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竹木复合材所用原料为毛竹、杨木夹板.其中,组坯方式按年份分为两年、三年和四年三种,毛竹经过碾压机碾压成竹帘后再与杨木夹板进行混合铺装.本实验主要研究不同年份、不同摆放方向和不同厚度的竹帘对竹木复合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平面抗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受年份和竹帘厚度的影响比平面抗拉强度所受的影响要小;9mm竹帘的竹木复合材料的平面抗拉强度受不同年份竹材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运用ASTM D1037人工加速老化试验方法对一种公交车底板上的竹木复合材料新产品进行6个周期循环老化研究.分析了板材的耐水性、尺寸稳定性、各项力学性能值在加速老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对老化后该种竹木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进行回归分析,拟合出一般的力学性能和老化周期的函数方程.研究表明:老化过程中板材的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的都呈现下降趋势,但老化过程对纵向抗弯强度的影响程度要小于对纵向弹性模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1~3层竹单板为面层材料,柳叶桉多层胶合板为基材,中间放置碳纤维电热纸,制备电热竹木复合地板,分析胶种、碳纤维电热纸品种、热压时间及面层竹单板层数等因素对地板的胶合强度及耐热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工艺因素组合为:采用改性三聚氰胺树脂胶和NL-110型电热纸,2层竹单板为面层,热压时间2.0 min/mm;在此条件下,既可提高地板的胶合强度,又可有效降低地板的收缩率,提高其耐热尺寸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竹木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发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各类竹木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发展状况,特别介绍了我国竹木复合材料的工业化情况,阐述了我国具有的竹材和人工林速生材的资源优势以及开发竹木复合材料的有利条件,最后指出我国竹木复合材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竹木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发展现状,分析了竹木复合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木塑复合材料老化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木塑复合材料(WPC)在耐紫外线老化性能、耐潮湿及冰冻性能和耐真菌腐蚀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希望有助于正确评价和使用木塑复合材料,同时为新产品开发提供借鉴.WPC在紫外线作用下产生褪色现象,力学性能降低,而且喷水与紫外光的共同作用会加剧破坏程度;木粉含量高、颗粒大的WPC更易遭受真菌腐朽威胁,目前已研制出硼酸锌等多种专用防腐剂;WPC吸水速度慢,但绝大部分集中在表层,吸水与冻融循环都会降低力学性能.不同方式生产的WPC其性能有所差异.目前,对老化降解的机理问题仅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7.
以竹材近青竹篾和桦木单板为原料制备竹木复合单板层积材,选用酚醛树脂胶黏剂,探讨了竹木复合单板层积材生产工艺各因素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选取的因素水平内,随涂胶量的增加、压力的增大,板材性能先增大而后降低;随浸胶时间的延长、密度的增大,板材性能也随之增大.确定了高强轻质竹木复合单板层积材较合理的制造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8.
以碳纤维导电纸为发热单元,红橡木皮为面板,桉木胶合板为基材制备碳纤维木质电热复合地板,测试分析该种采暖地板的温度-时间效应、红外辐射能谱及辐射骚扰等电热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木质电热复合地板在通电后10 min内升温速率较快,46 min温度基本达到稳定,发热稳定后温度波动较小,具有升温迅速、发热稳定的特性;断电后30 min内降温速率较大,60 min左右温度降至室温,碳纤维木质电热复合地板的蓄热能力不强。碳纤维木质电热复合地板具有远红外辐射特性,发射的远红外波长主要集中在4~25μm,对人体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碳纤维木质电热复合地板在9~30 MHz、30~1 000 MHz频率范围内的辐射骚扰场强均远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定域值。碳纤维木质电热复合地板是一种升温快速、发热稳定并具有一定保健效果的采暖地板。  相似文献   

9.
竹木复合材吸声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试四种结构的竹木复合材在不同频率下的吸声系数,从材料的结构特性和吸声原理入手,分析了不同结构竹木复合材的吸声性能,阐述了不同厚度竹木复合材的吸声特性。四种结构竹木复合材的吸声系数没有显著差异,其吸声系数受声音频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成熟的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制造工艺,根据不同的组坯方式,用竹帘及杨木单板压制成竹木复合板和竹木复合层积材。该工艺的创新点在于只将杨木单板浸胶,而竹帘直接干燥铺装,以减少人工操作对竹帘的破坏。通过研究两种板的抗弯性能,发现其顺向抗弯性能非常好,可将其分别作为集装箱底板和建筑结构用材。此外,针对竹木复合板性能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竹木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竹木复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安徽省开发竹木复合材料的有利条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竹木复合定向刨花板强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竹材、意大利杨复合定向刨花板的强度性能,就胶种、刨花厚度、竹材所占比率、板密度、板坯结构、施胶量等诸因子对板材强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胶种对竹木复合定向刨花板的强度影响不大;(2)降低刨花厚度或提高板密度均可使板材强度提高;(3)单层结构的复合定向刨花板强度最高;(4)提高板材中竹材的比率可使板子强度明显改善;但竹材比率过高时,板材强重比反而下降,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变化;(5)酚醛树脂定向刨花板的强度随原料酸性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竹木质高密度纤维板防霉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辉 《林业科技》2005,30(3):50-52
对竹木质高密度纤维板防霉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竹木质高密度纤维板的耐霉变性能与普通全木质中密度纤维板和高密度纤维板并无明显差异,而提高竹木质高密度纤维板的密度和防水性能有助于提高其防霉性能。  相似文献   

14.
00113762.X 制约C/C材料价格的主要是致密化技术,传统工艺是将作为胚体的编织体经多次化学气相沉积或多次浸渍沥青多次碳化,或是上述两种工艺的混合法,其不足之处是工艺周期长,原材料利用率很低,成本昂贵。例如,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通常约须600小  相似文献   

15.
天然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环境友好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复合材料的老化降解直接关系到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及其使用寿命。从老化降解方法和评价指标的角度出发,系统综述了天然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在自然老化降解、微生物降解、酶促降解、溶液降解、光老化降解和热老化降解领域的研究现状,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天然植物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在老化降解领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该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木塑复合材料在使用环境中会发生老化降解,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解析木塑复合材料的老化机理、提升其耐老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老化测试方法的角度综述木塑复合材料在自然老化、湿热老化、热氧老化、光老化、溶液老化、霉变腐朽菌老化以及冻融循环老化过程中的老化机理,从化学添加剂、物质填料以及其他工艺方式3个方面综述木塑复合材耐老化性能提升的途径,并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趋势,以期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木塑复合材老化降解机理、提升耐老化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试验,分析了木塑复合材料中高密度聚乙烯含量与老化性能的关系,阐述了老化性对木塑复合材料各种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的力学性能及木单板利用率,采用竹席及碎料木单板复合压制木竹复合混凝土模板.结果表明:竹木复合混凝土模板的纵、横向弹性模量及静曲强度都较全木混凝土模板用胶合板要高;为提高单板利用率,竹木复合混凝土模板芯板中使用碎料单板同样可以满足混凝土模板对力学性能的要求,对提高混凝土模板产品性能及单板利用率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木粉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木塑复合材料(WPC)制备工艺和共挤出生产工艺,分别制备出均一结构和核壳结构WPC。核壳结构WPC芯层原料配比与均一结构WPC相同(木塑质量比为6∶4),表层则为纯HDPE塑料。将两组材料进行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并对两组试件的表面颜色、表面形貌、化学基团及抗弯性能分别进行测试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经2 500 h紫外光照射后,均一结构与核壳结构的WPC表面颜色色差ΔE值分别增加17.59和9.40,核壳结构WPC的抗紫外色变能力明显优于均一结构WPC;电镜照片显示,与核壳结构WPC相比均一结构WPC表面粗糙,在紫外光作用下更容易出现表面裂纹和粉化现象;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明核壳结构WPC表面羟基与羰基基团变化明显低于均一结构WPC,HDPE表层有效延缓了WPC的光氧降解;随着紫外光老化时间延长,两组试件的抗弯性能均呈现下降趋势,经2 500 h老化试验后,核壳结构和均一结构WPC的弯曲强度保留率分别为58.1%和49.7%,弹性模量保留率分别为43.2%和38.0%,表明聚乙烯壳层结构对维持WPC强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