破碎度、分离度为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到干扰强烈的4集水区主要是南部边缘的国铁和公路分割干扰所致,其森林火灾的影响是一个主要因子。而自然景观丰富度和多样性及优势度指标较大,且自然景观的分离度与保护程度呈反比,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自然景观保护完整。维护主要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小分离度是保护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丰林保护区是以阔叶红松林为景观基质,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对丰林保护区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以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破碎度、分离度为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到干扰强烈的4集水区主要是南部边缘的国铁和公路分割干扰所致,其森林火灾的影响是一个主要因子。而自然景观丰富度和多样性及优势度指标较大,且自然景观的分离度与保护程度呈反比,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自然景观保护完整。维护主要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小分离度是保护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东部山区的典型地带性顶极群落,红松则是阔叶红松林中的优势树种和建群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阔叶红松林严重退化,建群种红松消失,并逐渐被次生林生态系统(包含次生林及镶嵌其中的人工林)所取代。由于次生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服务功能等远低于原始林(阔叶红松林),因此,促进次生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恢复其固有结构和生态功能已成为东北林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促进红松在次生林生态系统内的更新是实现阔叶红松林恢复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阔叶次生林冠下人工栽植红松是将次生林定向恢复为阔叶红松林的可行途径;而在此过程中,光是影响冠下红松更新成功与否的最关键环境要素。该文综述了以往红松对光环境响应的研究结果,旨在为通过调整次生林林分结构促进次生林冠下红松更新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红松次生林是原始阔叶红松林经自然"森林循环"或人为干扰后形成的。作为典型的林分,尤为重要的是其由原始阔叶红松林变化而来,其原林型分布局域的稳定性、水热条件、尚存的下木及地被植物等决定了其恢复阔叶红松林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由于其分布量较小,林区在实际经营中,往往放弃经营这一典型的、但却有经营前途的森林类型。在总结以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该类型森林经营技术与策略,并进行推广示范。确定指导原则与适用范围,根据近自然经营与森林循环理论,将林分划分为处在不同阶段的系统,进行"斑块经营",从而实现对该类林分的高效经营。  相似文献   

10.
对我省天然林区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利用,特别是阔叶红松林的合理经营利用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尖锐地存在着森林培育与利用的矛盾,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采伐与更新的矛盾。在阔叶红松林的采伐中,围绕着皆伐与择伐而有几次大幅度的变动,其变动的比重,  相似文献   

11.
叶子是林木制造有机质的器官,叶面积的大小决定着光合作用的强弱和林木生长的速度。因此,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时,叶面积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为了探讨长白山林区阔叶红松林中各树种叶面积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我们曾对灌木柞树红松林,蕨类云冷杉红松林、灌木阔叶红松林内同一树种同一年令同一树冠部位的单位叶干重的叶面积(厘米~2/克)进行了分析对比(如表1)。  相似文献   

12.
杉木林杆材阶段能量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 ,多以干物质量作为指标 ,这对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效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把生物量与能量结合起来 ,因为生物量和能流的研究 ,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最主要的一环 ,是研究物质生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关于森林各组织器官的热值和能量的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刘世荣等 (1990 )研究了落叶松 (Larixgmelinii)林群落能量积累、分配、固定和转化的规律 ;陶金川等 (1990 )探讨了银鹊树 (Tapisciasinensis)群落的生物量和能量的现存量 ;张文其等 (1995 )对鹤山…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国有林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在未来发展规划和综合决策中的参考价值,依据《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采用分布式测算方法,以吉林松江源森林生态站定位观测数据和白石山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白石山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白石山林业局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111.39亿元,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涵养水源功能占据主导作用;2)不同森林类型的服务功能价值贡献顺序依次为: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落叶松林杨树林柞树林红松林桦类樟子松林云杉林胡桃楸林水曲柳林灌木林;3)不同林龄的服务功能的价值大小排序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过熟林。白石山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本研究可为日后推广区域小尺度下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核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帽儿山地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帆  董希斌 《森林工程》2008,24(6):10-12
针对帽儿山地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实际情况,以原始阔叶红松林为参照,运用多样性指数、构成指数、结构-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通过对帽儿山7个典型示范区的分析,结果表明,示范区6营造樟子松与水曲柳带状混交林的健康恢复状况最好,符合实际情况,为山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最优恢复技术的选择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1981年7—8月,英国陆地生态研究所j·Miles和O·W·Heal博士,应我国请邀来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为期15天的森林生态考察,在野外工作期间,j·Miles与我们共同感兴趣的长白山地带性顶极群落一阔叶红松林的演替规律,进行了专项性的天然更新调查,利用这些资料,藉以了解阔叶红松林的演替过程和树种间相互关系,並验证其调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更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是全国木材生产的重要基地,森林开发利用已有30多年历史。目前森林面积和蓄积量锐减,如何加速森林恢复的进程,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本文根据多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了红松早期生长特点和各类型采伐迹地更新的过程,并根据森林演替发展趋向,探讨阔叶红松林恢复的措施。全文强调既积极进行人工更新,又要充分利用红松天然更新的潜在力量,并与森林抚育和合理采伐相结合,以期全面加快阔叶红松林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原生林及其皆伐后自然演替形成的次生林和造林形成的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更新方式对细根动态分布的影响、了解细根与土壤特性之间的互动效应,为阐明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和养分循环以及为该地区森林恢复和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南坡典型阔叶红松林、皆伐后天然更新的白桦次生林、皆伐后栽植的红松人工林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5—9月用连续钻取土芯法采集细根(直径≤2 mm)和土壤,测定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分析生物量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结果】典型阔叶红松林、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白桦次生林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P0.05);各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细根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中,其中白桦次生林0~20 cm土层中细根生物量占其细根总生物量的比例最高(75.81%),典型阔叶红松林最低(62.73%);各森林类型细根生物量存在季节性波动,各森林类型活、死细根生物量均有2个峰值;4种森林类型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除典型阔叶红松林外,其他3种森林类型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极显著正相关(P0.01),4种森林类型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水解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白桦次生林的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本地区的顶极群落——典型阔叶红松林和以典型阔叶红松林的建群种为主要组成树种的红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显著高于以先锋树种白桦和兴安落叶松为主要组成树种的白桦次生林和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主要集中在养分含量较高的土壤表层,处于演替顶极阶段的森林较处于演替早期的森林采取更精细的获取资源的策略,土壤下层细根占细根总生物量比例较高;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物候节律一致,细根生物量的高峰期出现在春末和初秋。  相似文献   

18.
阔叶混交林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它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护和发展阔叶混交林,建立多层次复合结构的森林生态系统,改善和提高现有森林生态效益,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一、保护和发展阔叶混交林的作用及其深远影响1.阔叶混交林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能充分利用地面和空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功能最高,构成一个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特别是天然阔叶混交林,是个具有多层次复合立体结构的森林生态系统,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好场所,利于形成最多的生物种类、数量和最高的生物产量,使环境和生物、生物  相似文献   

19.
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经营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经营方式下的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多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群落的测度是一致的;多样性高的群落未必是最稳定的群落;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各层次种-多度格局为对数级分布;实施适度择伐动态经营体系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稳定性的提高,符合生态系统经营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阔叶红松林区,人工林比重不断增加,各地都栽植了成片的红松纯林。与此同时,在红松人工林内也出现了不少天然的阔叶树,这些阔叶树的出现给红松人工林带来了新的活力,保持了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新的平衅,附合阔叶红松林是顶极森林植物群落的皿然模式,使得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更稳定,物流或能流能正常交换,森林生态系统内部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