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枣红蜘蛛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宋华茹,张秀红,李玉稳(河北省沧州市林业局,061000)枣红蜘蛛是危害枣树的重要害螨。沧州枣区枣树红蜘蛛主要是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为了弄清该螨在枣粮间作地中的发生规律,探索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枣粮间作好     
枣粮间作好沧州的枣粮间作始自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市总面积已发展到13.1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栽植区和枣粮间作基地市。沧州市枣树与农作物的间作形式主要有8种:枣树+小麦,枣树+豆类,枣树+山芋,枣树+花生,枣树+蔬菜,...  相似文献   

3.
枣树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栽培,已成为枣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减少,不少地区实行枣麦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据我们在太谷县调查,枣麦间作效益远远高于纯麦种植。 太谷县南张村属于干旱丘陵区,全村共有1 520口人,175.3公顷耕地,历史上耕地里就有不少零星枣树,在长期的土地经营中,他们对枣树管理已有一定的经验,对枣  相似文献   

4.
据我们在山西省太谷县的调查,枣麦间作的效益远远高于纯麦种植。太谷县南张村后干旱丘陵区,全村2630亩耕地,耕地里有零星枣树。本村农民曹丙五全家有耕地3.6亩,零星枣树17株,年可产鲜枣2000kg左右,价值4000元,产小麦750kg,其经济效益是一般纯粮田的3倍多。1986年村干部总结了曹丙五的经验,结合工程造林和红枣基地建设,规划1000亩枣麦间作,株行距为4mXsin,品种选用太谷壶瓶枣。经过10年的管理,到1995年平均树高达到665cm,地径13.4cm,枝下高115cm,冠幅185X185cm,单株产鲜枣25kg,亩产500kg,产值达2000元;小麦亩产300kg…  相似文献   

5.
枣树红蜘蛛在树冠中分布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枣树红蜘蛛在田间枣树树冠中的分布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枣树红蜘蛛在树冠上部密度最大,下部次之,中部最低。在树冠不同方向上以东向枝条叶片上枣树红蜘蛛种群密度最高,南向和北向次之,西向较低。以种群密度由大到小排序,在树冠上部为南、东、西、北;在树冠中部为东、北、南、西;在树冠下部为东、北、南、西。不同部位和不同方向上螨量与总螨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以西向枝条上螨量与总螨量的相关程度最高,为r=0.9986。据此,可通过调查树冠某一部位枝条上螨量来监测总螨量的数量动态情况。  相似文献   

6.
江西有棵四季枣树江西省赣县夏府村,有一棵四季枣树,每年2月和8月开始开花挂果,常年可见枣子。今年元月,村民从这棵枣树上采摘鲜枣6l公斤,7月又采摘到鲜枣55公斤。据县志记载,夏府枣为贡品,有300多年历史。但过去所有的枣树都是一年结一次果。1991年...  相似文献   

7.
刘静  杨斌  赵克昌 《甘肃林业科技》2012,37(4):30-32,41
在靖远县普遍采用枣树与小麦、豆类、胡麻等粮食作物间作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当地又将枣树与籽瓜、枸杞等经济作物进行间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枣粮间作生产中也存在着重栽轻管、土壤管理粗放、间作物的选择配植不当、栽植密度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进行枣粮间作生产中要合理修剪、土壤精细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好株行距等技术措施的建议,以达到枣树和粮食作物之间互惠互利,实现枣粮双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运城地区截止1986年,枣树已发展到400多万株,枣粮间作面积达12万亩,比1978年红枣树株数增长了34.6%,面积增长了33.3%。这说明,枣粮间作有所恢复,现在面临着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其在全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振兴河东经济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发展枣粮间作的好处(一)枣粮间作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促使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途径。枣树和小麦间作,既可合理利用土地,又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秸山县城关  相似文献   

9.
枣粮间作效益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粮间作效益好高春翔河北省大城县农林局大城县是河北省小枣基地县之一,以盛产金丝小枣著名,农民历来就有枣粮间作的习惯。间作面积已达到2万hm ̄2。间作地内连年果粮双丰收。近2年来,每年增加的面积都在4000hm ̄2以上。枣粮间作的好处是:1枣树对农作物...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枣粉外发生规律的调查,了解了成虫越冬场所,出蛰转移规律及在树冠中的分布动态,为综合除治提供了依据:即越冬期间树干刮皮并涂白,除灭越冬的成虫和若出;4月中旬涂胶环,阻止出蛰的成虫上树为害;5月底6月初、7月中旬和9月上中旬选用化学药剂喷雾,除灭树冠中的害虫。  相似文献   

11.
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量消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定点观察和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高密度区,虫口密度达60-70头/松梢;粉蚧侵入的季节不同,种群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了不同,一般粉蚧侵入半年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之后锐减;林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受湿地松新梢的影响,现有天敌无法有铲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枣树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果树之一。从古以来就成为我国北方群众喜食的干果,被群众誉称五果(栗、枣、桃、杏、李)之一。广大山区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根据枣树与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适于枣粮间作。我国枣树主产区的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群众早就有枣粮间作的生产习惯。在山东省金丝小枣产区的乐陵县县志就有记载:“六月鲜荷连水碧,千家小枣射云红”的诗句。这生动地说明了当时枣粮间作的情况,传到现在枣粮间作已成为枣区群众一种重要的农作  相似文献   

13.
该文研究了3种林分类型樗蚕Philosamia cynthia自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樗蚕世代内种群数量吴不断减少趋势;在各虫期中,1~2龄幼虫存活率最低,卵期存活率最高;不同世代间,第1代存活率高于第2代;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存活率最低,而是椿片最高。在不同世代间各虫期的死亡原因和死亡率及变异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年度间以蛹期死亡率变异最大;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枣粮间作类型中樗蚕世代总死亡率及各虫期死亡率高于臭椿片林和臭椿行道树。  相似文献   

14.
枣棉粮高效立体间作模式及配套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对豫北黄河故道地区枣粮间作的调研分析,对枣树的矮化密植栽培技术研究,结合小麦晚播早收和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总结了枣树与小麦和棉花的间作模式,这种模式能使枣树与小麦、棉花优势互补,协调生长,实现枣粮双盈。并总结提出了枣粮间作的配套技术措施,包括枣树早丰产管理技术、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关键技术、小麦配套栽培管理技术及综合土肥水管理技术,对实现枣粮双盈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丝小枣是无棣县的优势资源,据1989年统计,全县枣粮间作面积已达到48万亩,有枣树7.20万株;年产干枣100万公斤。然而,由于地处渤海之滨,干旱少雨,潜水矿化度3.26克/升,不能用于灌溉,加之客水资源匮乏,致使枣树常因土壤干旱,生长衰弱,发育不良,产枣量低而不稳。为解决枣树生长发育期缺水问题,我们于1987—1989年在柳堡乡刘柳村的枣粮间作地内进行了枣树冠下移植覆膜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粮食高产田中枣树生长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这类土地上搞枣粮间作林粮矛盾突出,妨碍枣树正常生长。因此,提出了枣粮间作的种植形式应退出粮食高产田,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可以发展密植枣园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县枣粮间作面积不断扩大,枣苗供求矛盾愈来愈突出,单靠枣树断根育苗不能解决问题。从1982年开始我们采用将零星散生的枣苗集中归圃培育二、三年,达到一定规格,拿到大田栽植的方法。这个方法,克服了没有枣树不育苗的局限性,为无枣区和少枣区发展枣粮间作,大搞枣树育苗,开辟了新的途径。据1985年7月的普查,全县枣树归圃育苗200余亩。根据这几年的摸索和实  相似文献   

18.
应用定点观察和跟踪调查的方法,研究了湿地松粉蚧林间种群数量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湿地松粉蚧种群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高密度区,虫口密度达60~70头/松梢;粉蚧侵入的季节不同,种群密度高峰出现时间也不同,一般粉蚧侵入半年后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之后锐减;林间种群数量消长主要受湿地松新梢的影响,现有天敌无法有效控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无公害粘虫胶防治枣树害虫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枣树4种主要害虫进行无公害粘虫胶防治试验,发现对枣粉蚧、枣尺蛾和食芽象甲的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其中对枣树红蜘蛛的防治达99.5%以上,分别较对照提高了70%和75%以上。有效控制了枣红蜘蛛、枣粉蚧、食芽象甲和枣尺蛾的危害,平均每个粘虫胶环粘杀红蜘蛛1870头以上,粘杀枣粉蚧154头以上,食芽象甲4头以上,枣尺蛾5头以上,叶片被害率(包括有虫叶率)均控制在1%以下,达到了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操作简便、节约用水、不造成环境和果品污染,有利于实现果品无公害生产。  相似文献   

20.
辽西地区光照充足,是栽植枣树的优势区域,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仅朝阳市就达到2 300 hm2,但是与之相应的枣树虫害也随之严重发生。该文简述了辽西地区枣树主要虫害即枣尺蠖、桃小食心虫、枣粘虫、红蜘蛛的生物和化学防治技术,将会对枣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