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主要油茶物种的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酸含量是评价食用油营养水平的重要依据。对广西油茶主要物种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物种不同,油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普通油茶油酸平均含量最高,其次是宛田红花油茶、越南义安油茶、广宁红花油茶、陆川油茶、博白大果油茶;物种相同,油酸含量变幅范围也较大;各脂肪酸组成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合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栽培的油茶品种,永定仙岽国有林场对2020年引种的浙江红花油茶1~10号、云油茶1号共11个油茶良种进行栽培试验与生长状况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1个引种品种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浙红2、3号表现较好,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平均冠幅均显著高于其余品种,而云1号油茶表现较差。研究结果可为永定区油茶品种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在油茶育种工作中收集和保存一定数量有价值的育种原始材料,掌握其特性及遗传变异规律,对于正确选配杂交亲本,缩短育种时间,克服育种工作中的盲目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我站于1965年分别由湖南、广东、江西、浙江以及我省的腾冲、广南等地引种了攸县油茶、大果油茶、小叶油茶、浙江红花油茶、腾冲红花油茶、普通油茶等6个油茶物种。引种以后,我们分物种进行了形态特征、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品系油茶在永春县的引种适应性,对3个主要引种品系和本地实生油茶的生长表现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闽43、闽48和闽60油茶的地径、树高和冠幅生长情况明显优于本地实生油茶,其中以闽43表现最佳;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闽43的关联度最高,在引种地表现出最优性状,且闽43的亩产油量最高,可以在造林时适当提高种植比例。  相似文献   

5.
5个油茶品种胚轴嫁接容器育苗及其年生长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长林系列油茶优良无性系3号、4号、18号、27号及166号5个品种的胚轴嫁接容器育苗试验,总结出油茶胚轴嫁接容器育苗技术全过程。同时,对5个油茶品种嫁接苗苗高年生长规律进行研究与分析,为对5个油茶品种的合理引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加强油茶种苗质量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我国油茶质量管理现状,从油茶种苗质量监管、良种苗的比例和质量以及盲目引种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油茶种苗质量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徽油茶资源及江淮地区油茶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为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类型区,既是油茶适宜分布区之一,也是油茶分布的北缘地带,这给一些地区油茶发展的决策带来了困难.为给安徽江淮地区种植油茶提供参考依据,对安徽省的气候特征、油茶资源分布状况、油茶良种选育与引种栽培进展、分布于最北缘地带的油茶的农艺特征和安徽省江淮地区油茶发展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红河引种云油茶新品种的早期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从广南油茶研究所引种云油茶3号、4号、9号、13号、14号5个优良品种到金平和绿春两地进行田间试验,以广南油茶研究所苗圃地5个油茶新品种的生长情况为对照,分析了引种地其幼林早期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及对干旱和低温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云油茶新品种早期在金平和绿春生长正常,当地的环境条件能满足其生长,金平试验地造林1年时的苗高、地径和春梢生长量分别为广南油茶研究所苗圃地同龄大苗的88.7%、95.3%和94.9%,绿春试验地造林2年时3项指标分别为广南的91.1%、92.7%和91.8%;并且在两地都表现出很强的抗寒和抗旱能力,但金平试验地虫害的发生较严重。  相似文献   

9.
优良品种油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良品种油茶杂优闽1进行引种栽培,林地套种大豆、木薯、地瓜等农作物,能促进油茶幼林生长.结果表明,油茶苗木栽培之后,苗木成活率可达98.6%.油茶林木经过3年的经营管理,抚育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树木生长迅速,林木生长良好.3年的油茶树木平均树高1.05m,冠幅1.22m.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云油茶3号"等5个油茶品种在师宗县的早期引种栽培效果,对5个栽培试验品种的生长量、结果数量、果实性状、种仁脂肪酸组成等23项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栽培6年后,5个油茶品种在师宗县不仅生长发育良好,而且长势旺盛,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5个油茶品种平均树高1.52-2.47m、地径1.85-3.18cm、冠幅0.3-0.85m~2、单株结果数23-39个、种仁含油率46.8%-54.2%、油酸含量占80%左右;5个油茶品种的树高、地径、冠幅、单果重、果纵径、两径均值、结果数、出籽率等13项调查指标均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差异,其中地径差异最大;生长量方面,云油茶9号最优;果实大小以13号最佳;茶油品质则是14号最为优质,且同一个品种并不兼备所有的优良特性;通过模糊综合评判,云油茶9号综合性状品质最佳,其余依次为云油茶13号、云油茶4号、云油茶3号、云油茶14号。  相似文献   

11.
岑溪软枝油茶是油茶良种,具有速生丰产、抗性强、适应性广、油质好等优良特性。我区全面推广种植,全国14个省区300多个单位引种试验,已推广种果320多万斤,造林32万多亩。但岑溪软枝油茶仍属一个类型复杂的农家品种。为提纯软枝油茶品种,为生产提供纯净、优质种子,进一步提高软枝油茶产量。1976年在软枝油茶林中选择优  相似文献   

12.
广西寒冷地区油茶良种选择及丰产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北部寒冷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但总体上适合油茶生长。通过引种对比试验,分析制定了桂北地区油茶种植适宜区和优良品系选择标准,并从选择造林地和良种苗木质量、种植以及抚育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油茶丰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油茶物种和地方品种资源丰富,为了选择和推广良种,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的教导,从1964年开始,我们从湖南、广西、云南、福建、江西、安徽等省引种攸县油茶、小叶油茶等物种和地方品种类型,进  相似文献   

14.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在天然杂交和人工选择过程中,形成了多样性的品种类型。在普通油茶的地方品种中,我们发现岑溪软枝茶(以下简称软枝茶)是一个速生、丰产、优质的优良品种。调查引种及栽培试验 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鼓舞下,我们到各地调查、收集油茶良种,作品比试验研究。岑溪、藤县群众反映有一种“软枝茶”产量高,因而采集种子、枝条回所作引种栽培等试验。  相似文献   

15.
茶陵529等4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4年起开展油茶选优工作,先后在茶陵县二仙林场、茶陵县林科所等地初选优株600多株,经决选包括引种在内建立105个优株无性系采穗圃30亩。1982年自采穗圃中优选18个无性系,历时9年完成选育和测定工作。对照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制定的油茶优良无性系选育的4条标准(产油量30kg/亩以上;比平均产量高15%;果油率6.5%以上;果实炭疽病率3%以下),筛选出茶陵529等4个优良无性系。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中国油茶栽培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油茶适宜发展的14个省区选取了38个油茶主栽区县和12个国家油茶良种基地,采取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油茶引种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年均温、10-11月均温、无霜期、最冷月均温、≥10℃积温和极端温度是影响油茶引种的重要因素。同时,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全国油茶50个典型栽培区县划分成4种类型,即北部边缘区(IV_A)、中心栽培区(V_(A1))、西部适宜栽培区(V_(A2))和南部边缘区(V_(IA))。  相似文献   

17.
在福建省龙岩市油茶优树筛选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10个优树无性系和现有引种的9个油茶品种进行遗传测定。结果表明:5年生油茶无性系测定林的树高平均值为1.77 m,地径平均值为5.05 cm,冠幅平均值为1.50 m,且不同油茶无性系对这3个生长指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产果量平均值为5.8 kg,鲜出籽率平均值为42.6%,干出籽率平均值为27.8%,种子含油率平均值为45.9%,果实炭疽病平均发病率为2.0%。其中红山1号、河田2号、上杭1号、武平2号、新罗2号和漳平2号等6个无性系表现优良,5年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指标均超过入选标准值。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闽西油茶良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攸县油茶,又名薄壳香油茶。具有株型小(宜密植)、耐贫瘠、抗寒性强、结果早、产量高、油质好等优良性状。近年来,南方各省区大力引种栽培。为了解决种苗供不应求的矛盾,我们根据油茶根系再生能力强的  相似文献   

19.
为选择适宜闽中地区栽培的油茶良种,连续4a对引种的长林3号、长林4号、长林27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和长林166号油茶无性系的生长结实及果实经济性状等进行跟踪调查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6个长林油茶无性系在引种地生长适应性较强,鲜出籽率、干出籽率、出仁率、种仁含油率等果实经济性状表现较好,与原产地接近;但连续4a测产的产油量较低,年均产油仅266.49~458.4 kg·hm-2,5个长林无性系产油量低于油茶优良无性系年均产油标准值450 kg·hm-2;经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长林53号和长林4号在闽中沙县的表现较好,其次是长林3号、长林27号、长林166号,长林40号品种表现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0.
黔阳地区林科所一九七六年,以广西林科所引种软枝油茶与本地的普通油茶作对比试验。从种子处理、育苗、林地选择、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都采用相同的措施。观察结果软枝油茶展叶期比本地品种早20天,秋稍停止生长比本地品种延迟20天左右,小枝长11.3cm,比本地油茶8.62cm,长31%,两者生长情况见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