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论述了旱田改水田的关键技术:主要是规划好灌溉用水井,平整好土地、做好池子;注意除草剂药害两年内不宜改水田,盐碱地改良品种选择;培育水稻壮秧,搞好苗床和本田管理;科学使用除草剂,防止杂草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孔樟良  章明奎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096-12098,12125
选择浙西低丘地区的黄筋泥田和红紫砂田2类土壤的水田与相应改旱不同年限的旱地、果园和茶园,比较研究了水田改旱后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田改旱后,土壤中>5.00 mm和>0.25 mm非水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定性团聚体数量均呈现下降,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减弱,其中,水稳定性团聚体的下降比非水稳定性团聚体更为明显.水田改旱种植旱粮,土壤中>5.00 mm和>0.25 mm非稳定团聚体、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团聚体的稳定呈持续下降;而当水田改旱种植果树和茶树时,初期土壤中>5.00 mm和>0.25 mm非稳定团聚体、水稳定性团聚体和团聚体的稳定呈明显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其大团聚体逐渐恢复.改旱后土壤团聚体的变化与其有机碳和无定形氧化铁数量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连续多年旱作的地块改种水田后,杂草的物种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改水田年限的增加使田内杂草群落逐渐与老稻田群落组成接近,一般旱改水田连续3--4年后与典型老稻田杂草群落相似。  相似文献   

4.
采集了30组水田改种蔬菜、苗木、果树和茶树的成对表层土壤样品,采用氯化钾提取土壤初始矿质氮和利用好气培养方法测定可矿化氮,研究了水田改为蔬菜地、苗木地、果园和茶园后土壤氮素供应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田改种旱作后,土壤初始矿质氮在蔬菜地呈现显著增加,在苗木地呈现明显下降,在果园略有下降,在茶园中变化不大。水田改为蔬菜地、苗木地、果园和茶园后,土壤可矿化氮呈普遍下降;土壤中可利用总氮(初始矿质氮和可矿化氮之和)也呈现显著下降。分析认为,水田土壤的供氮潜力一般大于相邻旱地土壤,改旱后土壤供氮能力的下降主要与土壤总氮下降有关,土壤酸化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粮食价格调整下,粮食种植结构逐渐发生新的变化。原有适宜种植水田的旱田地块,会有大部分逐渐改成水田。因此,要想种好旱改水地块,就应注意水源、农药残留以及对周围农田的影响等因素是否可行。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八十年代。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一带,悄然兴起旱田改水田,用抽取的地下水灌溉水稻的种植方式。二十几年来水田面积不断增加。几乎占到三江平原耕地面积的三分之。旱田改水田的种植方式确实为粮食产量的增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主食结构。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和收入,适宜种水田的旱田地块改为水田已形成了一种趋势。本文对旱田改水田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8.
旱田改水田对土壤电导率及几种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旱田改水田的黑土为研究对象,以相邻的旱田为对照,通过五点采样法取样,对其电导率及几种转化氮素的微生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旱田改水田后土壤电导率(EC)显著升高;旱田改水田后反硝化细菌数量显著减少,不利于反硝化细菌的积累;而其他几种转化氮素的微生物中,氨化细菌与好氧自生固氮菌显著增加;硝化细菌与亚硝化细菌虽有增加,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瓦房店地区水田改旱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选种、科学播种、苗期管理、合理施肥、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指导瓦房店地区水田改旱田大豆生产。  相似文献   

10.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南平溪后安曹下杉木丰产林(70年)和山脊上保留的杂木林土壤腐殖质组成(HA和FA)、胡敏酸光密度值、腐殖质不同结合形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有机质和腐殖酸类含量下降,HA/FA和E4值降低,E4/E6值增大,土壤中松结合态(Ⅰ)和紧结合态(Ⅲ)腐殖质减少,土壤腐殖质质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这可能亦是杉木林连栽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北方春大豆在种植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到水田改旱田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适应北方地块种植大豆的缺水干旱环境,且通过这种方法实现土壤土质深度保护。该文以北方大豆生产的主要产区辽宁省为例,浅层次探讨了北方春大豆水田改旱田地块种植的诸多技术要点,包括精细整地、科学播种、苗期管理、科学施肥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冬水田在云南省的稻田中占有一定的面积,这种田一年四季泡水,土粒高度分散,土温低,通气不良,鉄、硫等元素呈还原状态,秧苗移栽后返青慢,分蘖少,稻谷产量低于水旱田。近年来兴修水利后,已经解决或部分解决了灌溉问题的地区,大都进行了冬水田改水旱田工作。但改水旱田后,土壤即呈板结紧实现象,速效磷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因而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低产田。这种田又因土壤肥力和地势不同,低产的程度也有不同。农民称为“坐秋田”、“发红田”、“秋发田”或“摆子田”等。根据调查,这种低产田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14.
大豆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形势,如何提高大豆种植产量受到广泛关注。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候较为寒冷,且4季分明,在水田改旱田地块进行大豆种植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豆作物产量。笔者从春大豆作物属性等方面入手,分析当前我国大豆生产进程,明确大豆在我国农业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结合自身多年种植经验,针对水田改旱田后,提出春大豆种植技术的具体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很多旱田地块被改造成水田。本文介绍了旱田改水田的注意事项,并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移栽、本田除草、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旱改水地块水稻重要环节栽培管理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稻田及由稻田改造的茶园这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和腐殖质组成的剖面分布特征,按等间距采样法采集土样,分析各土层pH、腐殖质总碳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稻田和茶园土壤均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植茶加剧了土壤的酸化;(2)稻田和茶园土壤腐殖质总碳及其组分含量自上而下均呈递减趋势,且剖面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和植物根系分布密切相关,在稻田30 cm以下土层中显著降低,在茶园0-60 cm土层内缓慢降低;(3)稻田改为茶园,有利于土壤腐殖质总碳(CT)、腐殖酸碳(CHA+FA)和富里酸碳(CFA)的形成与积累,而胡敏酸碳(CHA)和胡敏素碳(CHM)含量因土层不同而有差异,在0-30 cm土层内不利于其积累,但在40-60 cm土层内表现出明显的积累特征;(4)各土层CFA/CT和CHA+FA/CT表现为茶园>稻田,CHM/CT为稻田>茶园;而CHA/CFA和CHA/CT因土层不同而有异,0-30 cm范围内表现为稻田>茶园,而40-60 cm范围内表现为茶园>稻田;(5)土壤pH越低,腐殖质总碳及其各组分含量越高;反之,腐殖质总碳及其各组分含量越高,pH越低。  相似文献   

17.
因黄姜种植效益较好,从2001年起江西省武宁县陆续有部分姜农用水田改扩种黄姜,但水改旱田后,存在着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土壤冷凉,地温回升慢;地势低洼,易积渍;杂草较多等问题,易导致产量下降,姜农经济受损。我们总结了当地姜农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即通过选择优质根状茎作种,并进行种子处理,田块选择,精细整地,适时播种,合理施肥,科学除草,及时进行病虫防治等栽培管理方法,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定位监测,研究合肥圩区水稻田改设施栽培后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水稻油菜轮作模式改建为设施栽培模式后,改造当年表层土体受到破坏,土壤养分与原水旱轮作土壤养分相比,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均明显减少;随着设施栽培种植年限的增加,受肥料等投入品的影响,表层土壤pH值有一定幅度降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旱田改水田后黑土酸碱度及土壤微生物的变化。[方法]通过5点采样法取样,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相关微生物类群数量进行研究。[结果]旱田改为水田后,土壤pH显著上升;细菌和真菌数量明显增多,放线菌数量变化不明显,纤维素分解菌数量逐渐下降,在5~10 cm土层,其数量较旱田显著降低(P0.05),有机磷细菌和无机磷细菌数量略有增加;在0~5 cm土层水田的B/F比旱田显著降低,但其他土层间B/F差异不大。[结论]短期旱田改水田能初步缓解土壤的酸化问题;旱田改水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水田中各土层间B/F较一致,说明土壤微生物类群结构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