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是农村居民点自主演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缓解农村人地关系,改善人居环境。在普遍运用面积比率的同时考虑居民点斑块数量,能更加准确地反映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以分离度作为基础指标,将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缓冲区叠加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威宁县农村居民点分离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由西往东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其非随机分布以及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高值群主要出现在威宁县西北部的乡(镇),低值群主要出现在该县的东部乡(镇)。经过缓冲区叠加分析可知,在高程(1 500,2 000]m、坡度[5°,15°]、河流500 m以内、道路500 m以内缓冲区的居民点数量最多,农村居民点数量随着高程的升高、坡度的增大以及与河流、道路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制定相应优化策略,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农谷为研究区,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状以及聚集度等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选取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适宜性评价体系,使用均方差决策法和TOPSIS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山西农谷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较分散,且主要分布于海拔900 m以下、坡度为2°~15°且东、西坡向的区域以及距耕地0.2km、距城镇3.0 km、距水源1.5 km、距县级公路1.0 km、距农村道路0.3 km、距其他基础设施1.0 km的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状况总体表现为一般适宜,其中最适宜、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的斑块面积占比分别为0.02%、4.09%、49.20%、46.63%和0.05%;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山西农谷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集聚发展型、存留提升型和搬迁拆并型3种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运用到该区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管理和总体规划建设中,同时可为同类型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的重要聚居方式,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深入揭示其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和驱动机制,对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农村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借助Arc GIS10.2软件,研究农村居民点密度和用地比重的空间差异性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密度和用地比重来看,研究区不同等级的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均呈现出北部密度和用地比重较大,而南部总体偏小,局部密集,用地比重较大的特点;(2)从地形因子来看,研究区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及坡度6~25°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密度在20个/km2以上,用地比重多在1.5%以上,属于农村居民点较密集区。总体上,奉节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大且用地比重大,反之,地势陡峭,土地承载力低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分散,用地比重较小。  相似文献   

4.
以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和景观格局指数法,运用ArcGIS和Fragstats空间分析技术对绵竹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指数进行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并侧重分析其与自然因素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绵竹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居民点总体上呈“西北部稀疏,东南部密集”的分布状态,其数量和密度差异较大,斑块形状不规则。高程、坡向、坡度和河流等自然因素对绵竹市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分布的影响较大: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东、东南和南等坡向,随着离河流距离、高程、坡度的增加,农村居民点的个数、用地面积、集聚程度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对居民点形状的影响较小。99.8%的居民点分布在498~898 m的高程带内;65.2%的居民点分布在东、东南和南坡向;92.3%的居民点分布在0~5°坡度内;51.5%的居民点分布在0~1 000 m的河流缓冲带内。  相似文献   

5.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以淮南市潘集区为例,通过平均中心和标准差椭圆法来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的分布特征,主要从农村居民点的生产因素和生态因素入手分析研究淮南市潘集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方向和趋势,为今后农村居民点优化空间布局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研究表明:潘集区的农村居民点呈现西北─东南方向的分布态势,农村居民点受总人口在中部地区,即潘集街道,经济政治中心,更为聚集,在西北部、东南部居民点较为分散,且面积较小,人均收入的偏移不大说明潘集区的中部经济发展较好,工矿用地、耕地面积在西北部也比东南部更多,更聚集,反映了西北部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好。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水土流失耦合关系,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辽东山区新宾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定量表征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与水土流失间耦合关系的指标体系,探讨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与水土流失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新宾县水土流失总面积为7.385×104hm2,主要以微度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为主,中度侵蚀以上的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9.6%。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有关,农村居民点越密集,则反映人们活动强度越大,从而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越强烈。距离农村居民点1000m范围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强度侵蚀以上等级水土流失比例较高,93.57%的强度侵蚀、93.95%的极强侵蚀和95.02%的剧烈侵蚀分布在该范围内。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居民点分布特征和水土流失之间的耦合关系可知,斑块密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为正向性的,随着斑块密度的不断增大,水土流失面积有所降低,斑块个数、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维度、聚集度和居民点规模等6个指标因子对水土流失面积的影响为负向性的,指标值的上升会增加水土流失面积。在微度和轻度侵蚀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74286.96hm2,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0.31%;农村居民点面积为630.27hm2,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1.00%。居民点的聚集度、斑块密度和平均斑块面积较低,导致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大,对该地区的植被和土壤产生影响强度虽然很低,但范围却扩大很多,从而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面积。  相似文献   

7.
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选取赣东北低山丘陵区——贵溪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距离、标准差椭圆及核密度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贵溪市2005—2015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5年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近10年来,农村居民点主要以东南-西北轴为扩展方向,东南、中部、西北3个方向为2005—2015年重点发展方向,西北方向最为突出,新增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区域;对比分析2005年和2015年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分布情况,两个时期贵溪市农村居民点有集中收缩的趋势,均呈现"东南-西北密,西南-东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形态表现为"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2005—2015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低、坡度缓、近河流、沿交通道路、距城镇近、无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的区域。分析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是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居民点受到高程、坡度、河流、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等因素的显著影响,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是影响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提取2018年万年县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的农村居民点数据为源数据,依据不同的空间粒度划分为15种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然后选取12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从而确定适宜粒度的范围及最佳分析粒度。在最佳分析粒度效应下,以万年县各乡镇为研究单元,定量分析万年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综合各个景观指数的第一尺度域,确定万年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分析的适宜粒度范围为30~50 m,最佳粒度为50 m。万年县农村居民点整体布局相对混乱,各乡镇存在较大差异,整理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9.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分析是乡村重构的重要依据,也是乡村地理学重点的研究内容之一。从规模、密度、形状的组合类型角度出发,利用几何平均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以五常市北部地区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综合考虑了单个因素的影响作用和因素之间的影响作用。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呈西高东低,密度分布呈"大散居,小集聚"和"星团式",形状指数大小呈空间条带分布,主要受坡度、交通主干道、中心城镇影响作用。研究区内越是靠近水源、中心城镇、交通主干道的农村居民点规模越大、密度越高、形状越是多变,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密度低,但形状较规则。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经济区位因素影响力大于自然因素,且任意两两因素具有显著非线性增强作用,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杜相佐  王成  邓春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1):185-19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散乱、集聚能力差、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现象,对其空间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适宜的空间优化配置策略已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选取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样点,采用Voronoi图与GIS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空间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柱村农村居民点整体为集群型分布,有点状分散、带状延伸、块状集聚3种布局模式,但各社间存在集群和随机分布的差异;农村居民点在1~3级地形位、0~200 m水源地缓冲区、0~100 m主干道路缓冲区内具有分布偏好,其分布指数趋势线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机理,融贯村域差异化的环境条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构建了公共服务设施引领型、优势居民点引领型、交通主干线引领型3种空间优化模式,并建立起以中心村为核心、基层村为辅助的"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  相似文献   

11.
提取2018年万年县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的农村居民点数据为源数据,依据不同的空间粒度划分为15种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然后选取12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从而确定适宜粒度的范围及最佳分析粒度.在最佳分析粒度效应下,以万年县各乡镇为研究单元,定量分析万年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综合各个景观指数的第一尺度域,确定万年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分析的适宜粒度范围为30~50 m,最佳粒度为50 m.万年县农村居民点整体布局相对混乱,各乡镇存在较大差异,整理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2.
农村宅基地空间格局及利用特征研究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基础,能科学合理地为宅基地流转提供依据。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调查中宅基地相关数据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指数研究方法,从规模特征、聚集情况、宗地构成、建筑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宅基地的空间格局及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宅基地规模呈现以侏儒山街为中心向外逐渐增大的圈层式分布格局,丘陵区宅基地平均占地面积普遍高于平原区,而聚集程度则明显低于平原区。(2)研究区宅基地的细碎化比例普遍较低,以"一基一宗式宅基地"为主,房屋平均层数基本在1. 5~2. 0层之间,且房屋结构指数(HSI)与房屋平均层数(AHF)呈正相关关系。(3)从整体空间格局看,研究区宅基地空间分布主要包括条带型、分散型、片状型、块状型这4种类型。(4)宅基地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特征受地形和区位条件影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宅基地多分布于高程低、坡度缓的地区,邻近行政中心和道路聚集的区域特征较为显著;在利用特征上湖沼平原区宅基地细碎化程度高,房屋建筑形式在靠近公路、行政中心的地区则更为集约。  相似文献   

13.
刘妍  刘志有 《安徽农业科学》2024,(3):262-265+270
运用遥感影响提取2010—2020年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数据,利用Fragstats软件、GIS技术等工具研究米东区农村居民点演变特征,从自然因素分析不同坡度和高程区间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面积,社会经济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整体变化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趋势;(2)米东区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具有不稳定性,展现出分散到聚集的状态,密度整体分布由西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聚集;(3)米东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的数量以及占比随着坡度和高程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农民倾向于在低坡度、低高程地区设立居民点;(4)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现有基础设施满意度等9个社会经济指标对米东区农村居民点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董倩  叶长盛 《江西农业学报》2021,33(7):131-138,144
以南昌市为例,利用1980、2000、2017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和缓冲区等方法对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0~2017年,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数量由2168个减少到2119个,减少集中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面积由163.05 km2增加到222.00 km2,增长了36.15%,增加的点集中于新建区、湾里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和平均面积有所增加,分布密度和核密度值保持在0.29个/km2、1.79个/km2不变,核密度热点区域基本稳定.(2)南昌市农村居民点景观破碎程度、优势度有所增加,形状趋于复杂,聚集度指数从7.47增至12.30,斑块结合度从15.82增加到36.09,呈现更加聚集的空间分布形态;景观聚集度呈现"变化方向相同、变化幅度不同"的空间特征,破碎度、优势度及形状指标在各区县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上差异明显.(3)水系、交通道路、海拔、坡度对于南昌市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是重要推动力;水系、交通道路等因素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具有积极影响,海拔、坡度具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以峰丛洼地形为主的极贫乡镇——大营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营镇农村居民点呈现出"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特点,具有显著的聚类空间结构特征。大营镇农村居民点的分布随着坡向、坡度、道路延伸方向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大营镇居民点在坡度较低、坡向为阳坡的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并且受道路因素影响呈条带状分布;居民点在坡度较大、距离公路较远的山区也有分布,但其分布受到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石门县柑橘果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IS工具对石门县柑橘种植的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门县柑橘果园种植区域空间差异明显,总体呈"南高北低"的特征;该县柑橘果园的种植密度呈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形成了以热点区为核心向外围冷点区依次逐渐过渡的"中间高南北低""南热北冷"核心边缘性特征突显的整体分布格局;影响该县柑橘果园空间分布格局的因素主要有高程、坡度、公路、河流、居民点等,具体来说该县柑橘园主要种植在高程小于300 m、坡度低于15°的区域内,且大部分分布在水域、道路、居民点2 km缓冲区范围之内;结合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石门县柑橘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提高柑橘生产质量;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三产融合,推动柑橘全产业链对接;强化品牌运作,不断开拓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庆安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状态及探索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绿色之乡庆安县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结合Gis空间分析,从居民点用地布局规模、分形特征及分布状态对农村居民点利用状况进行分析,并利用缓冲区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庆安县农村居民点总面积9 771.83hm2,分形维数为1.186~1.305,斑块较简单,复杂性较低,各乡镇呈随机、均匀、聚集3种状态分布,居民点核密度值为0.082~1.227个/hm2,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较低;受地形地貌影响,庆安县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规模明显高于南部和北部,农村居民点呈大集聚特征。同时,除建制镇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不显著外,其受农村常住人口、坡度、河流、水系等影响明显。可作为典型区域特别是农业生产力较强的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粮食主产区不同农业发展水平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以黑龙江富锦市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统计、景观指数方法分析农区与垦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农区与垦区居民点均属集聚模式,最高核密度分别为0.93和0.73km~(-2),农区居民点密集程度相对较高;2)规模分布上,农区居民点规模呈全局低值集聚,表现为大规模、小规模集聚和随机分布3种模式;垦区居民点规模呈全局高值集聚,显著性较低,主要为大规模集聚和随机分布2种模式;3)形态分布上,农区居民点斑块形态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随机特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较高;垦区居民点斑块形态变化具有连续性和规律性,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空间结构分异较为显著。结合农区与垦区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提出差别化的居民点空间整治与重构模式,为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重构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具土石山区典型特征的驿马图地区为对象,在ArcGIS平台下,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土石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及其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驿马图居民点在高程为1 060~1 200 m、坡度为0~15°、坡向为平地或东南方向、距离道路为200 m的范围内的分布最多,其分布指数也处于优势区间,而居民点受河流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所用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土石山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土石山区适宜建造居民点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流两旁一定距离的低海拔、低坡度地区,而不适宜居住区主要集中在远离交通的高海拔区域。  相似文献   

20.
以具土石山区典型特征的驿马图地区为对象,在ArcGIS平台下,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土石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及其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驿马图居民点在高程为1 060~1 200 m、坡度为0~15°、坡向为平地或东南方向、距离道路为200 m的范围内的分布最多,其分布指数也处于优势区间,而居民点受河流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本研究所用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土石山区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土石山区适宜建造居民点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流两旁一定距离的低海拔、低坡度地区,而不适宜居住区主要集中在远离交通的高海拔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