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141-143
精神扶贫是习近平长期领导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实践基础上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不能以获得最多的物质享乐为准,而要考量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乡村的被动扶贫模式,使扶贫对象深陷精神困扰之中,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潜能。习近平在《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基础上,提出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脱贫中的核心地位,深刻阐述志智双扶的正向作用,扶贫要唤醒贫困村民的主体性思维,重塑贫困主体可行能力。基于《资本论》中非物质的反贫困理论,对精神扶贫进行探究,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当前,扶贫已经处于攻坚阶段,贫困群众作为脱贫致富的主体,其内生动力的激发,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调研,贫困群众确实存在内生动力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思想重、参与脱贫热情低、缺乏脱贫信心等。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提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内生动力的贫困群体扶贫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农业科学》2019,(8):167-172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呈现动力不足、参与度较低,扶贫项目发展缓慢,扶贫资源浪费严重等普遍性问题,脱贫形式不容乐观。本文以泰安市为例,运用卡方检验和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从受助群体自身禀赋的个体特征、对政策和教育的认知以及扶贫环境的项目发展基础、政府作用和社会支持五个层面实证分析贫困群体参与扶贫项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贫困户属性出现逆向选择、不同禀赋的贫困群体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文化水平越高、家庭人口越多、思想越积极,参与概率越大;完善的项目基础,政府有效的作用以及社会的关注等有助于激励贫困群体的参与;而劳动力、土地作用的弱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差异不再影响参与意愿。据此提出加强有效的激励手段,完善贫困识别内容,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专项救助制度等建议来促进贫困群体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4.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有效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可持续脱贫的重要基础。对我国脱贫工作经历中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和参与式扶贫3个扶贫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基于对邢台市贫困县扶贫工作的实地调研,总结出该市扶贫工作的4种成功扶贫模式:脱贫小院,就地就业;农村电商,居家创业;安贫可耻,扶志扶智;龙头企业嫁接金融资本。对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旨为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6.
汤华  王涛  孟梅 《安徽农业科学》2023,(22):133-137
随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内生式发展理论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研究虽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总体仍呈现相关研究数量少、研究深度浅、研究范围小等特征。基于内生式发展理论视角,通过对贵州省乡村旅游相关的文献资料、案例、官方数据等进行研究发现,贵州省乡村旅游近年来的发展迅猛,成果颇丰,但问题也很突出。由于地方企业组织未发挥其理论作用、政府组织监督监管职责缺失等问题,贵州省乡村旅游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内生式发展,进而导致贵州省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通过建立健全和创新贵州省乡村旅游建设体制机制、重视对乡村旅游发展地区居民主体性的培育、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路径等途径,可有效促进贵州省乡村旅游实现内生式发展,进而为巩固贵州省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7.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激发贫困村脱贫内生动力,实现脱贫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在培育脱贫内生动力方面,各村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方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从而实现整村脱贫。通过对脱贫典型村庄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合理的、可借鉴的脱贫内生动力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8.
黄佳丽 《乡村科技》2023,(11):18-21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A村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乡村能人、技能培训、信息交流、村级组织及社会保障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乡村能人能凭借个人社会资本的优势动员社会关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和信息交流能创造发展机会,促进个人和集体社会资本的再生;村级组织能协调利益,增进合作互惠并形成规范;发展型社会保障政策能增强发展信心,激发行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乡村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农户技能培训与信息交流、建立和完善村级组织、健全发展型社会保障政策等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成为阻碍脱贫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以龙胜县龙脊镇江柳村开展扶贫攻坚为例,借助相关理论,提出开展参与式扶贫,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既要盯紧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也要盯紧已脱贫群众,以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切实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  相似文献   

11.
调查了解保定市农村贫困人口状况,根据《河北省经济统计年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等统计资料,分析了保定市农村贫困人口变化趋势,同时对致贫原因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扶贫对策建议,以期为新阶段(2011—2020年)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飞  江蓬勃 《农学学报》2020,10(9):95-102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开展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步骤。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于落后乡村、边远山区的尚未脱贫人口,通过采取不同形式的帮扶措施,增加贫困人口家庭收入,改善贫困人口生活质量。文章以陕西南部山区的重点贫困村——汝河村为例,首先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其它因素3方面对汝河村致贫原因作了简要分析,而后对汝河村精准扶贫的具体帮扶措施易地搬迁、文化教育帮扶、产业发展帮扶、消费扶贫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脱贫攻坚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发展产业特别是长期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而采取帮扶措施是为了完成脱贫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绝不仅仅是单纯帮扶乡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乡村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一直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以贵州省都匀市430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4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劳动力情况、住房情况和医疗卫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合多维贫困理论和贵州省精准扶贫实际,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现有帮扶措施的有效性和精准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并针对当前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减贫经验“国家力量”的主流叙事下,存在着农村贫困人口“生存性智慧”的面向。“家本位”文化下的家作为共同体激发了农民主体生产的积极性;父母会尽其可能为子女提供发展资源,即所谓的资源下传。出于尽孝道和感情回馈,子女会努力发展,反哺父母。社会资源在“人情”与“面子”的作用下,以差序格局的方式向外推广,相对贫困人口通过“人情”可以获取资源,从而得到发展。“上升”成功的个体会通过反哺的方式报答家乡、提升面子,为相对贫困人口谋福利,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结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界定入手,阐述了内生动力、中国扶贫脱贫场域下的内生动力及其影响培育内生动力的因素,分析易地扶贫搬迁现实的困境,阐释了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培育内生动力,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乡村内生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于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对乡村内生发展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内生发展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主流观点认为农民是乡村内生发展的主体,需要对农民的主体性进行重塑;乡村内生发展能力是一个能力体系,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多维度路径和多元性途径;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对乡村内生发展研究进行展望,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乡村内生发展的时空尺度、乡村内生发展过程中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村内生发展能力建设、乡村内生发展的边界问题、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是在我国已解决绝对贫困的大背景下,巩固现有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于天水谷地A 村的案例,分析在采用“保障-参与-反馈-响应”模式指导下乡村振兴的优势。以“参与-反馈”凝聚村民力量,激发村民积极性,以资源流转为基础促进产业振兴。基层党组织在“保障”模式下建立返贫防护网。在前三者构成的内源系统外,乡村企业,合作社,基层党组织通过“响应”模式与政府和市场建立信息连接,完成内外信息的反馈,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通过建立地表起伏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其与贫困人口、经济水平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提出贵州省精准扶贫的相关措施。结果表明:全省贫困人口三大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区,即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地区、东北部的武陵山地区、西南部的麻山瑶山地区(石漠化地区),这些区域的贫困人口数、人口密度均排全省前列;从地形起伏特征来看,地面平均坡度在15°以上的县当中90%为贫困县,而非贫困县仅占10%;全省超过85%贫困人口分布在1000m以上的海拔区域内,而沟谷密度则对贫困县的分布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地表起伏度对区域贫困发展率的作用较为明显,故本研究对提出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对策将会对未来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场域研究不仅关注扶贫资源权利的分配、扶贫资源的传递和作用以及扶贫效率的评价等热点问题,更关注扶贫项目制定和执行者与贫困人口的关系,但是贫困人口若缺乏脱贫的自主意识将大大降低扶贫成效。为此,通过建立贫困人口和外界群体前景演化博弈模型,说明了贫困人口实现积极脱贫的路径和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利益和行为关怀并重,以提升贫困人口心理前景综合评价值,切实加强精准扶贫的成效,技能培训和观念引导并进,以更新贫困人口落后惯例性理念,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的精神内涵,契约精神和声誉评价并举,以激励帮扶群体内在动力,彻底践行精准扶贫的共享福祉的建议,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34-236
家庭是乡村的基本组织,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精神家园,家风是家庭文化和家庭氛围的集中体现,优秀家风文化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内在驱动力。优秀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乡村建设中面临主体缺失、物质载体流失、内容消失等问题;优秀家风能够以情感呼唤乡村建设主体的回归,以价值导向营造真善美精神家园,以柔性力量优化乡村治理环境;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探寻增进乡村建设凝聚力的优秀家风文化建设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