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雌性羔羊17头和阉羊9头,在6月龄时分别用羊型布鲁氏菌M5菌苗进行气雾(7头)、粉雾(10头)和皮下(9头阉羊)免疫,未经配种,一年后用强毒羊型布鲁氏菌青海株皮下注射感染,30天后扑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共发现6例肝肉芽肿(气雾组1例、粉雾组2例、皮下组3例),粉雾组中还有1例心肌肉芽肿,皮下组的3例肝肉芽肿中有1例不典型。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19号菌苗、猪型61号菌苗并用羊型25号死菌培养物对绵羊进行了免疫特性的研究。试验羊共分五组,各组均免疫4只绵羊(三只成年母绵羊和一只5—6月龄的羔羊)。均行肘后皮下注射。第一组:19号菌苗培养物的125亿菌体和羊型25号死菌培养物的500亿菌体;  相似文献   

3.
动物转移因子及其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因子 (Transferfactor)是白细胞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所释放的一种低分子核苷酸和多肽 ,这种物质能将供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特异地转移给受体。1945年 ,Chase氏[1] 首次发现了豚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能被活的淋巴样细胞转移。 1949年 ,Lawrence氏[  相似文献   

4.
肉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关节腔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成功地复制了肉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的病理模型,运用组织学观察方法对所建立的病理模型进行了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肉鸡葡萄球菌性关节炎发病的初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病变明显,特别是淋巴组织的淋巴小结数目明显减少,结构零乱,淋巴细胞也明显减少;其它脏器如心、肝、脾则以急性炎性变化为主,异嗜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浸润。随时间延长,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淋巴细胞数量逐渐恢复正常,且淋巴小结表现为增生性变化;心、肝、脾等脏器也逐渐恢复,异嗜性粒细胞浸润部位及坏死灶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而局限化。但肾在试验期内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坏死性变化,病变程度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5.
弓形虫ES抗原激活免疫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12只经弓形虫 IHA检测为阴性的山羊 ,ESA和 TLA分别免疫 2次 ,用强毒虫株攻虫 ,进行体温测定 ,在整个试验期内检测了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变化。结果发现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攻虫后下降 ;淋巴细胞攻虫后百分率上升 ,ESA组显著地高于 TLA组 ;用 ESA和 TLA免疫可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出现及迟发性超敏反应的发生 ;ESA免疫可使 T细胞数增加 ,使 T细胞的活性增强 ;攻虫的结果表明 ,ESA免疫获得了对接种感染的免疫。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用9头犊黄牛皮接种10^8个弓形虫速殖子,另用两头做对照;犊牛分别于接种后第3、6和12天剖检,每次3头。剖检后分别对其主要淋巴器官进行肉眼、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弓形虫能引起试验牛的淋巴结和脾脏明显的病理变化。其病变现程发展分别表现为单纯性淋巴结炎和脾炎、坏死性淋巴结炎和脾炎及增生性淋巴结炎和脾炎;浸润的细胞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在所检淋巴器官中,以门淋巴结病变最严重。胸腺在初、中期以皮质淋巴细胞减少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因而表明弓形虫对宿主淋巴结、脾脏及胸腺等免疫器官有广泛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布氏疫苗通过滴鼻方式免疫豚鼠的免疫保护效果,将60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免疫30 d后进行心脏采血,制备肺泡灌洗液以及鼻腔灌洗液。ELISA法检测免疫动物血清中IgG抗体和免疫动物肺泡灌洗液、鼻腔灌洗液中IgG、IgA抗体;通过迟发型皮肤超敏实验进行体内细胞免疫评价;用羊布氏菌弱毒株M5经皮下和滴鼻两种途径攻击免疫动物,通过脾脏细菌计数评价布氏菌活疫苗的主动免疫保护力。取40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将豚鼠免疫血清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2 h后皮下攻击M5羊布氏菌弱毒株,通过脾脏细菌计数评价免疫血清的被动免疫保护力。用ELISA法检测到经布氏活疫苗免疫的豚鼠体内有特异性抗体产生;疫苗免疫动物对Br PPD抗原迟发型超敏反应(DTH)阳转率均为100%;通过布氏菌活疫苗保护力分析,表明该疫苗的主动免疫以及免疫血清的被动免疫都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布氏菌活疫苗采用滴鼻方式免疫豚鼠,免疫后能获得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人工感染兔出血症病毒的淋巴-网状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各淋巴-网状器官出现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免疫应答反应及淋巴细胞损伤性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滤泡萎缩、出血及局灶性淋巴细胞或网状细胞的坏死。(2)各淋巴-网状细胞出现程度不同的细胞病理效应(CPE),尤以胸腺和圆小囊较明显,初期表现为线粒体肿胀和内质网空泡化,进入濒死期时,表现为淋巴-网状细胞的坏死。(3)该病毒对淋巴-网状细胞有亲嗜性,证明病毒可直接侵害淋巴-网状器官,引起免疫缺陷,从而促使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以经肌肉注射途径人工感染鸭坦布苏病毒的110日龄麻鸭为试验材料,研究感染麻鸭的眼观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研究发现,感染麻鸭的眼观病变为卵泡充血、出血、变性。组织学病变为卵泡充血、出血,卵泡颗粒细胞坏死,卵巢内异嗜性白细胞浸润,卵黄液溶解;肝脏间质结缔组织及胆管增生;肝脏、胰腺、肾脏、腺胃中淋巴细胞浸润;肠道呈卡他性肠炎。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麻鸭以卵巢病变为特征,表现为卵泡充血、出血、变性,卵巢内异嗜性白细胞浸润等症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籽鹅血液生理常值(包括红、白细胞数,凝血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沉,凝血时,白细胞分类)与血细胞中的POX及ALP进行了测定。血液生理常值测定基本按北京农业大学《全国畜禽生理生化常值测定》规定进行;血细胞中酶的测定以组织化学方法进行:POX测定用Washburn氏法;ALP测定用改良Gomori氏法。测定结果如下:红细胞数:2.4676M/μl;白细胞数:27.4905k/μl;凝血细胞数:58.1930k/μl;血红蛋白:9.8814g%;红细胞压积45.2821%;血沉:15min—0.3931mm,30min—0.8397mm);60min—1.4724mm,120min—3.0190mm;凝血时:163.1865S;白细胞分类:异嗜性粒细胞—36.1290%,嗜酸性粒细胞—3.9820%,嗜碱性粒细胞—1.7900%,淋巴细胞—50.9070%,单核细胞—7.2400%;血细胞含POX情况:除嗜酸性粒细胞为阳性反应外,其余均为阴性;含ALP情况:除嗜酸性粒细胞和红细胞为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口服α2巨球蛋白对剑尾鱼的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J-1株制得全菌苗和毒素苗;从草鱼中制得α2巨球蛋白(α2M)。将150尾剑尾鱼分成5组,每组30尾。4个试验组分别用含有全菌苗、毒素苗、草鱼α2M 全菌苗、α2M 毒素苗的普通饲料连续投喂15d后,再投喂普通饲料20d;对照组用普通饲料连续投喂35d。用AhJ-1株50LD50腹腔注射攻击。实验结果表现,全菌苗组剑尾鱼的相对保护率为43.3%,全菌苗 α2M组的相对保护率为53.3%,毒素苗组的相对保护率为26.7%,毒素苗 α2M组的相对保护率为30%,对照组全部死亡。χ^2检验结果表明,各免疫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添加与不添加α2M的各组差异不显,但添加α2M能延缓剑尾鱼的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2.
Zmu-1:DHP豚鼠免疫学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法,测定经卵白蛋白(OVA)免疫豚鼠的球蛋白Ig和T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变化规律,研究Zmu-1:DHP豚鼠对病毒易感性的免疫学基础。结果表明:①豚鼠最佳OVA免疫剂量为0.1ms/只;②OVA刺激后,Zmu-1:DHP豚鼠产生的特异性IgG及其亚类抗体,与DHP豚鼠基本相同;③Zmu-1:DHP豚鼠经OVA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显著低于DHP豚鼠;④OVA刺激豚鼠很少产生IgE;⑤加与不加Al(OH)3免疫比较,IgG1含量变化较大。表明Zmu-1:DHP豚鼠的细胞免疫功能较低,体液免疫功能与其他豚鼠相同,初步认为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引起Zmu-1:DHP豚鼠对某些病毒较敏感的原因之一。豚鼠的变态性抗体IgE产量较小;Zmu-1:DHP豚鼠适合于制作感染模型、研究免疫学机制或免疫功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用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J-1株制得全菌苗和毒素苗;从草鱼中制得α2巨球蛋白(α2M).将150尾剑尾鱼分成5组,每组30尾.4个试验组分别用含有全菌苗、毒素苗、草鱼α2M+全菌苗、α2M+毒素苗的普通饲料连续投喂15 d后,再投喂普通饲料20 d;对照组用普通饲料连续投喂35 d.用AhJ-1株50LD50腹腔注射攻击.实验结果表现,全菌苗组剑尾鱼的相对保护率为43.3%,全菌苗+α2M组的相对保护率为53.3%,毒素苗组的相对保护率为26.7%,毒素苗+α2M组的相对保护率为30%,对照组全部死亡.χ2检验结果表明,各免疫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添加与不添加α2M的各组差异不显著,但添加α2M能延缓剑尾鱼的死亡时间.  相似文献   

14.
卵白蛋白致敏(OA)建立豚鼠哮喘模型,用不同剂量的班布特罗(Bam)灌胃,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低密度嗜酸性粒细胞(HEos)和正常密度嗜酸性粒细胞(NEos),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嗜酸性粒细胞(Eos)凋亡,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结果表明:15、30mg·kg-1Bam可明显降低BALF中Eos数量和Eotaxin水平,但对Eos凋亡无影响。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可阻断其作用,说明一定剂量的Bam可能通过抑制Eotaxin对Eos的选择性趋化作用降低BALF中Eos的数量,从而发挥对气道炎症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者观察分析了人工接种弓形虫强毒株后仔猪内分泌器官的动态病理组织学变化。各器官病变的主要发展过程为由充血、淋巴循环障碍到血栓形成,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最后组织发生严重水肿和坏死。垂体还可见小胶质细胞结节和坏死灶。胰腺和睾丸等内分泌部的损伤与恢复迟于外分泌部。  相似文献   

16.
从患有细菌性出血病的团头鲂内脏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采用0.2%福尔马林25℃灭活24h和0.5%福尔马林4℃灭活24h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疫苗作为抗原.于胸鳍基部注射免疫团头鲂,通过测定受免团头鲂血清中抗体凝集效价、血液中NBT阳性细胞数量、吞噬细胞活性以评估免疫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灭活菌苗均可刺激鱼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而采用0.2%福尔马林灭活的免疫效果优于0.5%福尔马林灭活.但二者无显著差异。活菌攻毒的结果表明团头鲂对嗜水气单胞菌产生了较强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Iymphoid tissue Iymphoma,MALT)的临床特点与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3例,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情况,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临床症状主要为占位性病变及消化道症状。形态学特征主要由形态多样的小B细胞弥漫浸润固有层,部分肿瘤细胞浸润上皮形成典型的淋巴上皮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显示2例上皮细胞内的淋巴细胞CD20阳性,CD79α阳性,CD3等阴性。结论:MALT淋巴瘤临床特征不明显,病理组织学形态与炎症性反应及其它淋巴瘤有一定的重合,其诊断应依据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培养物经甲醛灭活后,制成灭活油乳剂苗、灭活菌苗、饵料吸附型疫苗,免疫罗非鱼2周后,分别以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活菌液攻毒,结果显示,注射型疫苗均优于口服型,其中嗜水气单胞菌以腹腔注射0.1mL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苗+0.3mL生理盐水的效果最佳,免疫保护率为85.0%;而爱德华氏菌以腹腔注射0.4mL灭活油乳剂苗效果最佳,免疫保护率为90.0%。两者的药物治疗试验结果显示,以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氟哌酸治疗罗非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爱德华氏菌病均有一定效果,对减少发病率及死亡率、控制病情具有较好作用,其中以氟苯尼考的疗效最佳,其用量为20mg/kgH2O。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初步鉴定的牛种布鲁氏菌分离株(B. abortus 343)进行全面的生物学特性检定,为深入研究布鲁氏菌病提供参考菌株。【方法】将B. abortus 343划线培养及梯度稀释,使其形成单个菌落,观察菌落形态。挑取单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柯氏染色,观察其染色特点;分别接种1.5×106 CFU到含硫瑾(1﹕25 000)或含碱性复红(1﹕25 000)的TSA平板上,观察其生长状态;将接种有B. abortus 343的TSA平板分别置于普通培养箱和CO2培养箱37℃培养72 h,观察其对CO2的依赖性;通过醋酸铅试纸条测定B. abortus 343代谢过程中是否释放H2S。通过平板凝集试验测定布鲁氏菌单相特异性血清( 牛种布鲁氏菌单因子血清A、羊种布鲁氏菌单因子血清M 和 布鲁氏菌粗糙型血清R )与B. abortus 343抗原的反应性;利用布鲁氏菌AMOS-PCR种属分型等方法对B. abortus 343进行了PCR种属特性鉴定;将B. abortus 343免疫小鼠,分别测定其抗血清与光滑型和粗糙型抗原的反应性;通过小鼠和豚鼠感染试验,全面评价该分离株的毒力;分别以1×105 CFU感染6周龄Balb/c小鼠,测定B. abortus 343在小鼠体内存活时间;以1×109 CFU感染Hartley豚鼠,2周后测定试验豚鼠每克脾脏含菌量;分别以10 000、1 000、100、25 CFU/只4种不同剂量感染豚鼠,初步测定分离株对豚鼠的最小感染量(MID),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40、60和90 CFU/只测定MID。【结果】分离株B. abortus 343 为光滑型牛种布鲁氏菌,菌落逆光观察微带蓝绿色乳光;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柯氏染色为红色,H2S试验阳性。该菌能在含硫瑾和碱性复红的培养基上生长,不依赖于CO2。B. abortus 343抗原能与A因子血清呈明显凝集反应,免疫小鼠后能产生特异性抗体。以1×105 CFU感染6周龄Balb/c小鼠,可在小鼠体内存活29周;以1×109 CFU感染350-400 g雌性豚鼠,14 d后豚鼠每克脾脏含菌量2.4×105-1.2×106;以1×105 CFU感染豚鼠1个月后,所有试验豚鼠均能产生特异性光滑型抗体,试管凝集效价为320-1 280;B. abortus 343对豚鼠的最小感染量约为40 CFU。【结论】鉴定了一株中等毒力牛种布鲁氏菌(B. abortus 343),为深入研究布鲁氏菌病提供了参考菌株,丰富了布鲁氏菌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20.
采用从鳗鲡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探讨感染后不同时期嗜水气单胞菌在欧洲鳗鲡肝脏、肾脏和肠道内的定位和由此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将细菌分2次对鳗鲡进行肌肉注射.第1次采用每克体质量103~107cfu的不同剂量注射以确定该菌的半数致死量,结果表明其半数致死量为5×104 cfu/g.第2次以每尾鱼1×107 cfu的剂量注射欧洲鳗鲡,此后分别在注射后6、24、48 h采集鳗鲡的肝脏、肾脏、肠道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3个时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别,鳗鲡早期无明显病理变化,而后期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症状;鳗鲡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较其他脏器明显,主要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和肾小球坏死脱落;鳗鲡肝脏则主要表现为严重充血,肠道偶见肠粘膜脱落.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果表明,感染细菌主要分布在鳗鲡肾脏内,肝脏和肠道也有感染细菌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