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沟垄集雨栽培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沟播,垄作、平作3种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其最终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土壤垄作和沟播较平作处理促进了干物质积累,使叶面积指数增大,且沟垄栽培具有一定的集水作用,千粒重增加,单株地上部总干重增加,穗部性状较好,垄作和沟播产量比平作分别增产4.01%和2.27%。  相似文献   

2.
垄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垄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垄作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虽与种植密度无显著相关,但与玉米品种存在显著相关性。种植密度的提高也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但也与玉米品种关系很大。耐密型玉米品种采用大垄双行较之常规垄作能够在高种植密度下获得产量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经过一年对大豆平作密植增产技术的研究.发现这项以选用矮秆、抗倒、丰产品种,实行窄行密植为核心的大豆新技术项目,产量比常规垄作大为提高;并且,在一定密度范围内,产量随着收获重的增加而增加;底荚高度明显比常规垄作提高,这有利于实行机械化收获;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常规垄作,有利于水分资源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4.
李晓鸿 《耕作与栽培》2013,(1):29+38-29,38
为探索凯里玉米主产区的最佳种植模式,通过平作、垄作+稻草覆盖、垄作+免耕3种不同种植方式的试验,结果表明:起垄能促进玉米生长,增加产量,其产量顺序是垄作+稻草覆盖〉垄作+免耕〉平作,而生产成本上垄作+稻草覆盖的投入比垄作+免耕和平作高120元/667m2,综合产出与投入,垄作+免耕能达到低投入高产出,能在玉米生产上推广的一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垄作覆膜对冷浸田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垄作和垄作覆膜对冷浸田的改良效果,为提升冷浸田肥力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垄作覆膜对冷浸田土壤温度、水稳性团聚体数量、还原性物质含量、有机质氧化稳定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相比习惯耕作,垄作和垄作覆膜均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3 年平均产量提高4.9%~16.8%,垄作覆膜对水稻增产的效果更佳;能提高水稻生育前期土壤温度,垄作覆膜增温效果较好;能显著提高土壤>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单一垄作能显著提高土壤>1 mm团聚体含量,而覆膜则能显著提高土壤0.5~1 mm团聚体含量;单一垄作能降低还原性物质含量,田间水分管理及水稻生育时期影响垄作覆膜对还原性物质含量的削减效果;能降低土壤氧化稳定系数,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质含量,促进有机质矿化分解。单一垄作或垄作覆膜均能改善冷浸田土壤性质,提高冷浸田水稻产量,垄作覆膜的效果优于单一垄作。  相似文献   

6.
玉米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表层温湿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不同覆膜方式(平作不盖膜、平作膜侧、平作全膜、垄作膜侧、垄作全膜、垄作全膜沟栽)对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移苗到第1次测定,土壤水分含量为:垄作膜侧垄作全膜沟栽平作全膜垄作全膜平作膜侧平作不盖膜,到第2次测定时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为:垄作全膜垄作膜侧垄作全膜沟栽平作膜侧平作不盖膜平作膜侧,从第3次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开始,结果差异都不大,到最后一次测定时,土壤水分含量基本一致;在温度方面,在8:00时温度最高的为平作全膜,在14:00和18:00时平作膜侧温度最高,平作不盖膜在8:00、14:00和18:00时温度均最低。  相似文献   

7.
辽西地区垄作和平作保护性耕作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平作和垄作下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温度和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耕作方式中平作的平均产量都要高于垄作,其增产率在11.38% ̄15.20%之间。在相同的垄作或平作方式下,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增产幅度不同,其中秸秆还田增产幅度最大。平作方式的出苗率、叶面积指数、根干重和干物重都高于垄作,但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其各项指标变化有所不同。平作下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垄作;垄作方式有一定的增温效应,尤其在苗期的土壤表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沿山冷凉灌区不同海拔高度覆膜垄作、覆膜平作和露地平作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露地栽培相比,玉米覆膜垄作有利于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正常生长发育,且成熟期提早,产量性状明显改善,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9.
长期垄作对水稻土腐殖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耕作制定位试验的常规平作(对照)、垄作、宽垄作和水旱轮作处理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宽垄作下腐殖质组分碳含量和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不同垄宽对土壤腐殖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垄宽对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光学性质具有显著影响。在耕作层和犁底层,垄作和宽垄作提取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所提取的,且犁底层增幅高于耕作层;胡敏酸碳含量分别为提取碳和土壤碳含量的38%-65%和12%-29%,富里酸碳含量为土壤碳含量的12%-25%。经17年垄作和宽垄作种植水稻,耕作层胡敏酸碳含量和富里酸碳含量增加,显著高于同期对照。胡敏酸的E4/E6比值介于4.65-5.89之间,垄作与其余处理差异显著。用NaOH+Na4P2O7(a)提取的胡敏酸和富里酸的色调系数(⊿㏒K)均低于用NaOH(b)提取的土壤胡敏酸和富里酸的⊿㏒K,(a)和(b)提取的胡敏酸分别属于Rp和B型。富里酸的相对色度(RF)低于胡敏酸的RF,说明紫色水稻土胡敏酸的氧化程度和芳构化程度高于富里酸。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垄作交替隔沟灌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作在作物基部培土,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倒伏能力。垄作交替隔沟灌溉栽培技术因具有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增加光能截获量,抑制病害危害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在综述了大量理论的基础上,筛选出冬小麦合理的高产节水垄作灌溉模式,探讨垄作冬小麦交替沟灌的增产调优节水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在其与玉米连作的农田周年耗水特性及其节水机制等未来探索方向,并对其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垄作的目标是实现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高效节水,提高作物产量。小麦垄作措施是一种结合秸秆免耕和传统耕作方式的可持续性的栽培技术。研究出适合河南省北部地区两年三作的长期农业地区的小麦-玉米垄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垄作覆盖栽培对玉米生态生理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垄作覆盖栽培对玉米的作用,综述了垄作覆盖栽培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温度、水分、田间小气候的影响,以及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作用,垄作覆盖能改善土壤形状和田间小气候,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产量。但玉米垄作覆盖适宜地区、土壤类型以及玉米垄作覆盖关键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张勇  何中虎  吴振录  张爱民 《作物学报》2007,33(7):1182-1186
灌溉、播期和垄作等栽培方式对小麦产量和蛋白品质性状具有重要影响。将21个中国和CIMMYT硬质春麦品种于2000—2001和2001—2002年度分别种植在CIMMYT的Obregon试验站4种处理环境中。结果表明,所有性状均受品种和处理环境的显著影响,产量和沉降值同时还受品种和处理环境互作效应的显著作用,在进行产量和品质改良时应考虑品种与处理环境间的互作。充分灌溉和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产量,减少灌溉迟播垄作则有利于提高蛋白含量和沉降值。Rayon F 89产量、蛋白含量和沉降值均较高;龙麦26产量、蛋白含量和沉降值显著高于其他光敏感品种。充分灌溉适期播种垄作利于提高Rayon F 89等的产量和Weaver等的沉降值,充分灌溉适期播种平播利于提高Seri M 82等的产量和Attila等的沉降值,充分灌溉迟播垄作利于提高龙麦26等的产量和Super Seri#1等的沉降值,减少灌溉适期播种垄作则利于提高Rayong F 89等的产量和Weaver等的沉降值。  相似文献   

13.
玉米垄作覆膜栽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玉米抗旱栽培技术,进行了玉米垄作覆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直播垄作全田覆膜和玉米直播垄作垄上覆膜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华北地区夏玉米垄沟种植效果和适宜种植方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小麦收获后起垄沟播、垄作和平作3种种植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和玉米叶片水势、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播处理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垄作和平作,叶片水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也高于垄作和平作,最终产量分别比垄作和平作高3.81%和11.62%。  相似文献   

15.
东北旋耕制度下垄作与平作甜菜产质量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东北旋耕制度条件下甜菜平作和垄作对于甜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2017年以‘H004’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区设计的实验方法,在哈尔滨呼兰区多年旋耕地测定了在平作和垄作栽培条件下甜菜的块根产量、绿茎叶产量、含糖率、甜菜地下和地上部位的干物质量比例以及不同耕作条件下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容重。研究发现转旋耕条件下平作和垄作甜菜含糖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垄作甜菜块根产量要明显优于平作甜菜,垄作甜菜块根单产达到87.8 t/hm2,而平作甜菜块根单产仅为72.9 t/hm2。此外研究发现平作甜菜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较多,如平作甜菜根/地上部干物质比值要显著低于垄作甜菜。同时发现垄作栽培土壤含水量及土壤疏松程度均优于平作,如在20-26 cm土层中垄作土壤的容重和含水量分别为1.38 g/cm3和21.96%,而在20~26 cm平作土壤的容重和含水量仅为1.56 g/cm3和19.35%。本研究表明在东北旋耕制度条件下,垄作栽培更适于甜菜生产,也为下一步研发东北高产高糖甜菜栽培模式鉴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稻垄作栽培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建松 《中国农学通报》2002,18(6):16-17,21
水稻垄作栽培是在稻田开沟起垄,垄上种稻,沟中保持一定水层,实行浸润灌溉的一项新的栽培耕作技术.广西区1986年开始引进,但由于对垄作栽培关键技术认识不足和推广工作的盲目、草率,部分农民在推广应用中没有得到实惠,对水稻垄作栽培产生质疑.为此,探索垄作栽培技术在广西区稻田上的应用效果,总结出一套适合广西区特点的垄作栽培技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垄作栽培对小麦个体发育和抗逆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小麦垄作栽培是在克服了传统栽培(平作)许多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耕作栽培方式。通过大田对比试验表明,垄作栽培可显著降低群体内空气湿度.纹枯病、白粉病等常见病害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得到极显著降低;第一、二节间缩短增粗,茎壁加厚,抹高降低,抗倒伏性显著增强;垄作栽培中小麦种植在垄顶,全生育期根际土壤疏松不板结。利于根系发育,单抹次生根数量增加9.6~19.1条,0~60cm根系干重较平作栽培增加12%以上.深层土壤根系活力得到极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对源库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4-2006年采用对比试验,研究了垄作和传统平作两种种植方式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对3种不同基因型小麦(济麦20、泰山23和烟农19)源库关系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种植方式下小麦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要显著高于传统平作;垄作种植方式下小麦能够显著增加光合产物向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从而达到扩"源"的目的;灌浆中期(5月23日)以前,垄作种植方式下光合产物向茎杆中分配的比例显著高于传统平作,是垄作小麦抗倒伏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垄作种植方式下小麦能够在成熟前加快茎杆中贮藏的干物质向籽粒中转移,提高收获指数;垄作种植方式与传统平作比较,能够扩"源"稳"库",通过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数而显著的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阴山北麓旱作区垄沟集雨种植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改善旱作农田水分状况,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对垄沟集雨栽培措施下食用向日葵和马铃薯的土壤水热及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试验不同处理距地表10 cm地温变化基本上在整个生育期一直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向日葵试验在6月中旬前不同处理距地表10 cm地温表现为:垄膜沟植>垄作>起垄沟植>平作,而到6月下旬至8月上旬起垄沟植处理温度高于垄作,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8月中旬至9月上旬起垄沟植温度最高,表现为:起垄沟植>垄膜沟植>垄作>平作,9月中下旬又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整个生育期,向日葵采用垄膜沟植、垄作和起垄沟植较平作积温分别增加了162.6℃?d、35.8℃?d和80.6℃?d,而马铃薯分别增加了228.7℃?d、48.6℃?d和58.7℃?d。不同作物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向日葵叶面积指数最高值出现在播种后100天左右,马铃薯出现在播种后90天左右,整个生育期向日葵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而马铃薯在播种后90天之前,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平作>垄作,之后垄膜沟植叶面积指数下降明显,在收获前15天左右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垄膜沟植。向日葵和马铃薯增产趋势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向日葵和马铃薯生育期耗水量均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WUE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  相似文献   

20.
覆膜、沟垄作对旱作农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叠加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Zea mays L.)种植中覆膜、沟垄作的增产作用和水分利用特征, 布设大田定位试验, 包括全覆膜沟垄作、全覆膜平作、半覆膜平作和不覆膜平作4个处理。结果发现, 连续3个平水年中, 全膜沟垄作集成了全覆膜与沟垄作的优点, 产生明显的叠加效应, 较半膜平作分别增产2282.9、2460.2和2765.5 kg hm-2, 增产率为32.3%、49.8%和46.5%。其中, 全覆膜的贡献分别为59.3%、90.3%和20.9%, 沟垄作的贡献分别为40.7%、9.7%和79.1%。叠加效应中全覆膜与沟垄作对产量的贡献呈此消彼长态势, 连作前两年, 全覆膜的作用大于沟垄作, 连作第3年, 沟垄作的作用大于全覆膜。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全膜沟垄作较半膜平作的增幅为10.6%~25.2%。在同等降水条件下, 全覆膜沟垄作、全覆膜平作处理播前土壤贮水量较不覆膜平作增幅分别达6.3%~15.1%和3.5%~11.5%。收获期土壤贮水量明显低于不覆膜平作, 降幅达6.0%~12.9%和4.7%~7.5%。随着连作年限的增长, 土壤贮水量呈递减趋势, 连作第2、第3年收获期全覆膜沟垄作、全覆膜平作较连作开始土壤贮水量分别降低37.1%、44.0%和35.5%、40.9%, 连作第2年全覆膜沟垄作在50~200 cm出现干燥化现象, 第3年各处理30~200 cm土层均出现干燥化现象。综上所述, 全覆膜沟垄作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 但其较高的产量以高耗水为代价, 在连续低降水条件下, 3年玉米连作会导致土壤干燥化, 存在生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