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宁夏干旱区行距与播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行距为20,30,40和50 cm,副区播量为10,15,20和25 kg·hm-2,利用灰色关联度以及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对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发芽率有显著影响(P<0.05);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影响,对发芽率影响不显著;行距和播量对实际种子产量、潜在种子产量和发芽势有极显著交互作用,对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影响不显著。行距30 cm和播量15 kg·hm-2处理的种子产量最高;行距30 cm和播量20 kg·hm-2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均最高;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可得,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提高主要由生殖枝数实现。综上所述,为求得宁夏干旱区无芒雀麦最高种子产量和最优种子质量应将行距设为30 cm,播量设为15~2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施肥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无芒雀麦为实验材料,经过2年研究观测,结果发现,施氮处理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影响显著,秋季施氮135 kg/hm2、春季施氮90 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达1 723.1 kg/hm2;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生殖枝主要由上年果后短营养枝转化,施氮对单位面积的生殖枝数影响显著,春季施氮增加每生殖枝的小穗数、每小穗的小花数、每小穗的种子数,同时也可以增加当年单位面积的果后短营养枝数;秋季施氮主要增加当年单位面积的果后短营养枝数,使第2年生殖枝数增加,其中秋季施氮135 kg/hm2,生殖枝数最多达728.3枝/m2.  相似文献   

3.
施肥对无芒雀麦和老芒麦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毛培胜  韩建国  王培 《草地学报》2000,8(4):273-278
以无芒雀麦和老芒麦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其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省麦种子产量随着春季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施氮200kg/hm^2的种子产量最高;而秋季则以施氮100kg/hm^2的种子产量最高,春秋分期施100kgN/hm^2(秋季70kgN/hm^2+春季30kgN/hm^2)种子产量不仅高于分期施200kgN/hm^2,而朋也高于春季或秋季其它施肥处理,此外,施肥可以大幅度提  相似文献   

4.
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筛选出适宜种植推广的无芒雀麦种用型资源,对已筛选出饲草产量高的14份无芒雀麦在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镇分别从籽粒产量、营养成分和种子活力进行评价,为青藏高原饲草兼种用型无芒雀麦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B10外,其余材料2年间的种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B14的两年累计种子产量表现最高,为8314.99 kg/hm2。从无芒雀麦各材料产量与产量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单序籽粒数、有效分蘖、单序籽粒重和小穗宽与种子产量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有效分蘖与种子产量间的正相关性最大,且其对种子产量增产的直接效应最大,可作为种用型无芒雀麦种子产量评价的关键性状。综合以上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和种子活力,以B14、B13和B10,3份无芒雀麦资源总体表现较好,适合于青藏高原高寒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生产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行距(30、50、70和90 cm)与播种量(0.46、0.77和1.08 g·m-2)对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群体株高、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LAI)和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旨在为无芒雀麦种子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行距对无芒雀麦群落特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行距的增加,株高和PAR呈上升趋势,其余指标呈下降趋势。30 cm行距处理的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和LAI显著高于70和90 cm行距处理(P<0.05),而PAR显著低于50、70和90 cm行距处理(P<0.05)。播种量对LAI和PAR的影响显著,对株高、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和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生殖蘖数、营养蘖数、总分蘖数与LAI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AR呈显著负相关(P<0.05)。12个播种组合处理可聚合成窄行距类与宽行距类两类,类之间群落特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乌苏1号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cv.WusuNo.1)为材料,研究灌浆期喷施GA.对无芒雀麦农艺性状和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清水(CK)和浓度分别为10、20、30和40 mg/L的外源GA3叶面喷施处理灌浆期的无芒雀麦,并测定处理后无芒雀麦的分蘖数、叶长、叶宽、株高、生殖枝、小穗数、花序长、种子数、千...  相似文献   

7.
8.
2004年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4个主要因子(行距、播种量、施肥、灌水)之间的组合以及收获时间对苜蓿种子产量的的影响,以便找到适合北方寒区提高紫花苜蓿种子产量的综合技术。结果表明,9个处理组合苜蓿种子产量差异显著,其中处理组合7(垄距65cm、播种量3kg/hm2、返青前施肥、霜前和翌年孕蕾至初花期浇水)的种子产量最高,为845kg/hm2;选择好收割时间可以减少种子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应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影响无芒雀麦产量的施肥、行距等综合因素及不同水平搭配组合的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3P2K1A3处理鲜草产量37085.25kg/hm2为最高,比其他组合增产0.72%~68.9%。说明纯施氮105kg/hm2、磷45kg/hm2、不施用钾、行距28.6cm的搭配组合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0.
无芒雀麦种子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河北省承德市鱼儿山牧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攻关实验站,以种植两年的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研究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水量、重量和营养物质等生理生化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无芒雀麦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水量呈现逐渐下降的阶段性变化,而种子干重则逐渐增加,在盛花期后29d达到生理成熟,含水量为57.5%。种子内可溶性糖含量随种子发育成熟逐渐减少,而种子内淀粉含量则逐渐增加。无芒雀麦种子内IAA、GA、ABA含量高峰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顺序出现。  相似文献   

11.
对11份引自俄罗斯的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材料,在0.3%、0.4%、0.5%NaCl胁迫下,通过存活率、总生物量、叶片伤害率、株高的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和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11份无芒雀麦在0.3%、0.4%、0.5%NaCl胁迫下存活率分别为90%~100%,76.7%~96.7%,67.0%~96.7%;根据耐盐性综合评价值(D)得出供试材料耐盐性顺序为,ZXY04P-371>ZXY04P-255>ZXY04P-136>ZXY04P-188>ZXY04P-96>ZXY04P-503>ZXY04P-34>ZXY04P-322>ZXY04P-241>ZXY04P-46>ZXY04P-18。  相似文献   

12.
对不同来源的6种无芒雀麦进行了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个品种在黑龙江西部地区越冬率达93%以上,生育期为102~106d,均适宜在黑龙江西部地区种植;其中,公农无芒雀麦、内蒙无芒雀麦和波兰无芒雀麦生产性能优于其他品种,值得在黑龙江西部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11份无芒雀麦苗期耐盐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1份引自俄罗斯的野生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材料,在0.3%、0.4%、0.5%NaCl胁迫下,通过存活率、总生物量、叶片伤害率、株高的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和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供试11份无芒雀麦在0.3%、0.4%、0.5%NaCl胁迫下存活率分别为90%~100%,76.7%~96.7%,67.0%~96.7%;根据耐盐性综合评价值(D)得出供试材料耐盐性顺序为,ZXY04P-371〉ZXY04P-255〉ZXY04P-136〉ZXY04p-188〉ZXY04P-96〉ZXY04P-503〉ZXY04P-34〉ZXY04P-322〉ZXY04P-241〉ZXY04P—46〉ZXY04P-18。  相似文献   

14.
12个无芒雀麦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PD分子标记对12个无芒雀麦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选用的9条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87个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9.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45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51.72%.无芒雀麦物种水平上的多态性条带数为76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87.36%,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33,Nei 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843.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2735,说明无芒雀麦的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种群内.聚类结果显示,部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例外,这可能与人类的广泛栽培加大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不同混播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粗蛋白质含量高而含糖量较低,按常规方法单独青贮不易成功,与禾本科(Gramineae)牧草混播混贮,则可提高含糖量从而改善青贮效果。试验采用紫花苜蓿单播播种量(15kg·hm-2)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单播播种量(30kg·hm-2)的各60%,80%和100%组成9个混播处理,以单播为对照,探讨不同混播组合对青贮营养品质和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播紫花苜蓿相比,混播可提高可溶性糖和乳酸含量,降低NH3-N/TN含量,且随无芒雀麦混播比例的增加,变化趋势更加明显。其中100%无芒雀麦单播播量(30kg·hm-2)+60%紫花苜蓿单播播量(9kg·hm-2)的混播组合,可溶性糖含量达1.23%,乳酸含量达3.82%,分别比单播紫花苜蓿提高了192.86%和178.83%,NH3-N/TN含量为4.94%,比单播紫花苜蓿降低了30.62%,感官评定得分最高达19分,在各混播组合中,综合评价最高。  相似文献   

16.
行距和播量对白三叶生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研究行距和播种量对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生长发育及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播量影响白三叶的生育进程,随着播量和行距的增大,生育时期延长,冠层高度、生殖枝高度和种子产量增加;各处理干物质分配规律不同,在收获时,处理2的花和种子比例最大,分别达34.93%和12.98%;处理3种子产量最高,其潜在和实际种子产量分别达1046.2和443.1kg/hm2。  相似文献   

17.
毛培春  孟林  高洪文  张国芳  田小霞 《草地学报》2011,19(4):619-624,630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反复干旱法,对引进的20份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种质材料,以存活率、株高、绿叶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6个指标的抗旱系数值,采用聚类分析法、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份无芒雀麦苗期抗旱性划分成3个级别,其中抗旱性较强的有9份材料,抗旱性较弱有6份材料,抗旱性居中的有5份材料。20份无芒雀麦种质材料苗期抗旱性排序结果为ZXY06P-1621抗旱性最强,ZXY05P-1171最弱。不同抗旱级别种质材料的光合特性表现为:随着持续干旱胁迫延续,其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呈下降趋势,复水后迅速上升;而CO2浓度的变化趋势则呈相反变化趋势,且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变化差异不显著。干旱胁迫下抗旱性强的材料能够保持较高的光合性能。  相似文献   

18.
张永亮  范富  高凯  冯静  苏娜 《草地学报》2009,17(1):22-26
2003年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建立试验小区,研究科尔沁地区不同生长年限的甘农1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 cv.Gannong No.1)、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单播与混播草地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动态,旨在为该地区人工草地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牧草生长年限延长,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呈递增趋势,速效氮含量仅在0~10cm土层呈增长趋势,而在10~30cm土层呈下降趋势;草地类型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积累有明显影响;无芒雀麦单播草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平均含量最高,速效氮平均含量最低,混播草地则更有利于土壤速效氮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生产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最优株行距配比,旨在为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苜蓿种子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试验以‘甘农4号’苜蓿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株行配比和密度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每株花序数、生殖枝数、每荚种子数和千粒重是影响苜蓿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每株花序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的贡献起直接作用,其余3个因子对产量的贡献主要通过每株花序数间接实现。在株行配比和产量回归拟合模型中,株行距为35 cm×100 cm时单株实际产量最高;株行距为15 cm×100 cm时单位面积实际产量最高。因此,在宁夏中部干旱带进行苜蓿种子生产时,建议采用行距为100 cm,株距为15 cm的配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