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转基因抗早棉晋棉26号抗虫性大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结果说明:①晋棉26号对二代棉铃虫抗性极强,在棉铃虫中度发生和大发生年份,不喷药或仅喷药1次,可将棉铃虫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②晋棉26号对三代棉铃虫仍有较强抗性,虽然抗性有所下降,但在中度以上发生年份,仅喷楷防治2-4次,可将棉铃虫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  相似文献   

2.
转Bt基因抗虫棉棉铃虫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1995~1997年就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及棉铃虫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内在抗性,对初孵幼虫致死率达90%以上,对幼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严重,其毒力随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在棉铃虫大发生年份,对二、三代棉铃虫不进行药剂防治则显著减产。初步提出抗虫棉的棉铃虫防治策略为:二代以保棉株生长点为主,三代要重点防治以保蕾铃。其防治指标是: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200~300粒,三代百株累计卵量80~120粒。  相似文献   

3.
40%辉丰1号乳油防治二代棉铃虫试验薛克富(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济南250100)为明确40%辉丰1号乳油(江苏省大丰市农化厂研制生产)对二代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我们在枣庄市进行了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及处理辉丰1号乳油(江苏省大丰市农化厂)每...  相似文献   

4.
朝阳县棉田棉铃虫1年发生2代,主害代为二、三代。通过对近年来棉铃虫发生情况调查分析,提出种植方式改变、外区域棉铃虫发生重、天敌种群数量减少、偏重药剂防治、轻视诱杀防治是棉铃虫加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中强调运用应急防治和长期控制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15种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研究表明,防治2代棉铃虫效果较好的农药,在晋南棉区临椅县有2.5%功夫菊酯、50%棉铃宝、25%广克威、40%北农931和40%久效磷;在晋中棉区祁县有35%硫丹、20%灭多威、50%辛溴乳油和2.5%功夫菊酯。防治临猗县3代棉铃虫效果较好的农药有2.5%功夫菊酯、35%顺丰二号和40%久效磷。同一农药在不同棉区和棉铃虫不同发生世代药效表现不一,因此在药剂选择上要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1993~1995年,在晋中祁县从5月上旬到8月底利用棉铃虫性诱剂对棉铃虫的发生代数、发生时期等进行了观察。晋中特早熟棉区棉铃虫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以后各代约间隔一个月发生。造成为害的主要为2代,3代次之。据此,提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的重点防治2代、3代棉铃虫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李博  杨丽兰 《农村科技》2005,(12):21-21
喀什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棉铃虫防治是棉花生产的关键。该地区在棉铃虫的防治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原则,坚决贯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虫情测报为依据,以物理和生物防治为重点,以化学防治为辅助,严格按照防治指标,做到一代从严、二代控制、三代从宽的防治策略”,科学防治棉铃虫,提高防治效果,确保棉花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8.
在我县,棉铃虫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第1代在麦子、紫云英、豌豆等作物上繁殖危害,第2代起危害棉花,我县以第3、第4代危害最严重。近几年,棉铃虫在我县大发生,棉农若疏忽防治或单纯依靠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很难控制其危害,只有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的有机结合、协调使用,才能达到经济、安全和高效地控制棉铃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为害猖獗,直接制约棉花生产的发展。在棉田防治棉铃虫效果不太理想,因棉田第一代棉铃虫的虫源潜伏在麦田,所以在麦田有效防治棉铃虫.可免棉田隐患,做到麦棉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
陕西棉铃虫大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系统地分析综述了陕西省棉铃虫大发生的历史和原因,初次将陕西省棉铃虫的发生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指出棉铃虫的大发生是由于农业拼作栽培制度、人为防治技术、害虫自身、棉田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再次强调了“狠治2代,严控3代,挑治4代”这一适合于陕西实际的棉铃虫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早熟优质抗虫棉"晋棉26"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技术将Bt基因导入到常规优良品种"晋棉七号"中,通过PCR检测、田间及室内抗虫性鉴定、后代材料的自交及系统选育,培育出转Bt基因抗虫棉"晋棉26".  相似文献   

12.
晋棉40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丰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晋棉10为母本,用抗病、早熟的品种辽101作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统选育而成的特早熟棉花新品种。2004年在山西省特早熟棉区棉花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皮棉产量832.5 kg/hm2,比对照品种晋棉37增产13.96%。经鉴定,该品种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标准,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适宜在特早熟棉区春播,黄河流域棉区夏播。  相似文献   

13.
Bt转基因抗虫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3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DP99B、20B、1560BG和2个非抗虫棉对照品种鄂杂棉1号、湘杂棉2号,比较研究了不同棉花群体中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情况下,3个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种群,尤其是在棉花生育前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其他鳞翅目害虫种群也有一定控制效果,这使得棉蚜、棉叶蝉、烟粉虱等刺吸式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但抗虫棉棉田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以及天敌亚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均较对照棉田小,而优势集中性比对照棉田高,反映出抗虫棉棉田昆虫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相对来说,DP99B和20B抗虫性能较好,其棉田昆虫群落结构也比较稳定。因此,转Bt基因抗虫棉的大面积应用中,除了要关注抗毒性棉铃虫的产生和危害以外,还应特别注意其他可能上升为主要害虫(如棉蚜、棉叶蝉、烟粉虱等)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抗病低酚棉晋棉14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有性杂交和定向选育手段将美国无腺体棉兰布莱特GL5的低酚性、陕1155的抗病性和黑山棉系统的早熟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选育出国内第一个适宜特早熟棉区种植的抗病低酚棉新品种晋棉14号,对其选育及主要特性、产量性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低酚棉子作为优质植物蛋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远缘杂交与半配合法选育抗蚜棉花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栽培种陆地棉晋棉6号(G hirsutnm,2n=52)作母本、野生种异常棉(G anomalum,2n=26)作父本,采用对杂交铃喷(滴)GA3(45 mg/L),NAA(50 mg/L)和离体培养杂交当代幼胚技术,对F1幼苗进行染色体加倍,以克服杂交当代不亲和性及其后代不育性。F2~F3连续用晋棉6号作父本回交转育,以抗蚜虫、抗枯萎、抗黄萎、早熟、高产为目标,自F4连续11代定向选择与鉴定,应用棉花半配合育种技术快速稳定远缘杂交后代,克服了远缘杂种后代各种性状长期疯狂分离的现象,育成了特早熟抗蚜棉花新品种晋棉51号。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转Bt、CPTI基因的抗虫棉材料进行抗虫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 导入不同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抗虫棉因其杀虫机理不同而对棉铃虫抗性存在差异 ;2 随种植世代一代、二代、三代、五代其对棉铃虫的抗虫性下降 ;3 转基因抗虫棉的蛋白毒性在棉铃虫体内具有一定的残效 ;4 棉铃虫四龄以上幼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产生明显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高温对转基因抗虫棉中Bt杀虫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夏兰芹  郭三堆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1):1733-1737
 Bt抗虫棉中Bt杀虫基因能否稳定表达是影响转基因抗虫棉应用前景和商品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以转基因双价抗虫棉139-20的R5代材料,通过不同温度处理,研究温度处理对Bt杀虫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影响抗虫棉早期的生长发育和Bt杀虫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了抗虫棉生长发育过程中Bt杀虫蛋白含量降低的时间。高温处理后可使Bt杀虫基因在生长发育期中的沉默时间提前,导致Bt杀虫蛋白含量急剧降低,具体原因可能是由于转录后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引起特异Bt 杀虫基因mRNA的降解。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应予以提前采取措施,预防高温期棉铃虫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抗虫杂交棉高产、优质、抗虫同步改良方法。[方法]利用10个优异纤维品质陆地棉品种和6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配组的10×6 NCII交配设计,对其产量、品质及抗虫性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Bt基因能在F1得到显性遗传,遗棉2号具有最好的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AcalaSJ-3具有最好的纤维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苏联8908×32B、Acala(1)×中棉所30等组合的各性状特殊配合力较好,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与组合间特殊配合力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DH966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于2006年以栽培种陆地棉晋棉6号为母本、野生种瑟伯氏棉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的途径,并采用半配合育种技术培育而成,是山西省第1个、我国第2个新选育出的特早熟中长绒棉花新品种。其产量水平、品质指标、抗性指标均达到了我国农业部规定的2003—2007年中长绒棉花新品种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20.
晋棉12号高产优质抗病性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棉12号经1991~1992年省抗病区试多点鉴定,平均霜前皮棉亩产73.69kg,比对照中棉12号增产22.4%;经1992~1993年2年生产示范多点试验,平均霜前皮棉亩产59.98kg,比对照增产15.5%,是一个高产优质抗枯黄萎病棉花新品种。经方差分析,品种稳定性参数良好,变异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