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从水稻双胚苗中筛选出来的同源三倍体和同源四倍体株系为材料,和正常的二倍体进行杂交,在后代得到了稳定二倍体株系,对母本多倍体的研究发现,在多倍体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除了大量的染色体落后等现象外,还可以形成12个二价体;在多倍体自交后代的根尖细胞中发现有嵌合体存在,为多倍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多倍体小麦中植物激素含量与染色体倍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界中小麦存在2倍体、4倍体、6倍体、8倍体等类型,而不同倍性之间的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存在较大差别。基于此,开展试验检测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的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和赤霉素(GA)的含量,探讨2倍体、4倍体、6倍体、8倍体小麦中不同部位3种激素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家蚕四倍体雌的性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形式及三倍体雌的染色体组成与产卵性状的关系。1)四倍体雌在减数分裂时,绝大多数呈Z-Z联会,分离,W不参加联会,随机分向两极或同时进入某一极;Z-W联会,分离的频率很小。四倍体雌X二倍体雄的三倍体子代的形态笥状的分离符合5:1的理论值,其染色体组成有3A+ZZ,3A+ZZW,3A+ZZWW,3A+ZZZ,3A+ZWW5种,呈15:67,6:15:1.2: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良多倍体西瓜染色体标本制片技术,比较多倍体西瓜常规核型分析与荧光核型分析结果,为西瓜细胞遗传学研究及辅助构建西瓜物理遗传图谱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多倍体西瓜为材料,以传统染色体制片方法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为基础,去掉其前低渗和后低渗两个步骤,合并其再固定与火焰涂片两个步骤,用吉姆萨染色剂和荧光染料DAPI分别对多倍体西瓜染色体进行常规染色和荧光染色,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使用改良型酶解去壁火焰干燥法进行多倍体西瓜染色体制片,比传统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简化了用KCl溶液前低渗、后低渗及用卡诺固定液再固定3个步骤,可缩短制片时间1.0~2.0 h,提高制片效率,获得的染色体样本数目齐全、分散良好、形态清晰.用DAPI染色比用吉姆萨染色更容易检测到细胞中期分裂相,每张玻片可缩短检测时间0.5~1.5 h;染色体的着丝点、长臂及短臂形态更清晰.[结论]采用改良染色体制片方法可提高多倍体西瓜染色体的制片效率,对该制片进行荧光核型分析比常规核型分析更准确,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苎麻多倍体及其杂交后代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苎麻经秋水仙素处理,再经不定芽诱导和继代培养后,获得的变异株染色体数目出现多样性,其中包括四倍体、三倍体、二倍体和多种非整倍体细胞。以四倍体和三倍体水平的植株为母本与二倍体栽培品种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倍性观察,发现染色体数目变化在12-84之间。不同植株甚至同一植株染色体数目也不一致。从251个杂交后代中获得的三倍体细胞所占比例超过50%的植株有35个。还对多倍体水平的植株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7.
8.
对部分不同类型的中国现行的实用品种组合进行过冷却、温汤处理,探索品种组合与多倍体诱发发生率的高低差异,为今后筛选和组配高诱发率的家蚕品种组合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石刁柏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刁柏品种UC800为材料,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用浸泡法和涂抹法处理石刁柏试管苗,进行多倍体诱导.结果表明:以0.10%秋水仙素为诱变剂,用涂抹法处理72 h的效果较佳,形态学分析显示其加倍率可达94%;对多倍体材料进行染色体鉴定,涂抹法染色体加倍效果(细胞加倍率96.1%)也优于浸泡法(细胞加倍率86.4%).  相似文献   

10.
家蚕Y,Nl基因和Z染色体的RAPD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APD技术,对转座黄血(W^Y)系统Y010,X射线诱发染色缺失的第1无半月纹Ml系统,伴性赤蚁油蚕(Z^schodZ^schod)与782(Z^++W)的P1,P2及F1,RF2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60、120和205个随引物的扩增,获得了与W^Y连锁的OPG-03650与Nl^l连锁的OPA-08480和Z^++连锁的3个RAPD标记,初步讨论了RAPD技术在家蚕分子标记寻找  相似文献   

11.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11个地区的野桑蚕(Bombyx mandrina)和25个代表性家蚕(Bombyx mori)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野桑蚕与家蚕的DNA多态分析及其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同时结合有关文献,作者提出了家蚕起源进化的新观点:家蚕可能是由多种生态类型(包括一化、二化、多化)混杂的野桑蚕驯化而来,其驯化之初就已拥有一化、二化、多化的遗传背景,其后几千年的人工饲养、选择才分离演化成为不同系统化性的家蚕品种。  相似文献   

12.
Molecular systematic studies on mandarina silkworm (Bombyx mandarina M. ) in 11 regions in China and 25 representative strains of domestic silkworm (Bombyx mori L. ) were conducted using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analysis of DNA polymorphism and clustering of all the silkworm samples provide new evidence for the view that the domestic silkworm originated from the Chinese mandarina silkworm.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ing, a new hypothesis on the origin of the domestic silkworm was put forward.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domestic silkworm was most probably domesticated from the Chinese mandarina silkworm of different ecotypes including monovoltinism, bivoitinism and multivoitinism; and that the domestic silkworm had the genetic background of monovoltinism, bivoltinism and multivoltinism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domestication. The current strains of the domestic silkworm of different voltinism are the evolutionary results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rearing and artificial selections.  相似文献   

13.
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桑蚕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以及这些氨基酸在桑蚕各种排出物和食下桑叶中的含量,然后用平衡试验法分析了这些氨基酸在五龄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合成作用和分解作用的相对大小,由此了解这些氨基酸在桑蚕个体发育中吸收与留存,合成和分解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不同家蚕品种间淀粉酶基因多态性差异,为家蚕的育种选择和遗传进化研究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根据网上基因数据库中的家蚕α淀粉酶基因序列(序列号:U07847),在第4和第5外显子区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在1个镇江野蚕和6个不同的家蚕品种基因组内进行PCR扩增,发现了该基因区域在不同品种间的多态现象。【结果】根据所得基因测序结果信息,用Clustalx软件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其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符合家蚕地理和化性的分布,而且镇江野蚕和家蚕品种距离较远。【结论】家蚕淀粉酶是一个为家蚕的起源和进化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基因,值得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家蚕Bombyx mori L.染色体的G带组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今井的涂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采用GUG法进行G-带分染,研究了家蚕早双线期染色体的组型。依照染色体相对长度及带型鉴别了家蚕28对染色体,并绘制了染色体组型模式图。利用限性普斑系统W 染色体上的易位片断作标识,观察到不对称配对二价体,推论此异形二价体即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在14—16染色体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这一蛋白高效表达系统,尝试建立一种高效、低廉、稳定生产狂犬病病毒核蛋白(RVNP)的技术体系,为生产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RT-PCR方法克隆获得RVNP序列,采用家蚕丝胶蛋白基因(Ser1)启动子为特异性启动子,将RVNP构建到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筛选标记基因的piggyBac转座子表达载体(pBA3EGFP)中,并采用显微注射转基因家蚕技术构建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结果】G1代通过EGFP标记的筛选获得转基因家蚕阳性蛾区26个,蛾圈阳性率为59.09%。PCR实验证实RVNP已经整合到家蚕基因组中,Western blot分析表明RVNP蛋白可能附着于丝胶蛋白并随家蚕吐丝行为分泌到蚕茧中。【结论】获得了能够表达外源的RVNP蛋白的转基因家蚕品系,该系统有望成为高效、低廉、稳定地生产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技术体系之一。  相似文献   

17.
比较四种成分不同的人工饲料配方,其饲料成本、疏毛率、蚕体生长发育及防腐性能均有明显 的差异。用豆腐渣、乙醇处理豆饼粉、甲醇处理豆饼粉及未处理豆粉配制成人工饲料饲养小蚕,收蚁后 48 h的疏毛率分别为68.2%,84.7%,95.4%和80.9%,结果表明以乙醇和甲醇浸提处理后的豆饼粉配 制人工饲料,蚕的疏毛率和生长发育速度均有显著改善,其中以甲醇处理为最好。  相似文献   

18.
刘增虎  李涛  杨海  刘敏  董占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27-16631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和鳞翅目昆虫的典型代表,由于生产上专养雄蚕和农业害虫防治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对其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极为迫切.对家蚕的性染色体及其结构特征和性别调控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昆虫变态发育的启动主要受前胸腺合成分泌的蜕皮激素所调控,而蜕皮激素的合成是由细胞色素P450基因催化完成。家蚕(Bombyx mori)是一种产丝昆虫,蚕业生产中如果能阻断或延迟家蚕蛹变态发育进程,将有利于改进蚕茧处理工艺,提高蚕丝品质。论文旨在鉴定参与家蚕蜕皮激素合成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从而为人为遗传调节家蚕变态发育提供靶基因。【方法】基于序列同源性比对,筛选家蚕及其他昆虫中参与蜕皮激素合成的P450基因。利用ClustalW软件,分析昆虫蜕皮激素合成相关P450基因的遗传发生关系。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芯片数据分析及RT-PCR验证,调查家蚕蜕皮激素合成相关P450基因的时空表达特征。利用RNAi技术分析Cyp314a1表达下调对家蚕变态发育的影响。【结果】家蚕基因组中有4个参与家蚕蜕皮激素合成的P450基因,即Cyp306a1、Cyp302a1、Cyp315a1和Cyp314a1。比较分析显示,这4个蜕皮激素合成相关的P450基因在家蚕及其他昆虫中都是单拷贝,而且每个基因的同源体在遗传发生树上能很好地聚成一类,表明昆虫蜕皮激素合成相关的P450基因及其负责的蜕皮激素合成通路非常保守。时空表达谱分析显示,在家蚕幼虫5龄第3天,Cyp302a1、Cyp315a1和Cyp314a1主要在家蚕幼虫卵巢、精巢和头部等组织器官中高表达;在幼虫-蛹-成虫变态发育进程中,Cyp302a1、Cyp315a1和Cyp314a1主要在蛹变态发育后期表达,其中Cyp314a1分别在上簇、化蛹及羽化前高表达,这与蜕皮激素滴度高峰出现的时期基本一致。Cyp314a1的RNAi导致家蚕不能正常化蛹及雌蛾卵巢发育异常,且降低了蜕皮激素信号通路关键基因HR3及Ftz-f1的表达。【结论】家蚕蜕皮激素合成相关的P450基因在进化上非常保守,其表达水平降低能引起家蚕蛹变态发育受阻,暗示蜕皮激素合成相关P450基因可以用作家蚕变态发育控制的靶标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对家蚕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僵蚕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药材,为选出人工生产白僵蚕的最佳菌株,以分离的5株白僵菌菌株为材料,以营养生长量、产孢量和致病力等生物学指标进行比较筛选。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各个指标均存在差异,其中B07-2营养生长量最快,产孢量最高,10 d内对家蚕的致病率为98.18%。综合比较,B07-2为生产白僵蚕的最佳接种菌株,它对家蚕的致死中时LT50为5.09 d,致死中浓度LC50为2.69×106孢子.m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