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了加强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监管,突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优势,利用2004年的IKONOS影像图、2007年的QuickBird影像图为数据源,应用ERDAS IMAGINE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采用人机交互信息提取方法获取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并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过快、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土地绿化率低等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几何精度,以便为土地调查、土地变更、土地监测等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在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总结了应用Erdas9.2对QuickBird数据进行正射校正的方法、步骤和校正工作中应注意的技术难点。实践表明,采用Erdas软件校正QuickBird影像,其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的合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对历史土地利用格局进行准确评估。笔者以合肥市近30年4期的高分辨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合肥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演变,探讨了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70年代到80年代末,合肥市土地利用相对变化较为平缓;而90年代到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最为显著,以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严重减少,城镇、工交用地显著增加;城市工业现代化进步的同时,人增地减的现象日趋严重。合肥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非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向城市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其土地格局演变主要受人口、经济、政策、交通等诸多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GIS支持下可利用土地资源研究——以庆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庆阳市可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空间分布状况,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图、高程数字模型图、坡度分级图进行空间叠加,计算出庆阳市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丰度分级。结果表明:庆阳市的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面积3848.61 km2,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面积0.14 hm2/人。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较丰富,但各个县区分布不均衡,可利用土地资源质量欠佳,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较多,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郑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5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运用GIS技术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土地利用各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郑州市1995—200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过程。同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演变趋势预测进行了分析,得出研究区内耕地进一步增加,林地总面积也在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总量在减小的结论,从而达到全面把握郑州市土地变化规律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利用多源多时相的遥感数据,利用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相结合对土地进行全面性的调查与监测,掌握其数量、质量、权属、利用现状等各种信息,它能够主动发现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使我们可以及时掌握有关土地变更的各种信息。可是当我们发现了疑似变更了属性的非法建设用地等图斑时,这些变化图斑或不确定图斑,我们很难在影像上获取它们的准确的空间位置。本文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图像匹配技术来解决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非法建设用地变化图斑的空间定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避免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问题,因此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可以为解决即将到来的问题提供充裕的解决时间。利用昌吉市1998年、2011年2期4景TM遥感影像,对其进行解译,在此基础上应用结合MARKOV模型时间预测上的优势CA模型空间预测上的长处,运用CA-MARKOV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昌吉市2015年土地利用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昌吉市在未来土地利用中建设用地增上迅速,建设占用耕地现象将持续下去,但土地开发的持续进行将会使耕地在总量上保持缓慢增长,林地、草地等其他各类用地变化较小。通过对昌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针对建设用地飞速增上,尤其是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相关政府部门及时制定解决的方针和政策,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布局,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绿洲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快速发展的天津市滨海新区近年来土地利用模式及集约化程度,利用1987年、1993年、2001年、2006年影像资料,借助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2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间该区域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最明显的是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水域的减少,二者均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而耕地、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在20年间的不同时期增加或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源于水域,其次为草地和林地;水域的减少除被建设用地占据外,部分水域变成草地、未利用地、耕地;1987-2006年滨海新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高,且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大于0,表明该区域正处于土地利用发展时期,集约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郑州市郊区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环境的特点,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其它参评图件为基础,应用GIS技术经过叠加分析所获得的封闭单元作为评价单元。选择8个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等方法,对郑州市郊区进行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利用聚类分析划分质量等级,生成郑州市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图。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湖北省黄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发展变化,合理利用土地,通过选取2004、2011、2016 年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技术,对各类用地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选取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聚集指数、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等8个指数进行分析,研究黄石市近15 年的景观格局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农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水域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裸地数量大量减少,景观连接性减弱,破碎度增加,景观格局复杂性增加,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的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区域某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因素,可以了解该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并为进一步制定符合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划,尤其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运用遥感软件ENVI 4.8对崇明岛2000年、2005年、2010年3期Landsat 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速率及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岛总面积不断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不断变化,表现出耕地及林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林地降幅最大;建设用地、水体及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幅最大;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不断提高。引起崇明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具体包括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及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等;表现为碳源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减少,而表现为碳汇的土地利用方式面积则增加。  相似文献   

12.
长沙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土地利用变化是城市生态环境改变的重要因素。长沙市作为中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强烈的土地需求对土地利用的强度、方式、规模、布局等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的冲击,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本文引入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分析长沙市土地利用现状,阐述城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产生的原因,识别与土地利用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K均值聚类等方法,建立了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和评价长沙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结果发现该区所研究时段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总体上变大,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值从1996年的-0.85286(Ⅴ),变为2006年的1.321039(Ⅰ),期间变化波动明显,风险值在1996-1999年和2003-2006年趋于上升,2000-2002年趋于下降。根据此评价结论提出一系列规避和应对生态风险,协调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TM影像的盐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讨海岸带土地资源动态变化,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笔者以盐城市为例,利用1992年、2002年2期TM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解译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时空特征和规律。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描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同时,基于统计年鉴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和滩涂是面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园地,而滩涂主要转化为盐田、养虾池等水域类型。建设用地是面积增加最多的类型,增加速度也最快,其主要转入来源为对耕地的占用。盐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是由人口的增长、政府规划与决策以及城市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威胁到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4.
“6?06”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使贵州省望谟县遭受严重损失。为了使灾区土地尽快得到复垦,科学合理地利用,通过实地调研,利用GPS获取典型受损地物点的空间位置,结合第二次国土调查图班、灾区地形图(1:10000)、政区图(1:50000)、Spot 5遥感影像图、水文地质图信息,运用Arc View、Arc GIS和Erdas软件,对灾区土地复垦潜力进行评价,确定重点复垦区。结果表明:此次灾害使望谟县耕地受损严重,集中在河道两侧,被冲毁的强度受损耕地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被压占的中度受损耕地和被水淹的轻度受损耕地;耕地受灾面积大,实际可复垦面积小;土地复垦潜力以河道两侧耕地为主,尤以水淹耕地复垦为主;灾区受损耕地复垦潜力被分成3级,复垦重点区域在乐旺镇和复兴镇;建议相关部门把灾毁耕地复垦工作及时推进,以保证粮食生产与供给。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是当今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前沿和热点,合理的预测能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对鲁庄镇1987年、2000年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进行判读和解译,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年均变化率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采用CA-Markov模型对2013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模拟结果的面积误差平均为15.3%,总体空间精度达到81.1%,有较高的置信度。再利用该模型对鲁庄镇2026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模拟。结果显示:2026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明显,耕地、未利用地持续减少,但减少速率变缓。农村居民点继续缓慢增长,林地有小幅增加。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是通过占用耕地实现。因此,需要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强对耕地的保护,限制盲目无节制的建设占用耕地,对林地加强生态保育,以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采用单一传感器的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存在着识别的土地利用类别少、某些类别混分现象较严重、分类结果的精度较低等问题。以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光谱数据的融合为例,提出了适宜于该地区的两种影像融合方法:主成分变换法和乘积运算法,并从影像的光谱质量、纹理信息和目视效果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对比与评价。结果显示,主成分变换法为较理想的融合方法。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实验样区的土地利用自动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应用使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的类别分类正确率提高达到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的混分明显减少,分类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此研究对于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的评价与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pGIS和AutoCAD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MapGIS和AutoCAD各具特点,各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领域。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中,灵活运用这2个软件可以准确提取数据信息、充分利用各种数据资源、提高规划设计效率并最终实现数据共享,这对不断提高土地整理技术以及保持耕地总量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从MapGIS与土地利用规划、AutoCAD与规划设计之间的联系入手,分析了实现两者数据共享所需解决的坐标转换和数据共享的问题,并以某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介绍分析了MapGIS和AutoCAD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并完成了该项目的土地利用图和土地利用结构表。  相似文献   

18.
以2007年的快鸟数据为信息源,以2004年郑州市土地详查数据为对比基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对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遥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高新产业开发区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过快、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0-2014年抚仙湖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抚仙湖流域为研究区域,根据2000—2014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2000、2014 年2 期影像资料,运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法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方向及景观格局4个方面系统分析研究区15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除水域外,其余各类土地面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未利用土地不断减少,耕地先减少后增加,其余5 种地类逐年增加。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在0.75%~7.64%之间,总体呈现流域北部大于流域南部,湖滨区大于山区的特征。(2)研究区土地利用转换类型有23 种,面积共18834.33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2.15%。土地利用变化集中于未利用土地、耕地、林地、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五者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位于青龙镇和龙街镇。(3)研究区景观破碎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优势度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各利用类型面积更趋于平均化和多样化。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影响强烈,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技术的耕地面积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耕地面积实施监测,遥感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相应时相的TM和中巴遥感影像的波谱特征,采用波段比值法,结合野外调查,对北京地区30年来耕地的变更情况进行了监测。监测分析表明,北京市耕地面积从30年前的614941hm2减少到现在的388902hm2,呈较严重的递减趋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