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光温室条件下,将番茄、甘蓝、棉花、茄子、黄瓜5种寄主植物两两组合,研究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组合后寄主植物上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对番茄与黄瓜、甘蓝与黄瓜组合后的黄瓜上烟粉虱若虫寄生率分别是37.60%、34.60%,显著高于单种黄瓜上的寄生率28.00%;对两种组合中番茄上烟粉虱的寄生率为45.34%(单种)和46.20%(组合),甘蓝上的寄生率为35.38%(单种)和36.40%(组合),差异不显著。其他8组组合中寄主植物上的寄生率间均差异不显著,即寄主植物组合对丽蚜小蜂的寄生影响不大。但无论是寄主植物单种还是寄主植物组合混种对丽蚜小蜂的羽化率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将健康的番茄和甘蓝植株,以及被烟粉虱Bemisia tabaci刺吸24h后的番茄和甘蓝植株分别与带有烟粉虱若虫的黄瓜植株组合,研究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黄瓜上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结果表明,与被烟粉虱刺吸后的番茄、甘蓝组合的黄瓜上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率分别为39.60%、35.72%,显著高于与健康番茄、甘蓝组合的黄瓜上的寄生率(分别为30.84%、29.37%);但不同植株组合对丽蚜小蜂在寄主植物上的羽化率没有显著影响.通过气质联用测定两种寄主植物被烟粉虱刺吸前后的挥发性气体成分,结果表明,番茄主要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而甘蓝主要以酮类化合物为主.被刺吸后的寄主植物挥发性气体成分比健康寄主植物挥发性气体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都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阐明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Q型烟粉虱的寄生特性及寄主植物携带病毒对其寄生的影响,采用微虫笼饲养法研究了寄生Q型烟粉虱的丽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丽蚜小蜂寄生Q型烟粉虱3龄若虫时,其生长发育显著优于寄生Q型烟粉虱2龄若虫。丽蚜小蜂在感染黄化曲叶病毒(TYLCV)番茄和健康番茄上寄生Q型烟粉虱(分别为VW和NVW)3龄若虫时,其生长发育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丽蚜小蜂以VW若虫为寄主时的寿命为10.25 d,显著长于寄生NVW的丽蚜小蜂寿命(5.90 d);对VW和NVW后代3龄若虫的寄生率分别为23.81%和17.62%,致死率分别为38.95%和26.52%,差异均显著;而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和发育历期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丽蚜小蜂寄生Q型烟粉虱3龄若虫时更适宜其生长发育,寄主植物番茄携带TYLCV显著提高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Gahan)对不同寄主植物上"Q型"烟粉虱的寄生特性,本研究采用微虫笼法在(26±1)℃、相对湿度60%~80%、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测定了丽蚜小蜂对5种寄主植物上"Q型"烟粉虱的寄生及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对辣椒和茄子上烟粉虱3龄若虫的寄生率分别为28.49%和26.85%,显著高于番茄(17.62%)和一品红(16.36%),棉花上居中(21.25%);对寄主烟粉虱的致死率与寄生率趋势一致,从高到低的顺序为:茄子(40.41%)辣椒(37.63%)棉花(33.82%)番茄(26.52%)一品红(18.49%)。丽蚜小蜂寄生5种植物上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4.16 d(辣椒)、14.53 d(番茄)、16.54 d(棉花)、16.34 d(茄子)和16.89 d(一品红),其中,在辣椒和番茄上其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其余3种寄主植物。丽蚜小蜂寄生烟粉虱后,其寿命在不同寄主植物间差异显著,棉花(17.00 d)、一品红(9.60 d)上显著高于其他3种寄主。但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在供试5种寄主植物间差异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寄主植物影响了丽蚜小蜂对"Q型"烟粉虱的寄生特性,以辣椒和茄子上的寄生致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常混合发生,危害严重。丽蚜小蜂是粉虱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被广泛应用于温室作物上粉虱的防控。本文分别以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作为扩繁寄主,经多代连续扩繁,各自建立起稳定的丽蚜小蜂种群(分别以W1和W2表示),以这两种小蜂种群为天敌试虫,研究了其对不同寄主植物上混合发生的两种寄主粉虱若虫的寄生选择性及其后代蜂生长发育适应度表现。结果表明,番茄、茄子、菜豆上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的同龄若虫同时存在时,小蜂W1和W2均偏好寄生于温室白粉虱,且寄生其若虫内后代蜂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寄生烟粉虱若虫内的发育历期;黄瓜上两种粉虱混合存在时W1偏好寄生于烟粉虱,且寄生其若虫内后代蜂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寄生温室白粉虱若虫内的发育历期,但寄主植物及粉虱对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均无显著影响。综合来看,无论饲养寄主为温室白粉虱或是烟粉虱,丽蚜小蜂均偏好寄生温室白粉虱,且寄生温室白粉虱内的后代蜂发育适合度较高,这对指导寄生蜂的人工饲养及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条件下,分别以温室粉虱和烟粉虱作为扩繁寄主,建立起稳定的2种丽蚜小蜂种群(分别以E1和E2表示)。对这2种不同寄主来源的丽蚜小蜂在番茄、黄瓜、菜豆、茄子上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寄生率进行了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E1和E2对4种寄主植物上温室粉虱的控制作用均显著大于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E1对茄子和黄瓜上的粉虱类害虫的控制作用较好,E2对4种植物间粉虱类害虫的控制作用无显著差异。2种小蜂在4种植物上烟粉虱的寄生率,除番茄上E1(27.84%)低于E2(42.22%),差异显著,其余3种植物上,均是E1高于E2,差异显著;2种小蜂在4种植物上对温室粉虱的寄生率,均是E1高于E2,差异显著,即对于4种植物上的粉虱类害虫的控害效果E1要相对优于E2。  相似文献   

7.
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丽蚜小蜂寄生对Q型烟粉虱的影响,通过室内饲养观察不同龄期Q型烟粉虱被丽蚜小蜂寄生后的生长发育,并比较了被寄生后烟粉虱若虫的个体大小及死亡率。结果表明,2龄、3龄和4龄烟粉虱若虫被寄生后均能继续发育,2龄若虫蜕皮进入3龄和3龄若虫蜕皮进入4龄的时间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而被寄生若虫的4龄期显著延长。对于同一龄期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偏向于选择较大的个体寄生,2龄和3龄被寄生若虫发育后期个体比未被寄生个体大,但4龄时被寄生的个体在发育后期略小于未被寄生个体,显示丽蚜小蜂对不同龄期若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同。2龄若虫死亡率为61.64%,显著高于3龄和4龄若虫;4龄若虫褐蛹率最高,为48.84%。表明无论寄生哪一发育阶段的烟粉虱若虫,丽蚜小蜂的寄生均为容性寄生,田间应用丽蚜小蜂防治Q型烟粉虱时在其若虫3~4龄时释放更适宜。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以雪莲果Smallanthus sonchifolius为寄主植物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的生防潜能,测定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个体大小以及其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致死能力,并解析其寄生2种粉虱若虫后的子代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雌雄蜂体长、头宽及后足胫节长度均显著高于番茄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平均致死数量分别为24.7头和25.0头,显著高于番茄繁育的21.4头和21.0头。相对于番茄,雪莲果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寄生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若虫后其子代发育时间更短,平均分别为13.2 d和12.5 d;而且子代羽化率也显著高于番茄繁育的子代羽化率,分别为84.1%和86.9%。表明与番茄相比,雪莲果为寄主植物繁育的浅黄恩蚜小蜂对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具有更强的生防潜能。  相似文献   

9.
噻虫嗪对丽蚜小蜂寄生烟粉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噻虫嗪对烟粉虱天敌昆虫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的影响,在室内模拟田间噻虫嗪灌根和叶面喷雾2种施药方式,研究了施药后丽蚜小蜂的直接死亡率及其寄生Q型烟粉虱的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经噻虫嗪叶面喷雾后,丽蚜小蜂的死亡率高达98.10%,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其它处理;与清水对照相比,经噻虫嗪处理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致死率降低,且叶面喷雾处理大于灌根处理;噻虫嗪灌根和叶面喷雾处理对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和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影响,但均能显著缩短丽蚜小蜂成虫的寿命。研究表明,噻虫嗪灌根施药方式对丽蚜小蜂的死亡率及寄生率影响较小,可将噻虫嗪灌根施药方式与释放丽蚜小蜂相结合以防治烟粉虱。  相似文献   

10.
丽蚜小蜂对雪莲果和烟草繁育温室白粉虱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莲果和烟草均属于大叶型植物,是繁育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的理想寄主植物。为了明确雪莲果作为中间寄主植物大量繁育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 Gahan的可行性,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丽蚜小蜂在雪莲果和烟草繁育温室白粉虱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和发育历期。研究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对雪莲果和烟草繁育的温室白粉虱3龄若虫寄生率最高,分别为84.2%和80.3%,且对雪莲果繁育的温室白粉虱1和2龄若虫寄生率均显著高于烟草;丽蚜小蜂寄生两种寄主植物繁育的温室白粉虱羽化率除1龄外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寄生雪莲果和烟草繁育3龄粉虱若虫的羽化率最高,分别为94.7%和93.8%;丽蚜小蜂寄生雪莲果繁育1~4龄若虫发育历期分别为21.4、15.5、13.7和13.3 d,且寄生雪莲果各龄粉虱若虫发育历期除1龄外均短于烟草。综合来看,与烟草相比,丽蚜小蜂对雪莲果繁育的温室白粉虱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特别是对3龄若虫表现出最好的发育适合度,这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雪莲果为中间寄主植物大量繁育丽蚜小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Zolnerowich and Rose)原产于巴基斯坦,是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的一种有效天敌.本文报道了不同温度条件(20、22、26、30、34℃,RH65%±5%,光周期14L:10D)和饲养在不同寄主植物--番茄、黄瓜、甘蓝上(26℃,RH65%±5%,光周期14L:10D)烟粉虱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和30℃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在番茄上饲养的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1.7d和12.4d,完成发育的有效积温为247日·度,发育起点温度为11.9℃.在26℃恒温条件下,该蜂寄生番茄、黄瓜和甘蓝上的烟粉虱若虫时,卵至成蜂羽化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7、16.1和15.2d,相应存活率分别为74.6%、72.1%和78.7%,雌蜂寿命分别为7.4、7.6和8.ld,平均繁殖量分别为67.2、62.3和74.7粒卵.本研究结果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大量饲养和田间释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2种天敌——日本刀角瓢虫Serangium japonicum和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共存时的种间竞争对其捕食/寄生作用的影响,采用小叶蝶法在室内测定了2种天敌单独和共存条件下对Q型烟粉虱3~4龄若虫的捕食/寄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日本刀角瓢虫和丽蚜小蜂的捕食/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2种天敌共存时,日本刀角瓢虫成虫对烟粉虱3~4龄若虫的最大捕食量为222.2头,显著高于其单独捕食时的91.7头,平均处理时间为0.005,显著低于其单独捕食时的0.011,瞬间攻击率为0.955,与其单独捕食时的1.055差异不显著;丽蚜小蜂对烟粉虱3~4龄若虫的最大寄生量为24.4头,显著高于其单独寄生时的18.5头,寄生烟粉虱3~4龄若虫时的瞬间攻击率和平均处理时间分别为0.066和0.041,均显著低于其单独寄生时的0.522和0.054;丽蚜小蜂对烟粉虱3~4龄若虫的最大取食量为7.2头,显著高于其单独取食时的4.3头,取食烟粉虱3~4龄若虫时的瞬间攻击率和平均处理时间分别为0.101和0.139,均显著低于其单独取食时的0.986和0.231。表明2种天敌联合释放能够提高其对烟粉虱的控制效果,天敌间可能存在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螺虫乙酯大量使用后残留剂量对丽蚜小蜂寄生能力的亚致死效应,本研究在测定螺虫乙酯对丽蚜小蜂室内毒力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浓度螺虫乙酯对丽蚜小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LC10、LC30和LC50的螺虫乙酯均可降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瞬时攻击率。经LC50的螺虫乙酯处理后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处理时间延长,达0.13 d,寄生上限降低,寄生效能被抑制。经LC10的螺虫乙酯处理后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处理时间缩短,仅0.04 d,寄生上限提高,寄生效能被促进,但其平均寿命仅13.07 d;当烟粉虱若虫密度较高时,LC10的螺虫乙酯处理后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搜寻效应提高。LC50的螺虫乙酯可抑制丽蚜小蜂的寄生能力,而LC10的螺虫乙酯可刺激丽蚜小蜂,提升寄生效能,但缩短了成虫寿命。田间使用螺虫乙酯防治烟粉虱时,应注意其残留量对丽蚜小蜂寄生能力的亚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丽蚜小蜂寄生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了25℃下丽蚜小蜂寄生烟粉虱各龄若虫的选择性;不同温度对寄生蜂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生育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对三龄和伪蛹初期的烟粉虱寄生率最高,小蜂发育速度也最快。丽蚜小蜂的发育历期和雌蜂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存活率以25℃中最高、15℃最低,但不同温度下丽蚜小蜂的生育力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寄生性天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其单独以及与丽蚜小蜂E.formosa混合释放对不同密度烟粉虱3龄若虫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浅黄恩蚜小蜂在各试验温度下,无论单独寄生还是与丽蚜小蜂混合释放,对烟粉虱的寄生均受寄主密度制约,其寄生的功能反应模型均符合HollingⅡ型;浅黄恩蚜小蜂的瞬间攻击率(a')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而对单头寄主的处置时间(Th)均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此外,在各试验温度下浅黄恩蚜小蜂的瞬间攻击率均表现为混合释放大于其单独寄生时,而对寄主的处置时间均为混合释放短于其单独寄生时。在单独与混合释放中,浅黄恩蚜小蜂对烟粉虱的搜索效应均随寄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同一寄主密度下,其搜索效应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混合释放对烟粉虱的搜索效应比单独寄生时显著增加。由此可知浅黄恩蚜小蜂与丽蚜小蜂混合释放对烟粉虱的寄生效率显著增强,具有高更的生物防治潜能。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采用培养皿生测法测定了丽蚜小蜂对B型烟粉虱各虫态11种可能利它素信息源的寄主搜索和选择行为。结果显示:烟粉虱3龄若虫、4龄若虫和蜜露诱发丽蚜小蜂产生较强烈的搜索行为,并且在近距离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正趋向性和选择性;丽蚜小蜂对1龄若虫、2龄若虫、翅、蜕、若虫血淋巴、若虫表皮和卵的定向选择和搜索行为较弱或没有反应;丽蚜小蜂只对烟粉虱3龄、4龄若虫具较高刺探率,而对蜜露几乎无刺探行为。综合分析认为,烟粉虱3龄、4龄若虫和蜜露中均存在丽蚜小蜂寄主寻找的寄主利它素,并且这种利它素只在近距离内表现出引诱作用;蜜露中的利它素仅在丽蚜小蜂寄主搜索行为中具有导向作用,而无寄主定位作用;烟粉虱3龄和4龄若虫中的利它素则在丽蚜小蜂寄主搜索和寄主定位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在室内对不同寄主密度下的B型和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生和取食情况,并比较了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功能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寄生率和致死率可分别达到60%和70%以上,平均每日最大致死量可达40头烟粉虱若虫。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lingII型,随寄主密度的增加对烟粉虱若虫的寄生和致死数量均增加直至达到每日最大致死数量,而寄生率和致死率则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浙江省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生蜂种类,更好地利用寄生蜂对烟粉虱进行生物防治,通过对浙江省8个地区进行田间烟粉虱末期若虫或伪蛹采样,并将其带回实验室内饲养直至寄生蜂成蜂羽化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在浙江省8个地区共采集到3 490头烟粉虱寄生蜂,其中蒙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mundus Mercet、狄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debachi RoseRosen和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GiraultDodd)的数量最多,比例分别达到了53.0%、27.8%和9.9%;在温州发现的寄生蜂种类最多,共有10种;在20种寄主植物种类或品种上共发现10余种烟粉虱寄生蜂,其中17种寄主植物上共有的烟粉虱寄生蜂有蒙氏桨角蚜小蜂、12种寄主植物上共有的是浅黄恩蚜小蜂、10种寄主植物上共有的是狄氏桨角蚜小蜂;表明这3种寄生蜂是浙江省广泛分布的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优势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 ZolnerowichRose与浅黄恩蚜小蜂Encarsia sophia GiraultDodd对其控制效果的影响,在棉田尼龙纱网笼罩中释放烟粉虱之后,再分别单独释放海氏桨角蚜小蜂、浅黄恩蚜小蜂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组合(1∶1、1∶3、3∶1)释放,定期调查统计2种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量和烟粉虱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相对于不放蜂对照,自首次放蜂后40 d开始,所有放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烟粉虱若虫种群密度,每100 cm~2叶片上均少于1.00头,但各处理间的烟粉虱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海氏桨角蚜小蜂和浅黄恩蚜小蜂以3∶1比例组合释放的处理中对烟粉虱的寄生量最高,每100 cm~2棉花叶片上能达到4.25头。表明在棉田中对烟粉虱进行生物防治时,以初级寄生蜂海氏桨角蚜小蜂与复寄生蜂浅黄恩蚜小蜂为3∶1的比例释放,可以到达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烟粉虱Q隐种是近几年新传入我国的入侵烟粉虱,主要危害蔬菜、棉花和花卉等经济作物,对多种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为了了解吡虫啉不同施药方式对丽蚜小蜂控制烟粉虱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调查了经吡虫啉叶面处理和灌根处理两种不同施药方式处理,烟粉虱Q隐种的存活率、丽蚜小蜂的存活率和寄生率。结果表明:1、5、10、50mg·L^-1。浓度吡虫啉灌根处理的丽蚜小蜂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1.8%、14.9%、19.3%、16.2%;1、5、50mg·L^-1浓度吡虫啉叶面处理的丽蚜小蜂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2%、81.8%、93-3%。相同浓度的吡虫啉处理中,叶面处理的丽蚜小蜂死亡率显著高于灌根处理;在吡虫啉和丽蚜小蜂协同作用中,用浓度5、10、50mg·L^-1的吡虫啉灌根处理时,烟粉虱的死亡率分别为41.5%、39.1%、45.9%,丽蚜小蜂寄生率分别为11.9%、15.9%、7.9%;用浓度5、50mg·L^-1的吡虫啉叶面处理时,烟粉虱的死亡率分别为12.6%、37.2%,丽蚜小蜂寄生率均为2%左右。灌根处理对寄生蜂的存活率影响较小,且有利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和取食;而叶面处理显著降低了寄生蜂的存活率及寄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