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10个3年生香橼半同胞家系子代进行了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各家系子代苗之间的抗寒性有显著差异。春江7号和新世纪2号的抗寒性差,在田间-11℃自然低温下受冻级别均达Ⅲ级,耐寒指数为3.25~3.40,半致死温度分别为-7.91℃和-7.05℃。春江5号抗寒性较强,耐寒指数为2.17,半致死温度为-13.28℃。其余家系抗寒性中等,-11℃田间自然低温下受冻级别均为Ⅱ级,耐寒指数为2.33~2.86,半致死温度为-11.69℃~-9.91℃。在-3℃~-15℃低温胁迫下,家系子代苗叶片内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并随处理温度降低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与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均呈负相关,MDA含量与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呈正相关。一般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高,MDA含量低的家系,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低,抗寒性强;反之,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脯氨酸含量低,MDA含量高的家系,耐寒指数、半致死温度高,抗寒性差。香橼各家系通过上述生理指标的综合变化来调节自身对逆境的适应性,增强抗寒性,减少逆境的伤害,为耐寒品种选育提供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导法对大叶相思5个种源,15个家系进行了耐寒性测定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大叶相思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0.605 8℃。大叶相思种源间和家系间耐寒能力差异显著,其中种源的耐寒性从高到低排序为19244>18924>17966>18854>19250;相对耐寒的家系为JSL1303和BVG2726,JSL1358家系的耐寒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导法对大叶相思5个种源,15个家系进行了耐寒性测定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大叶相思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0.605 8℃.大叶相思种源间和家系间耐寒能力差异显著,其中种源的耐寒性从高到低排序为19244> 18924> 17966> 18854> 19250;相对耐寒的家系为JSL1303和BVG2726,JSL1358家系的耐寒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4.
邓恩桉种源家系/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进了邓恩桉全分布区10个种源300个家系种子,成功育苗216个家系建立了种源/家系试验林.试验林生长表现良好,并遭受1999年底的特大寒流袭击,为选择速生、耐寒的优良材料奠定了良好基础.分析表明:邓恩桉种源间的生长差异小于家系间和个体间的差异,家系间在生长量和抗寒性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新南威尔士州种源总体优于昆士兰州种源;生长量与抗寒性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而在优良材料选择时应根据选择目的和推广应用地域实际决定生长量和抗寒性的选择权重;采用综合指数选择排序列出的16个居前家系中,其生长量仅比平均数提高7%,但抗寒力提高了24%.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杨树抗寒性,以6个金白杨无性系为材料,测定了其半致死温度、丙二醛、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建立了各无性系低温-电导率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各无性系组织半致死温度在-23.8℃~-45.1℃之间;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极显著,C4抗寒性最好;各无性系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C4A20K7C38C52C15.  相似文献   

6.
应用电导法评价5个桉树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材料和条件控制上探讨电导法评价桉树抗寒性的应用,具体评价了4个桉树无性系和邓恩桉实生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EG-6无性系抗寒性较强,叶片半致死温度为-9.76~-8.95℃,井冈1号和广9次之,叶片半致死温度为-9.26~-8.22℃,邓恩桉和DH201-2较弱,叶片半致死温度为-8.80 ~-7.77℃.不同叶...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导法对马占相思15个家系进行了耐寒性测定及选择。结果表明,马占相思耐寒性变异达到极显著差异;相对抗寒的家系3个,分别为GJM00926、GJM00934、GJM00941。马占相思抗寒性较差,半致死温度为1.061 7℃。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导法对马占相思15个家系进行了耐寒性测定及选择.结果表明,马占相思耐寒性变异达到极显著差异;相对抗寒的家系3个,分别为GJM00926、GJM00934、GJM00941.马占相思抗寒性较差,半致死温度为1.061 7℃.  相似文献   

9.
以新疆巩留县和新源县2个居群下的7个新疆野苹果群体当年生枝条为材料,应用EIS法对各群体抗寒性进行测定,并与电导率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巩留和新源2个居群内群体间的半致死温度差异不显著,2个居群间的差异显著,巩留居群的半致死温度显著低于新源居群,证明巩留居群的抗寒性高于新源居群。电阻抗图谱法单-DCE模型中6个参数(τ,ψ,r,r1,re,ri)中,r1,re,τ3个参数可以得出供试样品的半致死温度,其中r1,re所得的半致死温度与电导率法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参数r1,re适用于新疆野苹果的抗寒性测定。电阻抗图谱法(EIS)与电导率法的抗寒性测定结果基本一致,但省时、不需温育,具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组织褐变法、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引种的4个种源抗寒力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印楝是一种不耐寒的植物,0℃以下的短暂低温可对其嫩叶造成伤害,低于-1℃保持1h即可造成部分幼苗死亡;(2)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不显著;(3)叶膜脂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力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4)印楝4种源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 651、-1 675、-1 750、-1 682℃。根据上述试验研究和冷冻处理实验结果,4个印楝种源抗寒力大小排序为IND95003>IND95004>IND95001>IND95002,在我国有低温寒害的地区引种印楝应该慎重,在轻霜地区可选择抗寒力稍强的IND95003种源先行试验性引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12、-16、-20、-24、-28和-32℃条件下陕西凤县、循化花椒、甘肃武都、河北涉县4个种源大红袍花椒枝条的电解质外渗率和半致死温度,比较了不同种源花椒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4个种源花椒枝条的半致死温度在-26.36~-19.95℃之间,其抗寒性表现为:凤县花椒〉循化花椒〉涉县花椒〉武都花椒。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扁桃花蕾的低温应激反应机制,以鹰咀扁桃大蕾期花蕾为试验材料,对花蕾进行4、-2、-4和-6℃低温处理,每6 h取样1次,观测24 h内花药、鳞片、花萼和花瓣4个部位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变化,分析比较花药、鳞片、花萼和花瓣4个部位的低温应激反应及抗寒性。结果发现,随着温度降低、时间延长,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总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可溶性糖/总糖值先升高后降低。花药、花瓣和花萼在-2℃处理下24 h、-4℃处理下18 h和-6℃处理下12 h即有明显的低温应激反应发生,鳞片在-4℃处理下18 h和-6℃处理下12 h才有明显的低温应激反应发生。4个部位的低温应激反应程度由强到弱依次是花药、花瓣、花萼、鳞片,抗寒性由弱到强依次是花药、花瓣、花萼、鳞片。  相似文献   

13.
为给春季核桃种质抗寒性的鉴定及核桃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甘肃省成县栽培的普通核桃(香玲、中林1号、辽核4号、陇南755、陇南15、强特勒、土莱尔、清香)、美国黑核桃及美国长山核桃等核桃种质展叶期的叶片为材料,将其叶片分别置于4、0、-4、-6、-8℃的低温冷藏柜中进行胁迫处理,以大田自然生长的叶片为对照,测定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叶片的半致死温度(LT5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核桃种质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均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呈正相关关系,而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却均呈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核桃种质抗寒性影响最大的指标是相对电导率,其次分别是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最小;根据综合抗寒指标排序,供试核桃种质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美国长山核桃>美国黑核桃>强特勒>辽核4号>清香>陇南755>土莱尔>中林1号>陇南15>香玲,这与其半致死温度(LT50)的高低顺序基本一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供试核桃种质可聚为3类:美国长山核桃、美国黑核桃、强特勒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强的种质;辽核4号、陇南755、土莱尔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较强的种质;中林1号、清香、陇南15、香玲等聚为一类,此类属于抗寒性较差的种质。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在福建南亚热带气候区开展金黄熊猫树引种试验,对其适应性和抗逆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金黄熊猫树适应性强、种植容易且萌芽力强、生长较快,在没有受冻或轻微受冻的情况下,幼树的生长速度与该树种在深圳种植的生长量相当,3 a生即可正常开花结实,且其具有较强的抗风性、抗旱和抗病虫害能力,但耐寒性有限,幼树可耐-1.5℃的低温。因此金黄熊猫树适合在福建南亚热带气候区极端低温不低于-1.5℃、海拔300 m以下的地段种植,但不宜在山谷、低洼等有寒流沉积的地段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核桃无融合生殖后代抗寒性的遗传变异情况,对核桃自然授粉后代和无融合生殖后代的1a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半致死温度等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核桃自然授粉后代和无融合生殖后代1a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呈倒“S”型曲线;在低温胁迫下,除少数处理外,二者之间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差异不显著;结合Logistic方程,得到中林1号无融合生殖后代、绵核桃无融合生殖和自然授粉后代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2.81℃、-20.36℃和-23.71℃,变化幅度较小。由此可见,核桃无融合生殖后代的抗寒性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源香椿抗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西峡等10个种源1年生香椿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离体茎段的相对电导率,并与活体茎段及自然降温过程中各种源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比较.用Logistic方程拟合曲线,求出拐点温度即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作为评价各种源香椿抗寒能力的参考指标.结果表明:各种源离体茎段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曲线上升,其LT_50最低者为山东济南种源为-7.94℃,最高者为福建霞浦种源为-3.88℃;10个种源香椿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山东济南、山东荷泽、河南西峡、陕西安康、江苏南京、四川广元、湖南洞口、湖北随州、贵州黔西南、福建霞浦,与大田自然越冬条件下各种源的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CaCl2在毛白杨幼苗抗冻性低温诱导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浓度的CaCl2 处理对毛白杨幼苗抗冻性的提高效应是不同的 ,其中 10mmol·L-1CaCl2 处理更有利于幼苗抗冻性的提高 ,而且处理最适宜时间为 5天 .低温锻炼不仅提高了毛白杨幼苗叶片和枝条中钙调素含量 ,同时也提高了幼苗抗冻性 .CaCl2 处理对低温锻炼的作用有加强效果 ,而钙离子螯合剂EGTA、钙离子通道阻断剂LaCl3 或钙调素拮抗剂CPZ处理则减弱低温锻炼效应 ,表现出CaM含量和幼苗抗冻性明显降低 .这表明Ca2 + CaM可能参与了幼苗抗冻性的诱导  相似文献   

18.
Populus euphratica Olive is the only tree species that can grow in the saline land and also survive cold winter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the vulnerable ecosystem there. A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was initiated from callus derived from plantlets of Populus euphratica. Cold acclimation was induced (LT50 of-17.5 ℃) in cell suspension at 4-5 ℃ in the dark for 30 days and the freezing tolerance increased from LT50 of-12.5 ℃ in nonacclimated cells to LT50 of-17.5 ℃ in cold-acclimated cells. Microvacuolation, cytoplasmic augment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starch granules were observed in cells that were cold-acclimated by exposure to low temperatures. Several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hanges in proteins were noted during cold acclimation. Antibodies to carrot extracellular (apoplastic) 36 kD antifreeze protein did not cross react on immunoelectroblots with extracellular proteins in cell suspension culture medium of Populus euphratica, indicating no common epitopes in the carrot 36 kD antifreeze protein and P euphratica extracellular protein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se changes to cold acclimation in Populus euphratica cell culture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紫叶白蜡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适宜新疆地区种植的彩色树种紫叶白蜡为研究对象,通过低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紫叶白蜡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拐点值来估计其半致死温度,探讨其抗寒性。结果表明,紫叶白蜡的半致死温度为-38.9℃,在新疆寒冷的冬季不采取任何措施,紫叶白蜡可安全过冬,是园林绿化兼防护功能于一体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