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材总供给总需求平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为指导,从供给与需求辩证统一的角度,探讨了木材供求平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木材总供给、总需求的概念;论述了木材总供给、总需求的特点;分析了木材总供求平衡的内涵;选择了木材供求预测的基本方法——经济计量模型。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说明了上述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林业所特有生态经济效益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地位也绝不可能动摇,通过深入研究市场经济下林业部门总供给和社会对林业的总需求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实现林业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常态现象,是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表现为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的不断交替,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对经济波动的预见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时间序列自回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对新疆经济波动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剖析过去几年香蕉价格波动特征的基础之上,运用简单描述性统计、VAR模型对各省份的香蕉价格波动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其波动规律,为不断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调节资源的配置方向,促进香蕉产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及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内需不足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刚刚从供给不足的阴影中摆脱出来的中国产品市场又面临着内需不足。但中国的内需不足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状态下的总需求不足不同,中国的内需不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出现。然而政府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又没有效率。我们要结合总需求Y=C+I+G和总供给Y=C+S+T这两个式子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内需不足,才能更好的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均衡配置,实现土地资源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从整体上杜绝土地资源的闲置或短缺,并使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土地资源的行政配置,并逐步过渡到"双轨制",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求成为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益均衡原则将促使土地使用权发生流动和转移,给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冲击.  相似文献   

7.
农业部有关人士认为,今年全国农业播种面积将与去年基本持平。今年农药总供给将大于总需求,农药市场仍将是买方市场。预计,今年我国农业防治病虫害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存在的多种形式的金融抑制,极大地阻碍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必须消除农村金融抑制,进行金融深化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文中针对泰安地区农村存在的供给型金融抑制和需求型金融抑制,重构农村金融体系以有效扩大农村金融供给,及采取措施刺激农村有效金融需求,填补投资短缺和消费不足这两大缺口,促使农村总供给和总需求正常增长,以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改善的目标要达到小康水平,首先就必须保证粮食稳定的增长,并在此基础上取得动物类食品较快的增长,进而实现农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水衡。  相似文献   

10.
蓬勃发展的工厂化农业──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但自然资源短缺,特别是水土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产品的供需矛盾长期困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对主要农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形势发展的迫切需求,从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各级政府组织实施了“菜篮子工程”计划,并较大规模地引进了国外成套先进栽培设施和相关技术,促进了我国设施栽培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一批大中城市“都市农业”的异军突起。  针对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缺短,主要农副产品总需求与总供给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为实现可控…  相似文献   

11.
浅谈如何实现木材可利用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材是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资,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对木材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但我国森林资源贫乏,若干年内木材生产不可能有大量的增大,因而木材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将长期存在,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持生态环境.除加快林业建设保护和发展森林外,还必须努力提高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力节约使用木材.一、爱护树木、勤俭节约、发展代用品缓解供需矛盾。倡导全民植树,科学培育速生丰产林,保护森林资源,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手段研究开发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其再生产理论中阐述了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均衡运转的实现条件、均衡模型和内在机理。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保持社会在总量和结构上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尤其要避免消费不足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系统在取得显著改善的同时仍存在投资比重过重、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隐忧。据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系统的内部均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增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均衡发展城乡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3.
<正>8月10日,中国品质兴农高峰论坛暨西洋诺威施新特肥料项目新闻发布会在宁夏石嘴山沙湖举办。会上,300余名行业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和经销商代表就农资行业尤其是复肥领域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展开深入交流。消费升级已经来临"2018年,我国水果总产量达到了2.57亿吨,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14.
采用1997-03—2013-12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贝叶斯DCC-GARCH模型,分析农产品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之间的动态关联性。结果表明:1)农产品价格及CPI的波动具有非对称性,波动衰减速度缓慢,且衰减速度随着波动幅度的加大而减缓。2)畜产品价格与CPI关联更为密切,粮食价格与CPI关联相对较弱;畜产品价格中与CPI波动关联性最强的是猪肉价格,其次为鸡蛋和鸡肉价格,牛羊肉价格与CPI关联度相对较小,粮食价格中籼稻和粳稻价格与CPI的关联度更高。3)农产品价格与CPI的关联性具有时变性;畜产品价格与CPI波动关系大致表现出前期稳定,后期更为密切的特征。农产品市场重要程度、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及随机事件冲击,致使关联性在品种间和时间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国食糖供需现状:当季产不足需、食糖消费继续增长、当季产不足需缺口扩大、食糖进口远超过配额,总供给远大于总需求、食糖库存庞大。中国食糖市场运行新特点:食糖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高价差、超配额进口的情况经常性存在、制糖企业亏损严重、蔗农收入不断下降、食糖的能源属性、金融属性越来越被彰显、国家调控市场的难度加大。根本问题是中国糖业缺乏竞争力,根本出路是必须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目前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我国正面临着6次失业高峰的关键时期。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原因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重重;二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公有资本战略重组,导致结构性失业;三是失业人员整体素质低下,使之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四是历史的、体制的原因造成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农业内部就业深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王兆萍 《现代农业》2011,(7):111-112
文章首先把我国失业的特点做了一个分析。根据这些特点阐述我国失业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人口总量和劳动力供给过剩;国家经济体制及其转型的原因;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等等。然后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业立法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稻谷生产变化与供需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谷是中国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粮食品种。系统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稻谷产量变化、品种变化、区域变化情况,深入分析了稻谷消费流通格局、消费构成和进出口贸易情况,合理运用供需平衡法对近年来中国稻谷总供给量、总需求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分析表明,中国稻谷直接食用消费量开始平稳回落,2004/05年度中国稻谷总需求量预计为1.80679亿t,比1998/99年度下降597.7万t;2001/02-2004/05年度共削减库存3846万t。  相似文献   

19.
我国食物消费结构的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科学院中长期食物发展研究组的预测,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初我国主要食物存在明显的供需差距,面对人均食物资源日趋势紧缺,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的沉重压力,必须对食物生产结构进行调整,根据未来的食物消费结构趋势,广辟食物来源,引导合理食物消费,形成科学,营养,适度的消费结构,同时从系统观念出发,通过生产结构调整,使食物资源开发利用更合理,从而达到食物生产消费结构的协调,产生最佳效益。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我国的CPI指数也保持着不断攀升的势头。本文基于19782011年共3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与CPI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只在农产品价格变动对CPI上涨的推动大于CPI变动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时,CPI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