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钟珊 《农家参谋》2011,(12):44-44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 习惯于高人一等,  相似文献   

2.
覃大学 《湖南农业》2005,(11):28-28
慈爱孩子成长有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孩子被人爱着,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爱孩子。但爱孩子不可溺爱或纵容,父母之爱要讲一定原则。表扬二三岁的小孩就开始喜欢旁人表扬他(她),四五岁时,这种心理更趋强烈。因孩子理念里还有其他的价值观,父母的表扬就是他(她)最渴望的肯定。孩子经过努力,哪怕是一点点成绩,都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鼓励意味着给孩子以勇气和信心,使他们能正视和对付生活中的一切。鼓励孩子时,父母应使用委婉的话语,还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批评父母批评孩子时,要尊重其人格,要告…  相似文献   

3.
慈爱孩子成长有生理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孩子被人爱着,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爱孩子。但爱孩子不可溺爱或纵容,父母之爱要讲一定的原则。表扬二三岁的小孩就开始喜欢旁人表扬他(她),四五岁时,这种心理更趋强烈。因孩子有他(她)的价值观,父母的表扬就是他(她)最渴望的肯定。孩子经过努力,哪怕是一点点成绩,都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鼓励意味着给孩子以勇气和信心,使他们能正视和对付生活中的一切。鼓励孩子时,父母应使用委婉的话语,还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批评父母批评孩子时,要尊重其人格,要告之…  相似文献   

4.
Madison DuPaix 《百姓》2010,(11):42-45
许多成年人至今还和存钱奋斗着,但是大部分的人最终都成为了"月光族"。大人亦是如此,所以教导孩子存钱就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现在的小孩子不仅没有储蓄的习惯,用钱的时候更是大手大脚,想买什么东西就向父母要钱,他们的字典里没有"节俭"这个词。很多父母也认为孩子们要什么就给什么是爱他最好的体现。但是即使给孩子金山银山,也不如给他创造财富与打理财富的头脑和双手。因为坏的理财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一个人的理财教育,应该从孩童时代便开始做起。为人父母,如何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个好榜样?如何使用正确的方法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呢?如何通过对孩子理财教育将学习与情绪相结合,了解子女各方面的情绪问题,从而帮助孩子了解及认识自己,把个人潜能全面发挥出来?你的小财主,由你做主。  相似文献   

5.
陈莉萍 《新农村》2004,(9):25-25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平平,在学校没有什么特长。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才能等待开发,关键是看他们的父母怎样给他创造机会。我的一位邻居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相似文献   

6.
边纪 《新农村》2012,(4):41
想必每位父母心里都想要有这样一个孩子:他乖巧懂事,体贴孝敬父母,不吵闹,不贪玩;他多才多艺,品学兼优,整天就知道学习,回回考年级第一,从来都不用父母操心……但很遗憾!这样完美的孩子永  相似文献   

7.
一、给孩子温暖 父母对孩子关爱、敏感、尊重和平等是最重要的。要让一个孩子听话,最重要的首先不是严格,而是给他温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非常疼爱、关心、敏感,孩子的顺从、合作行为就比较多。如果父母呵斥、冷漠、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他就会不合作、不听话。  相似文献   

8.
每个孩子都希望做个“好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是孩子奠定自尊和自信的基石。所以父母不要随意给孩子贴“坏孩子”的标签。如果孩子出现不适宜行为,父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与孩子本人一分为二地评价,可以说:“你这件事做得不对。”不能因为一件事否定孩子整个人:“你不是个好孩子。”可以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不能说:“你再这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相似文献   

9.
每个孩子都希望做个“好孩子”。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是孩子奠定自尊和自信的基石。所以父母不要随意给孩子贴“坏孩子”的标签。如果孩子出现不适宜行为,父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与孩子本人一分为二地评价,可以说:“你这件事做得不对。”不能因为一件事否定孩子整个人:“你不是个好孩子。”可以说:“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不能说:“你再这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相似文献   

10.
王晓 《农家致富》2010,(14):61-61
发掘方案:为什么妈妈不能对奇奇的热爱劳动耐心些呢?有很多父母都在抱怨孩子太懒.什么家务都不会做.那么孩子表现出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后.妈妈为什么要粗暴对待呢?不妨给孩子制造一些机会.表扬他的进步而不是专门挑他的不足.孩子的劳动智能只有在你的引导和耐心下慢慢养成.  相似文献   

11.
王晓 《当代农业》2010,(14):61-61
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孩子爱心的培养,需要父母的爱心浇灌。一、以身示教,胜于言传父母、亲人是爱心传递的使者,尊老爱幼,用心去影响孩子,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拥有爱的感知,同时,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什么是爱,父母为什么这样做。  相似文献   

12.
是孩子就可能会犯错,父母要给他改错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当孩子犯了错误。要允许他改正;当孩子犯了罪跑回家,你要给他做顿饭,他吃饱了送他去公安局自首:当孩子成了少年犯,进了少管所,你要常去看他,不要放进去就不管他,更不能说跟他断绝亲子关系,法律上能断绝,亲情上却断不了,因为那是你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刘林 《新农村》2007,(2):32-32
人都有一种爱护、保护自己后代的本能,但是爱却各不相同。在德国,这种爱绝不是溺爱,而是从小锻炼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一生下来,就不与父母同床同房,仅几个月的孩子,在晚上临睡前喂  相似文献   

14.
正中高考属于学习阶段的转折点,有些父母会建议孩子学个金融,学个编程,将来进个大公司或者国企,这样的初衷没有什么不好,子女能够安安稳稳、快快乐乐生活是每个父母最大的期盼,很少有父母会希望子女在而立之年还在到处奔波。大家都听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真正能做到尊重孩子  相似文献   

15.
汤景 《新农村》2004,(11):24-24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是呀,孩子小的时候,你处处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指挥着孩子的一言一行,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渐渐长大,你会觉得和孩子越走越远,代沟也随之产生,从而难以把正确的思想和经验传递给孩子,导致教育的失败。但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和孩子一起长大,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时刻保持一颗童心,那么,随着孩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2001,(8)
我的孩子刚上小学,人很聪明,功课也不差。但每天晚上做作业时总是磨磨蹭蹭,做做停停,边做边玩。每天都要做到很晚才能上床。这种日复一日的疲劳战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使我们一家不得安宁。今年初,孩子的外婆来了。她是一位退休教师,来家后她主动承担起辅导孩子学习的任务。外婆虽然疼爱孩子,但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从不溺爱孩子。她认为,智力正常的孩子做作业磨蹭,原因在家长。家长溺爱孩子,从穿衣、洗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凡事全由家长包办代替,甚至到孩子入学后家长还是这样做。  相似文献   

17.
<正>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你要他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他不理不睬,甚至用白眼回敬你;你耐心给他讲道理,却遭到无理反驳;你批评他的错误行为,他却"砰"的一声摔门而去……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为什么要和大人作对?心理学家认为,他们这样做大多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用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与大人争论的能力。当然,不能把孩子所有的顶撞统统视为与父母作对,因为当孩  相似文献   

18.
正养孩子很难,尤其是一个人养孩子的时候。在我单独带着大宝丫丫和小宝满满的时候,我经常被宝丫丫给气得火冒三丈,只是我可以让自己瞬间冷静下来。有朋友问这样有没有什么秘诀,还有人自嘲地说要做到岂不是都要考心理咨询师去。其实根本不用如此,我也没有什么秘诀,我只是用了一些平复情绪的技巧而已。现在我就分享一下我的感悟。首先,要想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只是孩子。孩子和我们不同,我们是成年人,我们有自我觉察的能力。自我觉察能力是指我们能察觉自己的情绪却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21,(9)
正催娃,几乎是每个家庭的日常。心理咨询师曾做过一个调查:"你对自己孩子最不满意的是什么?"结果,很多家长的第一个答案就是:磨蹭。如果你为人父母,可能你家里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场景:催起床孩子早上不叫不起,眼看上学要迟到了,家长一遍遍催促就是不肯起床。就算勉强起来也是懒洋洋地洗脸刷牙拖延时间,几乎每天早上都在匆匆忙忙地赶时间。  相似文献   

20.
福临 《农家致富》2005,(1):53-53
让孩子知道1 1=?,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告诉他等于2。若孩子再问2 2=?,我们又会告诉他等于4。父母这样做,看起来是帮助孩子找到了答案,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想问题,在他的心灵深处.会顽固地认为: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别人提供现成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