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杂交中粳徐2优1号亲本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杂交中粳徐2优1号亲本的特征特性,总结了该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确定最佳抽穗期;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栽足基本苗;加强肥水管理,建立高产群体;适时割叶,适量喷施赤霉素;加强病虫害防治,严格去杂保纯,确保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2015年两系杂交水稻盐两优888大面积制种实践,提出盐两优888高产制种特点是:在保证制种父母本足穗的基础上争取大穗、提高异交结实率.其高产制种技术是: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多蘖壮秧,打好高产基础;合理安排行比,栽足基本苗;科学肥水运筹,培育高产群体;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异交结实率;加强病虫防治,确保丰产丰收;加强生产过程管理,确保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0—2015年两系杂交水稻盐两优888大面积制种实践,提出盐两优888高产制种特点是:在保证制种父母本足穗的基础上争取大穗、提高异交结实率。其高产制种技术是: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多蘖壮秧,打好高产基础;合理安排行比,栽足基本苗;科学肥水运筹,培育高产群体;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异交结实率;加强病虫防治,确保丰产丰收;加强生产过程管理,确保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0~2015年两系杂交水稻盐两优888大面积制种实践,提出盐两优888高产制种特点是:在保证制种父母本足穗的基础上争取大穗、提高异交结实率。其高产制种技术是: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多蘖壮秧,打好高产基础;合理安排行比,栽足基本苗;科学肥水运筹,培育高产群体;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异交结实率;加强病虫防治,确保丰产丰收;加强生产过程管理,确保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5.
根据丰优559多年大面积制种实践,提出了丰优559高产制种技术: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高产群体;采取辅助措施,早喷重喷“920”,提高异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6.
根据天优1120亲本特性和制种技术特点,其高产制种策略是:父母本保足穗、争大穗,主攻提高异交结实率.相应的制种技术是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高产群体;采取辅助措施,适期喷施"九二○",提高异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7.
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除了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外,加强高产稳产土壤的培育,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文章介绍了高产土壤的培育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籼型杂交稻新组合Ⅱ优598的选育和制种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598是以Ⅱ-32Ax浙恢205配组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该组合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米质优,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适合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制种技术要点为: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盛花相遇:培育多蘖壮秧。搭好高产苗架;适时移栽,插足基本苗;加强大田管理,培育高产群体;适时花期调节,确保花期相遇;做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异交结实率;加强病虫害防治;严抓隔离与去杂,确保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新组合国稻1号高产优质制种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郭亚玲  张长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494-5495
根据国稻1号亲本特征特性,提出合理安排和调整父母本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高产群体;适法适量喷施“九二0”,提高异交结实率。并介绍提高种子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4 a的制种实践及大面积生产,总结了C两优343亲本的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制种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制种区域和季节,把握好父母本播差期,在湘南地区C两优343父母本最为适宜的播差期为父本播后8~13 d、叶龄差2.0~2.5叶。同时要培育多蘖壮秧,打好高产基础;适时移栽,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创建高产群体结构;科学喷施"九二0",提高异交结实率;严格"去杂去劣",确保种子质量;加强病虫防治,确保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11.
国审杂交粳稻津优2003制种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津优2003亲本的生育特性、形态特征、抽穗动态、开花习性进行观察,发现津优2003是一个容易获得制种高产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12.
许传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74-8475
概述了粳型杂交水稻皖稻88亲本的特征特性,提出了其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3.
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 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 ,确保制种纯度等 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 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杂交中籼Ⅱ优 83 8高产制种技术的研究 ,总结出 6条主要技术措施 :确定父、母本播差期 ;改进育秧方式 ,提高秧苗素质 ;本田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 ;花期预测 ,喷施“九二○”和人工辅助授粉 ;去杂保纯  相似文献   

15.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5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对作者提出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高产栽培技术”的高产原理及技术进行了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不仅能获高产,而且能节省种子、劳力等生产成本,是多熟制地区特别是迟栽田及发挥重穗型品种增产潜力的一条重要的高产途径。“两超”栽培高产的直接原因是颖花数量的增加和籽粒的良好充实。“两超”栽培高素质的“超多蘖壮秧”和本田期健壮的个体生长是其穗足、穗大粒多的前提,而其高质量的群体结构和明显的后期生长优势是其籽粒灌浆结实良好和单穗重提高的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a new cultivation practice-super-sparse-cul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maximumtiller seedling (SSCMTS) of hybrid rice was proposed and its high-yielding mechanism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actice of SSCMTS in hybrid rice could not only increase grain yield but also save seeds and labor. It was a new high-yielding way for the late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and heavy panicle type hybrid rice cultivars to further utilize the high-yielding potential of hybrid rice cultivar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pikelets and ideal grain -filling were the direct factors for the high yield of SSCMTS in hybrid rice, and those high-yielding factors relied on high quality seedlings, sturdy individuals, high quality population and vigorous later growth.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杂交粳稻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安徽省杂交粳稻育种 2 3a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BT型不育系、光 (温 )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选育的基本经验 ,以及主要三系、两系组合的产量、米质、抗性、高产制种技术经验和应用价值。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杂交粳稻组合嘉乐优2号双亲的特征特性,总结了确定父母本播差期、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高产群体、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适时适量喷施“九二0”、人工授粉和去杂等母本直播高产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10个高产早杂组合的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每公顷穗数,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最小。产量构成各因素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在保持现有组合的千粒重的基础上,增加每穗实粒数是提高早杂组合产量的有效途径。提出适应江西生态区域的高产早杂组合的理想形态特征是“中秆,多蘖,大穗”。在早稻保持系品种资源丰富的情况下,选育配合力高的大穗型不育系是早杂高产组合选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金优458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优质不育系金23A与早稻强恢复系R458配组而成的高产早籼迟熟组合。本文介绍了超级稻金优458亲本的主要特征特性及该组合春季制种母本直播高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