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标识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中介绍了动物标识技术的发展演化,比较了各种标识技术的优缺点,着重分析了目前在畜牧业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电子标识技术,对我国如何采用动物电子标识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陆昌华  胡肄农 《猪业科学》2012,29(12):112-115
如何实现动物及其产品的全程质量监控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实行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管理是有效解决动物卫生与动物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借鉴发达国家溯源系统经验,介绍了中国进行可追溯系统试点研究的进展,指出实现动物繁育、养殖、运输、屠宰、肉制品批发、深加工零售的全程监控应用的难点,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可追溯管理,以及展望未来可追溯体系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动物标识追溯体系建设是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手段,是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强化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实现疫源和畜产品质量追溯。动物标识追溯体系建设同时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支撑、信息采集、监督检查、动物检疫、机构队伍等多个支持系统。其建设内容主要是以动物标识为基础,利用移动智能识读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中央数据库存储数据,记录动物从出生到屠宰的饲养、防疫、检疫等管理和监督工作信息,实现动物从出生到屠宰全过程的数据网上记录,达到对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快速、准确溯源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自Pal miter等〔1〕(1982)把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获得超级巨鼠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动物生产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相继在兔、羊、猪、牛、鸡、鱼等动物上获得转基因成功。转基因动物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中最热门、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制药及畜牧育种等各个研究领域中。这项技术正在对动物生产产生一场新的革命,在提高生长速度、生产性能,改善产品品质、抗病育种、基因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1转基因动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就…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升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踪溯源能力和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部署数据报送工作,推进追溯体系建设,省动物防疫监督总所于2012年9月18日在广州市举办了全省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师资培训班,林琳调研员出席了开班仪式,各地级以上市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顺德区农业综合监督所溯源管理信息员约30人参加了培训。  相似文献   

6.
根据农业部《关于实施免疫标识制度的通知》(农牧发〔2001〕21号)和《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农业部13号令)的精神,在广东省动物防疫监督总所的直接部署和指导下,从5月份开始至6月15日,在我市3个县(市、区)41个乡镇进行了动物免疫标识试点工作,试点期间共对46.2万头猪进行了免疫和加封免疫标识。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的动物产业发展模式,给动物产品安全带来诸多风险,导致食源性疾病患病人数增多,引发一系列动物产品安全事件。在养殖阶段,为控制疫病发生,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使用疫苗、药物及添加剂等,但是,超标准使用或违规使用,将导致动物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在动物产品的加工、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均存在不合格卫生条件与违规使用添加剂等风险。在世界范围内,动物产品安全性成为重大公共安全问题,关系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畜牧业生产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动物源食品的消费特点,借鉴国外动物标识技术的经验,阐述作者2002年以来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研究》工作,提出建立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技术与可追溯管理的框架,如何与生产单位相结合推广溯源系统,跨省大流通格局与多部门管理的问题和可追溯体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动物产业发展模式,给动物产品安全带来诸多风险,导致食源性疾病患病人数增多,引发一系列动物产品安全事件。在养殖阶段,为控制疫病发生,提高生产效率,需要使用疫苗、药物及添加剂等,但是,超标准使用或违规使用,将导致动物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在动物产品的加工、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均存在不合格卫生条件与违规使用添加剂等风险。在世界范围内,动物产品安全性成为重大公共安全问题,关系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畜牧业生产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动物源食品的消费特点,借鉴国外动物标识技术的经验,阐述作者2002年以来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与可追溯体系研究》工作,提出建立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技术与可追溯管理的框架,如何与生产单位相结合推广溯源系统,跨省大流通格局与多部门管理的问题和可追溯体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推行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的做法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业部《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和全省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会议要求,我市于2002年9月至11月,在市辖12个县(区)96个乡镇所辖1171个行政村,全面推行了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共对44.59万头(只)家畜进行免疫的同时佩挂免疫耳标,其中猪26.83万头,牛6.67万头,羊11.09万只。推行此项制度后,我市猪、牛、羊防疫工作出现了新局面,重大疫病的免疫密度显著提高,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大下降,农民养畜效益及养畜积极性均有明显提高。1 主要做法免疫标识管理制度从秋季防疫开始实施,凡符合以下条件的猪、牛、羊必须注射疫苗佩挂耳标,已注射疫苗…  相似文献   

10.
11.
所谓转基因动物是指基因组整合有外源基因,并且能将外源基因稳定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本文简要介绍了转基因动物制备技术的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法、干细胞嵌合体法、体细胞克隆法和病毒载体法四种主要技术的原理、方法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电子标识技术在动物管理上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动物疫情和病原微生物污染。兽药、饲料添加剂残留超标等因素引起的动物源性食品中毒事件.给相关国家的畜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动物生产管理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控制新机制要求政府建立有效的动物和动物产品追踪系统。以便对动物的饲养、运输、屠宰及其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和有序地管理和监控。  相似文献   

13.
现代生物技术与动物育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概述了动物育种技术及其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产生与现状,转基因动物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动物克隆技术和各种分子生物技术及其对动物中育种技术的影响,并讨论了21世纪动物育种的趋势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和社会公共卫生情况一直备受关注,从2002年发生的非典和到今天的H7N9,引起了我们对畜禽产品中存在问题的高度重视。如今,人与人、人与动物的接触都非常频繁,一旦有病毒入侵动物,人被传染的几率也非常之大,所以牲畜的健康状况与我们人类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给牲畜制定一个规范完整的动物免疫档案,这样在发现病毒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先进的医学技术尽快找到病源,生产疫苗,达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动物育种带来了新的契机,文中就转基因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黄雯怡 《畜牧与兽医》2023,(12):145-149
西方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动物福利管理与法规制度体系。如今,伴随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长,新兴科技创新及产业创新与日俱增,随之带来的实验动物相关科研活动的伦理风险和福利监督挑战越来越大。本文从东西方的动物福利起源开始,讨论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近现代动物福利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差异点,同时结合2023年10月出台的《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力求为我国实验动物福利体系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及转基因动物在基础理论研究、畜牧兽医、人类医学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仔猪、野猪、山羊的动物标识佩戴测试,发现不同种类、不同日龄动物佩戴标识需要的时间、动物标识的脱落和损坏情况各不相同。建议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科学设计标识,以降低动物标识的脱落率和损坏率,并探索提高动物标识佩戴效率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三文鱼被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世界上首个获批可直接食用的转基因动物食品,开启了转基因动物商品化的大门。为对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有效的监管,世界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制订了管理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安全性评价制度和转基因成分标识管理制度。文中对猪、牛、羊等转基因动物的研发现状和转基因动物的检测技术进行了阐述,对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转基因动物及其食品安全性评价制度和转基因成分标识制度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文章系统地总结了《系统动物营养学导论》学术著作的问世后近8年来系统动物营养学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进展,其中包括微观营养学理论、饲料-营养学组学理论、动物多层次营养平衡理论、营养组学型饲料产品理论和技术及日粮营养诊断技术等5个方面,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