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科棉6号为供试品种,采用生物肥、内生菌及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防治黄萎病。结果表明:生物肥播种处理对棉花枯萎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物肥播种处理和发病期处理、内生菌发病期处理、化学药剂发病期处理,对棉花的黄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内生菌发病期处理及生物肥播种处理对棉花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2.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和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江西九江棉区棉花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细菌180株,从中筛选出棉花黄萎病高效拮抗细菌1株,编号为C-02.将该菌株研制成棉花专用生物有机肥并进行大田棉花防病增产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生物有机肥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增施该棉花专用生物有机肥300 kg/hm2较常规施肥皮棉增产24.27%,增加投入和增收比达到1∶15.  相似文献   

3.
湖南常德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常德4个主产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37个黄萎病菌单孢菌株,对其培养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菌株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分离的37个菌系中,菌丝型菌株最多,其次是中间型,最少的是菌核型,3种类型菌株分别占所有菌株的67.6%,24.3%和8.1%。选用陆地棉感病品种冀棉11号作为鉴别寄主对供试菌株做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37个菌株可归为3个类群:I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3.5%,8.1%,78.4%,证实常德植棉区黄萎病菌种群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灾害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棉花黄萎病流行成灾的主要因素进行调查、试验和分析,阐明了病原菌变异与致病型、气候条件中的温度、棉花品种及棉花连作有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3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进行种子引发、丸粒化、引发+丸粒化+灌根3种方式处理,同时在棉花黄萎病鉴定圃调查拮抗菌3种处理方法的田间防效,确定拮抗菌最佳应用方式为“引发+丸粒化+灌根”,接菌浓度为1×109 cfu·mL-1;拮抗菌处理对3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第一次发病高峰的黄萎病田间防效可达30%~70%.初步建立了一种棉种携带拮抗菌制剂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对棉花黄萎病有较好防效的菌/药合剂,采用单因素试验对6种杀菌剂、3种植物诱抗剂和3株生防菌发酵液进行了筛选;并利用筛选获得的最佳药剂和菌株及其质量浓度进行复配,筛选出最佳菌药合剂配方。结果表明:单因素中46%咪鲜·几丁糖EW 4000倍液、68%噁霉灵·福美双WP 1000倍液和80%乙蒜素EC 800的防效分别为61.17%、45.66%和76.36%;壳寡糖50μg·mL~(-1)、茉莉酸甲酯10μg·mL~(-1)和水杨酸50μg·mL~(-1)的防效分别为36.61%、32.51%、31.51%;S37 3.3×10~5mL~(-1)、S713.3×10~5mL~(-1)、S44 1.65×10~5mL~(-1)的防效为27.05%、52.34%、59.15%。复配后46%咪鲜·几丁糖EW 4000倍液+壳寡糖50μg·mL~(-1)+S71 3.3×10~5mL~(-1)防效达到70.45%;46%咪鲜·丁糖EW 4000倍液+茉莉酸甲酯10μg·mL~(-1)+S37 3.3×10~5mL~(-1)防效达到73.86%。所筛选出的菌/药合剂最优组合可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棉花黄萎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就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棉花黄萎病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可通过施用化学药剂得到防治。种子处理结合田间6月中旬至7月中旬、8月上中旬喷施杀菌剂安索菌毒清、黄腐酸类物质(黄腐酸盐、生化黄腐酸),可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在所使用的商品杀菌剂中,安索菌毒清防效最好,种子处理和生长前期喷施的防效均为100%,生长后期喷施的防效为75.8%。另外,新研制的2组试验材料抗侵染和抗扩展的效果均为100%,具有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黄萎病茵毒素处理棉苗子叶固片。结果表明毒素处理后的棉苗子叶组织的磷素外渗量明显提高,随着毒素处理浓度的提高,磷素外渗量总体上有逐渐提高的趋势。相关分析明表明:磷素相对外渗率与黄萎病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949、决定系数R^2为0.901。文章最后讨论了采用毒素处理棉苗子叶组织。建立黄萎病病指室内鉴定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菌饼法筛选不同活性物对棉花黄萎病菌抑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饼法测定了52种活性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由直观图片和典型的电镜扫描图片记载。筛选出了15种对棉花黄萎病菌抑制效果显著的活性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安徽省沿江棉区主产棉县棉种市场开展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市场上销售的棉花品种数量较多,其中国审棉和鄂审棉占市场份额较大;杂交棉种平均零售价为239.69元/kg,棉农用种成本比2011年增加156.16元/hm2;品种类型大多为杂交棉,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12.
在棉花无土育苗基质中植入枯草芽孢杆菌,使其优先占领生态位,而拮抗黄萎病。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CD102菌液稀释后植入灭菌基质,能在短期内增殖和持续繁殖;采用浸种、浇灌、针刺和喷雾的方法处理基质培育的棉苗,CD102均能不同程度定植其中;带CD102的基质培育棉苗,移栽大田后对黄萎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利用锯末、玉米芯末、膨润土等为木霉菌载体,对棉花进行根区施药防治棉花黄萎病。试验结果表明,以玉米芯末为载体的处理防治效果最佳,药后60天和90天防治效果分别为70.6%和83.2%,以锯末为载体的处理防效较好,药后60天和90天防治效果分别为68.1%和80.6%,两者均可作为木霉菌防治棉花黄萎病的载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生物有机肥、酵素菌(内生菌类)有机肥和克萎菌粉剂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降低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率,并有利于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简要分析安徽省沿江棉区棉花生产的现状和现有种植品种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皖沿江棉花今后棉花育种要培育三系雄性不育杂种,尽快开展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培育高光效株型品种,为棉花生产机械化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控失肥在棉花上科学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控失肥、普通复合肥处理,研究控失肥比例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以基施控失肥A加追施初花肥和盖顶肥的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可使皮棉增产19.01%,而控失肥A一次全部基施比对照增产1.39%,基施控失肥追施初花肥和盖顶肥或基施控失肥追施盛花肥均能达到常规肥效。[结论]使用控失技术,肥料养分释放速度趋缓,既提高肥料利用率又简化棉花的施肥,节本省工,为棉花的轻简化栽培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在棉花生产中,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性状为密度、成铃及单铃重。棉花蕾铃脱落率一般在50%~60%,多的可达到80%以上,严重影响棉花产量的提高。在棉花现蕾期开始,每周或每次喷药防虫时配以一定浓度的洋丰牌水白金水溶性粉剂,结果表明,喷施该水溶性肥料对棉花株高、单株果节数、结铃性及单铃重有一定的影响,平均结铃率可提高到40%以上,随着喷用次数的增加,结铃率也相应增加,最高达58.76%,而脱落率则相应减少至50%~60%。且喷用该微肥后,棉株叶色浓绿亮艳。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择多点调查,对棉花与马铃薯连作与当地常年的习惯栽培模式(油棉、麦棉)作效益比较。结果表明:棉田冬闲时种植马铃薯是较为理想的复种模式,其棉田效益达71190元/hm2,比油棉和麦棉分别增加收益35160和35880元/hm2,有利于稳棉增粮,适合在赣北棉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  王振华  张前进 《玉米科学》2006,14(3):036-039
利用FOOS公司的1241型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仪,对2002~2003年的1360份早代玉米自交系、554份玉米自交系和643份玉米杂交组合的子粒品质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玉米子粒的3种品质在不同材料、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2~2003年早代自交系粗脂肪平均含量分别为3.85%和3.80%,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1.16%和10.41%,粗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72.98%和73.96%;玉米自交系粗脂肪含量为3.74%,蛋白质含量为11.62%,粗淀粉含量为72.95%;2002~2003年玉米杂交组合粗脂肪平均含量分别为4.41%和4.35%,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0.12%和8.65%,粗淀粉平均含量分别为73.3%和70.52%。  相似文献   

20.
安徽宿松棉区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介绍安徽宿松棉区棉花生产的现状,指出棉花生产中存在生产技术水平低、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肥料使用不当、病虫害发生严重、三丝杂物超标、植棉效益低等问题,提出开展田间课堂进行培训、选用优良品种、加强棉种与价格的监管、冬前深耕翻地、轮作换茬、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适时整枝与化调等生产对策,并提出加强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建立标准化棉花高产创建基地、培育棉花专业合作社组织、创新产业运行机制、加强政策支持等棉花生产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