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有效质量口袋模型(EMBM)下采用密度依赖口袋常数描述奇异夸克物质,研究了口袋常数的密度依赖性对奇异夸克物质的状态方程及奇异星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依赖口袋常数在低密度处较大,随着密度增大而明显变小,很好地体现了低密度处色禁闭、高密度处夸克退紧闭的量子色动力学(QCD)基本精神.与常数口袋常数的情形相比,密度依赖口袋常数下奇异夸克物质的状态方程变硬,奇异星的引力质量和对应的半径均有明显变大,且均在脉冲星的观测值范围内,表明该模型适合于描述质量和半径较大的奇异星内的夸克物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钾水平下3个基因型斑茅根系形态和钾营养特性的差异,为培育钾高效甘蔗品种提供优异种质和理论依据.[方法]以钾钝感斑茅材料云南82-85和钾敏感斑茅材料海南92-109、广西87-3为供试材料,采用高钾(3mmol·L-1,HK)和低钾(0.1 mmol·L-1,LK)2个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钾素对不同基因型斑茅生长、根系形态、钾素累积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在低钾处理下,云南82-85地上部和根系干质量均低于高钾处理;海南92-109和广西87-3则不同,地上部干质量均低于高钾处理,分别为高钾处理的69.20%和76.76%,而根系干质量则高于高钾处理,分别为高钾处理的1.22和1.06倍.云南82-85在低钾和高钾处理下根系形态参数和根冠比均无显著差异,而海南92-109和广西87-3在低钾处理下根系总长、表面积、体积和根冠比均显著高于高钾处理.表明低钾胁迫促进了钾敏感材料海南92-109和广西87-3根系生长,增大了吸收面积.此外,广西87-3和海南92-109在低钾和高钾处理下,其根系钾含量均低于云南82-85,而地上部钾含量在高钾处理下显著高于云南82-85,分别高出1.2和1.3倍,达显著水平;在高钾和低钾处理下,这两个材料地上部和植株钾累积量均显著高于云南82-85.与钾敏感斑茅材料海南92-109和广西87-3相比,钾钝感斑茅材料云南82-85的钾素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均较低.[结论]在低钾胁迫条件下,钾敏感斑茅材料以较为发达的根系和更高效的钾素转运能力适应低钾胁迫.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选用玉米品种兴垦3和丰禾1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行距配置和4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不同种植方式下,2个株型品种在R2种植方式下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等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兴垦3和丰禾1在M1和M2密度下较好。[结论]不同株型玉米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提高群体光合性能,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种植上,种植方式R2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3种行距配置( R1:行距40 cm,R2:行距50 cm,R3:行距65 cm)和4个种植密度(M1:4.5万株/hm2,M2:6万株/hm2,M3:7.5万株/hm2,M4:9万株/hm2),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下玉米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郑单958在R2种植方式下的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产量等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在高密度下各指标均好于其他处理,说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能够显著改善玉米群体结构,减少株间竞争,提高群体光合性能,从而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因此,在玉米种植上,种植方式R2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播种日期与播种密度对谷子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进而找到最适的播种日期和密度,以提高生产中谷子的实际光合作用,以农大10号作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法(其中,播种日期为主要区域,设定为5个不同的等级;密度为次要区域,设定为6个不同的等级),通过测定叶面积、净光合作用效率、叶绿素及荧光参数,研究不同播种日期和密度对谷子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不同的播种日期,5月8(B2),18日(B3)播种对谷子荧光特性的影响相对较好;对于不同的播种密度37.5万(M5),37.0万株/hm2(M4)处理的效果相对较好;对于播种日期和密度的共同作用,B2M5,B2M4,B3M5,B3M1等处理组更有利于谷子光合特性的提高。试验通过研究谷子光合作用受播种日期以及密度等因素的干扰程度,所得出的结论为晋中地区的谷物种植选取合适的日期与密度,为提高谷物的生产质量提供一套新的参考方案,尽可能将农作物种植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操作。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棉花常规制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适于新疆北疆地区棉花常规制种田的种植密度,在大田生产条件下,选用3个棉花品种(系)100651、ND012和新陆早45号,设置3个密度1.25×104株/667m2(M1)、1.67×104株/667m2(M2)和2.08×104株/667m2(M3),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种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品种(系)株高和有效果枝数变化表现为M1M2M3,100651品系有效铃数表现为M3M1,籽棉产量、种子产量、和发芽率均表现为M1M3,种子酶活性表现为M2大于其他密度。ND012和新陆早45号有效铃数表现为M1M2M3,发芽势、发芽率和酶活性均表现为M2高于其他密度处理,籽棉产量和种子产量表现为M3大于其他密度处理。因此,100651品系在密度为1.25×104株/667m2时种子产量和品质最优;ND012和新陆早45号在密度为1.67×104株/667m2时产量和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种植密度与氮肥施入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变化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密度和氮肥施入量的增加,玉米产量变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密度梯度下,产量表现为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即M3M4M2M1,在此密度水平下,施入不同氮肥,产量表现为M3N3M3N2M3N1M3N0。综合分析得出绥玉7号最佳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最佳施氮量为300kg/hm~2。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昌吉棉区适宜的脱叶剂和机采模式,以中棉M02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一膜六行宽窄行机采模式M1(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和一膜三行等行距机采模式M2(76 cm+76 cm+76 cm),5个脱叶剂处理:T1(脱吐隆+乙烯利)、T2(瑞娇+乙烯利)、T3(瑞脱龙+乙烯利)、T4(阔笑+乙烯利)、T5(赛得利+乙烯利),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叶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脱叶率和吐絮率,且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的脱叶效果一致;脱叶剂对同一机采模式下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M2机采模式下的脱叶率、吐絮率、平均单株铃数均显著高于M1机采模式,但产量却显著降低,说明供试品种在M2机采模式下虽然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得到一定的增加,但是不能弥补因密度降低对产量的影响,这可能与棉花品种和脱叶剂的使用技术相关。因此,M2机采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机采棉品质,但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需充分考虑品种、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协同效应。综合考虑,T1、T2和T3更适宜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昌吉棉区适宜的脱叶剂和机采模式,以中棉M02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一膜六行宽窄行机采模式M1(10 cm+66 cm+10 cm+66 cm+10 cm+66 cm)和一膜三行等行距机采模式M2(76 cm+76 cm+76 cm),5个脱叶剂处理:T1(脱吐隆+乙烯利)、T2(瑞娇+乙烯利)、T3(瑞脱龙+乙烯利)、T4(阔笑+乙烯利)、T5(赛得利+乙烯利),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叶剂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脱叶率和吐絮率,且不同脱叶剂对两种机采模式下棉花的脱叶效果一致;脱叶剂对同一机采模式下的产量影响不显著,对单铃重和衣分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M2机采模式下的脱叶率、吐絮率、平均单株铃数均显著高于M1机采模式,但产量却显著降低,说明供试品种在M2机采模式下虽然单铃重和单株铃数得到一定的增加,但是不能弥补因密度降低对产量的影响,这可能与棉花品种和脱叶剂的使用技术相关。因此,M2机采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机采棉品质,但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需充分考虑品种、密度和产量之间的协同效应。综合考虑,T1、T2和T3更适宜在昌吉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密度是影响糜子分蘖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索糜子高产个体和群体特性,以榆糜2号为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M1:基本苗15万株·hm-2、M2:45万株·hm-2、M3:75万株·hm-2),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冠层温度间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灌浆期群体冠层温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同一生育时期总体表现为M1M2M3。不同种植密度下,糜子单株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也存在较大差异,低密度(M1)下,糜子单株生长势较强,分蘖成穗率较高,单株穗重及单株粒重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分蘖成穗率降低,单株穗重及单株粒重较小,但高密度(M3)下群体产量较高。因此生产上应根据品种特性通过单位面积株数、穗数及粒重的协调发展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1.
针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各个阶段,以多时相TM影像为数据源,以地块为基本单元提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选取植被覆盖度作为生态系统质量状况的表征系数,建立基于质量状态分析的生态服务价值定量评估模型,通过生态价值变化分析来表达土地利用变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程度。结果表明:通过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对各个地块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建设,土地利用类型趋于多样化,生态服务功能增强,建设后期的生态服务价值相对于建设之前明显提高,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的增加是该区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的最主要原因。作为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要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合理转化未利用土地,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生产双丰收。  相似文献   

12.
对以(亚洲棉×比克氏棉)F1异源四倍体为母本,用海岛棉及陆地棉有色素腺体和无色素腺体不同类型做父本,杂交合成的种间三交种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发生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在各不同组织器官上对比克氏棉子叶腺体延缓发生性状有明显差异,Gl2Gl2Gl3Gl3所产生的在三交种种子上有少量腺体,但包括花器在内的其它器官和组织均为有色素腺体类型;gl2gl2gl3gl3所产生的三交种种子和花器均无色素腺体,而植株也为少色素腺体类型。  相似文献   

13.
The formation and turnover of macroaggregates are critical processes influencing the dynamics and stabi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oil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akeup and activity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 incubated soils managed for >30 years as restored grassland (GL), farmland (FL) and bare fallow (BF) for 60 days using both intact and reduced aggregate size distributions (intact aggregate distribution (IAD)<6 mm; reduced aggregate distribution (RAD)<1 mm), in treatments with added glucose, alanine or inorganic N, to reveal activ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s a function of aggregate size and makeup. Over a 60-day incubation period, the highest 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 abundance was on day 7 for bacteria and fungi, on day 15 for actinomycete. The majority of the variation in enzymatic activities was likely related to PLFA abundance. GL had higher microbial abundance and enzyme activity. Mechanically reducing macroaggregates (>0.25 mm) by 34.7% in GL soil with no substrate additions increased the abundance of PLFAs (average increase of 15.7%) and activities of β-glucosidase (increase of 17.4%) and N-acetyl-β-glucosaminidase (increase of 7.6%). The addition of C substrates increased PLFA abundance in FL and BF by averages of 18.8 and 33.4%, respectively, but not in GL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habitat destruction on microorganisms depends on the soil aggregates, due to a release of bioavailable C, and the addition of substrates for soils with limited nutrient availability. The protection of SOC is promoted by larger size soil aggregate structures that are important to different aggregate size classes in affecting soil C stabiliz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activity.  相似文献   

14.
遥感资料的准备和处理是遥感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核心工作,文中探讨了利用ERDASIMAGING软件对闽江流域TM影像进行几何精校正的方法,并对ERDAS IMAGING软件中相关模型参数设置及原理、地面控制点的设置进行了研究,为后期的闽江流域资源动态监测打下基础。结果表明:影响几何精校正的主要因素是GCP的数量、分布和定位精度及校正方法和重采样方法;一景影像采用14-18个GCP其纠正精度可以控制在半个像元以内,本研究校正所得闽江流域影像的纠正精度为0.225 4个像元,符合资源动态监测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地物识别的正确性,探讨荒漠化土地类型自动分类的有效途径,克服异物同谱和同物异谱现象。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例,利用Landsat 5卫星的TM数据,探讨了荒漠化土地覆盖信息的提取方法。在对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光谱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归一化指数(NDVI)和差值指数(TM5-TM4)及TM3、TM5、TM7波段的光谱值,提出了分层信息提取方案,利用该方案分步提取地表覆被信息。结果表明,此方法简单、实用,是地物遥感信息提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孟庆建  曹卫彬  李江全  刘姣娣  许西盼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60-12761,12766
运用IHS变换方法对农八师148团的TM和ALOS影像数据进行数据融合。首先给出了影像融合的技术流程和IHS变换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计算方法得到了影像融合图像,最后根据影像质量评价指标对影像融合后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融合后的影像数据更有利于计算机自动解译和进行更准确的分类决策。  相似文献   

18.
海面风速是海洋环境的重要参数,微波辐射计是卫星监测海面风速的重要手段。通过微波辐射计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亮温与浮标实测风速建立的匹配数据集,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构建海面风速反演模型。比较不同模型的反演效果,得出七通道单参数神经网络模型SANN(Singleparamete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反演的效果和浮标实测风速较为接近,均方根误差RMSE(Root Mean Square Error)为1.40m/s。因此选择该模型反演全球的月平均风速,并将反演结果与NOAA产品风速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在整体分布和纬度平均上非常接近,均方根误差为1.03m/s。可见,该算法用于海面风速反演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在详细分析STATCOM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别从设备容量、电压特性和电流特性方面对星接和角接两种不同接入方式下级联STATCOM的运行特性及优缺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通过对级联STATCOM各参数对比分析,得出相同容量下角接级联STATCOM直流侧电压较高,所需级联模块个数较多,且相电流中含有3次谐波电流,形成角内谐波环流,影响器件的电流利用率;星接级联STATCOM直流侧电压较低,但流过电流较大,造成直流侧电压波动较大且存在中性点电压悬浮问题,对输出电压和电流均有影响,影响实际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对级联STATCOM参数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证实角接型级联STATCOM更适合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20.
Irregular galaxies can be viewed as laboratories for studying the processes of star formation. This class of galaxy, unlike the more familiar spiral galaxies, forms stars without spiral arms and does so from a chemically less-evolved interstellar medium. In this article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star formation in irregular galaxies are outlined and their relevanc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star formaton as a general astrophysical proces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