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长白山区自古一直采用皆伐林地栽培人参,而且只能栽培一茬人参,土地利用率很低、至今老参地大多荒废,参后还林也是近几年才采取的措施,研究解决老参地再栽参问题已是人参发展的关键。 传统的人参栽培技术,参地不使用肥料,怕烂参,但近十几年由于透光棚等一系  相似文献   

2.
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是我国传统中药,被称为"百草之王",自古以来在中医中被广泛使用,在吉林省中药产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伐林栽参的栽培模式被国家禁止后,农田栽参成为人参产业发展的主要生产模式。文章对农田栽参中土壤改良技术进行了概述,讨论了物理消毒、化学消毒、施肥改土、绿肥回田的措施对参地的改善作用,文章对农田栽参模式的推广具有指导意义,为人参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老参地农田地连续栽参中试扩繁土壤处理操作规程细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老参地(参后地)、农田地连续栽培人参、西洋参项目是吉林人参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2003年12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2004年1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更好的推广使用该项目,现将中试扩繁土壤处理操作规程细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参种植在阔叶林皆伐后的土壤里,种植一茬人参得砍伐一茬林木地,传统上需要30-50年的恢复后才能再种参。由于人参需要森林生态环境和林地土壤,从栽培人参开始至今,都是靠毁林开地来发展人参种植的。人们常常在林中选择最好的地形、土壤、植被来开垦参地;人参具有强烈的忌地性,  相似文献   

5.
老参地即栽种人参作货后的闲置地。人参有一重要特点,是不能连作,种过人参的参地,再栽种人参,则人参病害多,产量低。因此,老参地再利用一直是人参栽培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长期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由于我国老参地栽参和农田栽参技术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使我国人参栽培方式仍然限制在“伐林栽参”的原始做法上,极大地破坏了人参主产区的林业资源和生态平衡。科研工作者为解决老参地问题不懈努力30多年,已取得一些重要的进展,摸清了人参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土壤消毒、有机肥改土、绿肥轮作等技术,使人参轮作由33年缩短至6年左右,近年杨继祥等在人参与西洋参轮作方面又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解决老参地问题除了研究利用老参地继续栽种人参以外,尚有  相似文献   

6.
2次实验结果表明,新土壤熏蒸消毒剂甲基溴在有一定坡度的林地老参地上应用效果不理想,仍然存在着烧须,烂根,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甲基溴熏蒸消毒平地农田土老参地土壤后再栽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人参的保苗率和存根率,并能使须根正常生育,产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7.
正人参产业是吉林省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是东部山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重要名片。作为吉林省的特色产业,长久以来,人参栽培主要采用伐林栽参模式,每年都有不少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显而易见,伐林栽参模式下的参业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当下,伐林栽参的适参地资源已面临枯竭,而且每年政策允许伐林栽参的适参地指标又极为  相似文献   

8.
一、栽培生长环境方面:一般生晒人参是在人工栽培的环境中生长五六年后采挖加工的品种,而移山参是将野山参的种子(幼苗)移到适应野山参生长的环境中,经自然生长十数年后采集起来的一种人参.二、加工工艺方法方面:一般人参的加工方法:或是高温蒸熏和高温干燥,或是自然干燥,这些加工方法在加工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内部结构,造成了部分有效成分的流失.自然干燥则在参体内细胞活力状态下进行,使有效成分分解变化太多.而活性移山参则采用了近代高科技活性加工技术一冷冻真空干燥加工而成,使移山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生物活性和原有形态.各种有效成分不受破坏,保证了移山参的内在质量和鲜参一般.  相似文献   

9.
人参的栽培方式多种多样 ,有农田栽参、山地栽参、林下种参等。最近一个时期在社会上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人参种植方式 ,就是在大缸里种植人参 ,即缸参。  目前对种植缸参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文对缸参的栽培管理、费用等问题 ,作了具体的调查 ,为广大群众种植缸参提供初步的技术资料。我们于 2 0 0 0年 7月 2 6日~ 7月 2 9日对吉林省集安市财源镇、通化县和辽宁省新宾县、宽甸县、桓仁县等地的缸参种植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 ,现就对种植缸参的调查和观察结果做一初步报道。1 缸参分布地区 ,数量及生长情况据调查 ,缸参主要分布以下几个地…  相似文献   

10.
农田地人参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农田栽参是我国参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田栽参成功与否与选地、土壤改良、种子处理、播种复盖、田间管理及棚式等有着密切关系。如果把握好以上几项技术环节农田栽参是完全可行的。例如:集安人参研究所推广的复式棚种参技术、集安大地参业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1.
曹志强 《人参研究》2004,16(4):25-28
“长白山经济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一参地土壤改良及永续栽参研究”项目是吉林省科技厅针对老参地不能连续栽参,农田地栽参病害严重而立的2000--2003发展计划项目,该项目2003年12月通过技术鉴定,2004年1月获国家级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栽参对当年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方法在人参移栽前和地上部枯萎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化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栽参当年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栽参前比较平均下降4.3%,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下降6.0%、3.5%和9.5%。氮、磷、钾之间比较,下降趋势为钾氮磷。土壤pH与栽参前比较下降幅度为2.6%~5.6%,平均下降4.2%。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交换性铝(Al3~+)含量明显增加,约为栽参前的2.5倍。结论栽参当年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趋于酸化。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长白山人参业空前大发展,到了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产大于销的问题,人参产业陷入低谷.参农赔本了,宜参资源浪费了,适合种植人参的地枯竭了,人参产业遭到严重的生态危机.历史是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的.在困境中,广大参农瞄准市场,自发地培植大货、园参移山栽培,尤其是承包山地在林下开始播种.  相似文献   

14.
人参系五加科(Ara liaceae)植物Panaxginseng C.A.Meyer.其新鲜根被称为鲜人参或水参;鲜人参经干燥加工成的生干参叫生晒参;日本和朝鲜将鲜人参除去周皮和须根的称为白干参(又分为曲参或直参):鲜人参经沸水烫后,干燥的人参称为汤参或汤通参;鲜参经沸水烫后扎孔,灌入糖汁干燥后称为糖参,以上各类商品人参统称为白参类。另一方面,鲜人参经蒸制后,干燥加工而成的商品参被称谓红参。不管那一类加工方法,其目的在于清洁药材,防止人参的虫蛀和霉烂变质,利于贮藏与运输。抑制人参中酶的活性,防止人参  相似文献   

15.
集安老参地再利用试验情况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参地再利用问题是参业生产中始终未能根本解决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宜参地资源的锐减和国家林业政策的调整,参林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参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解决老参地再利用问题,在当今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6.
熏硫人参二氧化硫残留量分析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人参商品上,有许多人片面地追求人参色泽,特别是生晒参、全须生晒参、大力参、白干参和保鲜参等加工品种,认为色越白越好,不看其实质,只追求色白。这种加工技术已经废止多年,又骤然兴起。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是参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人参的发展就失去后劲和依托。吉林省人参栽培仍采用伐林栽参和参后还林的方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综合效益并不高。建议积极发展农田栽参、参粮轮作和林下育参,开辟参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参业 ,是集安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也是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的参业生产是以砍树为主的栽参模式 ,可以说是以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的。所以 ,在如何保护好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搞好集安参业生产 ,是参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集安市委、市政府早在 1 999年《关于参业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了我市参业发展要坚持“逐步压缩园参面积、适度发展西洋参、大力发展山参”的方针 ,实施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巩固参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同时 ,安排部署科研部门积极开展农田栽参、老参地再利用等试验研…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人参故事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生动地反映了长白山区挖参人丰富的道德生活,体现在人参故事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构成了早期长白山挖参人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本文就长白山挖参人道德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谈点粗浅的看法.1 长白山挖参人道德观的基本内容1.1 勇敢人们崇拜开天辟地的盘古,炼石补天的女娲等勇敢形象,长白山挖参人也同样把勇敢视为最高美德.因为对于早期长白山挖参  相似文献   

20.
<正>长白山采参习俗的主体是采参人,主要行为是放山。在放山过程中,采参人怀揣共同志趣,密切帮伙关系,增进技艺交流,让采参习俗得以代代流传。1采参人主体是当地农民据编篡于民国十九年的《抚松县志》记载:“在二百年前后,采者愈多,出产日少,始栽种园参。”“民国三年,三岗营参园参业共七百四十余家,年可出参二十八万斤,每斤能值炉银五六两,出产额约占全国十分之七,总销营口,分销全球,实为我国特别之出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