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业科学》2012,29(1)
利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草地面积的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1971—2007年,多伦县草地面积呈波动性变化,20世纪80年代面积为227640.93hm^2;90年代面积最小,为166929.43hm62;2000年以后,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草地面积与20世纪80年代末持平。影响草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暖干化背景驱动下的人为干预和扰动。20世纪80年代,人为的过度放牧,草地沙化和退化严重;在温暖湿润的20世纪90年代,大量草地被开垦成农田,湖沼和湿地面积扩大侵蚀草地,使草地面积减少;2000年以后尽管降水减少,但人为治理使草地得到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2.
草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发展畜牧业、保持水土和维护生态平衡起着重大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1年的20年间,宁夏草地面积减少了约57万hm2,由于宁夏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采取自然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草地资源过牧超载,草原破坏严重,致使宁夏的生态  相似文献   

3.
宁夏主要草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生态系统不仅提供了大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需的畜牧产品、植物资源,还对维持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对西北干旱地区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宁夏有天然草地面积301.4万hm2,2001年草地面积仅为244.3万hm2.  相似文献   

4.
为摸清郴州市草地资源情况,通过利用"3S"技术、遥感DOM影像,以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草地资源调查与国土部门调图进行叠加作为基础数据图斑,对苏仙区、北湖区草地资源现状进行野外调查,获得苏仙区、北湖区草地资源的最新数据。通过调查,得出苏仙区及北湖区现有草地面积3.054万hm2,比20世纪80年代的6.205万hm2减少了3.151万hm2,人工种草306.67 hm2,人工种草占比为1%,优质牧草只占25%等数据与情况。此次调查相关数据信息可为今后苏仙区及北湖区草地资源监测奠定基础,改变了之前的草地资源普查数据已不能全面、准确反映苏仙区及北湖区草地资源的现状,为苏仙区及北湖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草地资源保护、助推草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经济持继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目前成功选育出适合三江源自然环境的新草种“青海草地早熟禾”,将用于治理三江源地区植被退化严重的466万多hm2“黑土滩”。20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的开发利用,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严重。据统计,三江源地区目前有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1 000 hm2,占草地种植面积的63%。其中  相似文献   

6.
曹兵海 《猪业科学》2001,18(4):62-64
1 粗饲料业生产简介 日本在用来生产自给畜禽产品的饲料原料中,几乎全部的谷类、60%的粗饲料来自国外.大量进口饲料原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耕地.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到世纪末一直致力于扩大牧草和饲料作物的栽培面积,如开发草地、改稻田为草地等,但收效甚微,30年中仅增加了4.44万hm2(1970年是90万hm2).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有天然草场3 647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3 161万公顷,草地畜牧业是该省牧区经济的主体,但由于环境及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草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草地牧草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全省天然草地整体生产力较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三分之一,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80%[1].  相似文献   

8.
利用TM资料调查土地利用状况动态变化--以玛曲县为例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介绍了运用TM资料监测玛曲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方法和结果。对198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的解译结果汇总看出,玛曲县的土地类型面积经过14年以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草地面积变化可以看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52km^2,中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少149km^2,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212km^2,草原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9.
1 北京郊区大豆生产概况1.1 种植面积几起几落北京郊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解放初期大豆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种植面积很大,1949年大豆面积为5.12万hm2,占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0.4%,1952年发展到6.9万hm2,占12.33%,创出历史最高点,此后至1958年大豆面积一直维持在5万hm2以上,所占比例在10%以上,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大豆生产的高峰期.之后由于政策上的调控,强调种植高产作物,大豆因产量低其面积迅速减少,至1960年大豆面积减少到2万hm2,占4.7%,到1975年面积仅为0.5万hm2,占0.8%,为历史最低点,1976年开始止跌回稳,但仍在低位徘徊.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三高"农业目标的提出,大豆生产逐步恢复发展,1985年达到1万hm2,占1.9%,1990年约占2.4%,1995年占2.9%.近几年来,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粮食面积迅速减少,大豆和油料作物、经济作物、药材、牧草、果树等迅速发展,2000年大豆种植面积猛增至2.2万hm2,占7.16%.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人口变化及其对森林草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省肃南县和天祝县为例,研究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人口变化及其对森林草原的影响。结果表明,1949-2009年,天祝和肃南两县人口由7.7万余人增加到25.3万余人。伴随着人口的增长,两县保护区内耕地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2.3万hm2增至1999年的4.38万hm2,随后降至2008年底的4.1万hm2。目前两县草地退化面积达129.2万hm2,前山区土地荒漠化面积49.6万hm2,水土流失面积88.33万hm2。鉴于此,本文提出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退化森林草原的恢复策略,包括正确的人口政策,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减少保护区内人口数量,和降低农牧业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1.
黄河源区天然草地沙化机理分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黄河源头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黄河源区的玛曲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然草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日趋严重。本研究以玛曲县为例,对引起草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草地沙化的相关性及驱动作用进行定量辩识和贡献率分析,结果表明,1)各因子对草地沙化的驱动力大小依次为:牧业产值>人口数量>年均气温>羊只存栏数>牛羊肉产量>年均降水量>大牲畜存栏数>黄河年径流量>年大风日数>年均风速;2)区域年均气温的不断升高,使地面水分蒸发损失和土壤干旱程度加剧,这种变化对土地沙化产生的驱动作用要大于降水量的小幅减少和风力因子变化的影响,是引起该区土地沙化最重要的自然驱动因子;3)对2类因子的相对贡献率进行综合,得到人为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61.55%,自然因子的驱动力比重为38.45%。说明在高寒阴湿的气候条件下,区域气候和水文因子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变化只是天然草地沙化的一种诱导力,而人为过度和不合理利用是导致草原植被衰退的根本原因,二者结合导致了黄河源头区草地沙化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第一次草原普查的历史资料和2014?2017年甘肃省第二次草原普查的外业调查数据,选取产草量、可食草产量、植被覆盖度作为草地退化评价指标,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参照草地退化国家标准,通过反距离插值法分析当前甘肃省草地退化现状.结果表明:甘肃省退化草原面积1.79?×?107?hm2,占全...  相似文献   

13.
以内蒙古杭锦旗为例,研究了该地区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荒漠草原景观的动态。结果表明:杭锦旗近20年来明沙或盐碱斑景观的面积有较大增加,且有逐渐相连的趋势;居民地和耕地的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减少;两个时期的景观破碎度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大部分景观类型的景观破碎度和异质性增加;沙鞭草地景观的面积大幅下降,更耐旱的中间锦鸡儿草地景观的面积增加。在景观类型的转化过程中,荒漠草原景观类型转化为明沙或盐碱斑景观的面积最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6,2000和2009年3个年份点的遥感影像,在RS与GIS支持下,解译提取内蒙古太仆寺旗20余年草地空间信息,分析该区草地时空动态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986~2000年,草地面积减少307.67km2,且退化严重,大量草地转化为耕地,生态环境趋于恶化;2000~2009年,草地面积有所增加,增加的部分主要来自退耕地;20余年来,低地盐化草甸持续增加,低湿地草甸快速减少。基于分析结果,指出草地退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起到一定作用,人类活动干扰则是草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当我国森林生态开始呈现良性恢复时 ,我国的草原生态状况仍在继续恶化 ,2 1世纪初草原生态危机已成为我国第一号绿色警报。据各地权威部门 2 0 0 1年提供的资料显示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草原面积 0 .47亿 hm2 ,目前草原退化面积已达到总面积的 4成 ,并且还在以每年 66.67~ 1 33.33万 hm2的速度在退化、沙化。四川省—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地面积达 0 .1 0亿 hm2 ,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 71 .6% ,全省草地超载率达到 48.6%。青海省—中等以上退化草场占草场总面积2 1 % ,并还在以每年 1 3.33万 hm2的速度逐渐恶化 ,而载畜…  相似文献   

16.
西藏山南地区地处西藏腹地,农牧业交错,宽阔、平缓的河谷农田灌溉便利、土质肥沃,是西藏的粮食主产区,也是西藏栽培草地建设的主要地区.西藏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栽培草地,2009年栽培草地面积3.3万hm2,其中山南地区种草8 400 hm2,占全区种草总面积的25.5%.为提高冬季饲草储量,近年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种...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海北地区近4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和近年来的天然牧草资料,分析了海北地区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对天然牧草生物量和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北地区的温度增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最明显,各地温度变化的倾向率均为正;降水量的递增在80年代达最高值,90年代有所回落;气象因子对草地生物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温度大于降水;降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量的年际波动和年内各季节分布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牲畜数量增长过快,伊犁河谷天然草地严重超载,加上不合理利用和人为破坏,天然草地退化严重。根据今年草地资源野外调查和卫星遥感图片显示,伊犁河谷60%以上的草地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与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资料相比,各类型草地产草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且牧草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优良牧草减少,不食草、毒害草大量滋生,导致草层变矮,牧草品质下降。因此探索不同类型天然草地改良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环青海湖地区生态与环境恢复治理途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半个世纪以来,环青海湖地区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逐渐强化,尤其是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青海湖萎缩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等自然环境变化均是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无序活动等影响的反应结果.铁卜加和海晏两地牧草产量以96.53 kg/(hm2·a)倾向率降低,刚察亚高山草甸下降幅度最大,为55.16%,充分反映了草地的退化趋势;青海湖面积总体在以7.04 km2/a缩小趋势背景下,以12年短期小幅回升,回升周期为3~8年.面积变化基本反映了该流域内气候变化情况;沙漠化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年增长率逐年增加,90年代中后期达10%以上.分析了目前环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主要存在管理体制、建设主体、科技支撑、超载过牧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遵循区域自然规律、利用人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调节是恢复退化草地、湖泊及沙漠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贵南县草地退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利用1976、1996、2001、2006年四期遥感影像,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lS)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贵南县草地景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0年来,贵南县草地面积减少了59 046.13 hm2,占责南县草地面积的12.62%.平均每年减少0.42%,草地退化严重.草地的退化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草地质量也明显下降,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净减少量达106 076.80 hm2,减少率达28.87%;2)贵南县草地景观破碎化显著,1976、1996、2001、2006年草地景观的分维值分别为1.519 3、1.501 1、1.496 7和1.675 4.表明贵南县草地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3)从动态度看,1976-1996年高覆盖度草地对草地整体变化影响较大,该时期草地退化严重;1996-2006年,草地面积基本处于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