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五年间共完成坡改梯3.465万hm~2,占国家计划的103.44%,建设成效显著。从组织领导、前期工作、建设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工程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广布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意义重大。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启动以来,云南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了对试点工程的领导,精心选点,制定计划和管理办法,加强前期工作质量和工程建设管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目前的试点情况看,还存在投资难度大、协调社会矛盾难度大、规模治理难度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以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效、工程效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010年正式启动,到2013年已实施4年,共完成新修水平梯田2.58万hm2,修筑生产道路498.93 km,排水沟16.62 km,总投资达5亿余元。据测算,项目区每年可增产粮食4 538.67万kg,平均1 hm2增产2 250 kg,年人均增加粮食383 kg,坡耕地水土流失控制率达90%以上,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显著。介绍了项目建设成效及经验,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平昌县在整村推进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中,紧紧围绕"降坡改梯夯基础,治水修路惠民生,连村成片育产业,钱粮风貌建新村"的思路,统筹规划,多元投入,全域治理并坚持"三不三议三自主"、"三先三后三联动"的运行机制,规范程序操作,逗硬过程监管,打造阳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项目试点,改善了项目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介绍了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青海省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典型示范县,互助县坡耕地治理经历了探索起步、规模治理、科学治理尝试、综合治理4个阶段。在分析治理经验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相邻小流域不同治理模式的效益对比,提出了资金、治理技术、治理模式三方面的建议,治理目标是实现丘四区干旱浅山带地区"五增、四减、三改善、二巩固"。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坡耕地是贵州省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坡陡量大,配套设施不完善,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因地制宜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坏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地方政府应在协调各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项目整合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合理确定投资强度、科学布设水保措施,以确保治理效果和工程效益长期稳定发挥。  相似文献   

7.
云南红壤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云南19.5°红壤坡耕地上设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样方,观测水土流失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观测样方的地表径流量、土壤流失和养分流失按照裸地(CK1)>传统单作玉米区(CK2)>植物篱玉米秸秆覆盖区>植物篱麻袋覆盖区>植物篱牧草活覆盖区依次降低。2004年较2003年降雨和径流明显增加,各处理土壤养分流失的增幅显著低于土壤流失的增幅;土壤养分流失与施肥量显著正相关;植物篱 覆盖区的养分利用率比传统单作玉米区极显著提高,养分利用率与施肥量负相关。植物篱麻袋覆盖区和植物篱牧草活覆盖区,地表径流减少22.7%~34.0%,土壤流失减少27.1%~67.6%,养分流失减少36.8%~77.8%,养分利用率提高27.9%~45.2%;保持水、土、肥和提高养分利用率的效果都优于植物篱秸秆覆盖区。  相似文献   

8.
坡耕地是山丘区广大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源,也是山丘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之一。泸县在近几年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中,强调生态建设与效益发挥并重,初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主要做法有:以生态建设为根本,认真组织实施;强势整合项目,追求项目综合效应;结合项目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广布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分急迫和必要。对云南省坡耕地面积、分布、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全省水土流失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探索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以期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秦安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经验是整体规划、整流域推进,整合涉农资金、调整产业结构、集中连片配套建设,创建旱作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水平,做到了梯田、果园、路网、水利、水保设施和农路绿化五配套,逐步形成了"梯田+林果+全膜+节灌+路网"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旱作农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验,水利部自2010年起,先后在辽宁省的9个县市区所辖的27个乡镇开展了试点工程,项目经过3 a的实施,建成梯田12 243 hm2,修建蓄水池、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514座,完成截排水沟79.14 km,田间生产道路308.41km,有效地治理了坡耕地水土流失,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辽宁省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系统总结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全省大规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谈谈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耕地是我国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坡耕地综合治理是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坡耕地综合治理已成为东北黑土区群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论述了黑土区坡耕地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成效及推行坡耕地综合治理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兴县2011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基本情况以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工程实施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以江西省进贤县为例介绍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工程概况,探讨了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法与经验,分析了工程实施后产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针对坡耕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坡耕地是我国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坡耕地综合治理是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坡耕地综合治理已成为黑土区群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保护是一个热点问题,是山丘区广大农村重要的生产资源,也是山丘区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阜蒙县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统筹考虑生态建设与效益发挥并重,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管和治理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积累一些经验,为加快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渭县是2010年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50个试点县之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乡政府密切配合,充分调动村干部的引领作用、组干部的带动作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以梯田建设为重点,配套林草、谷坊、田间道路、排水沟等措施;加大项目资源的整合和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了项目区...  相似文献   

18.
2011—2015年垣曲县共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 277.78 hm~2,修筑、改造生产道路12.5 km,增加基本农田3 054.46 hm~2。工程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生产条件,改善了蒲掌乡、英言乡的烟草品质,提高了三樱椒的产量,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主要做法与经验为领导重视、精心选点、加强宣传、狠抓工程建管。  相似文献   

19.
隆化县地处河北省北部,是京津主要水源涵养区和风沙源水土保持治理区。近年来,该县牢牢把握被列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积极进行宣传发动、深入调查、严格管理,不断加强技术培训、加大政策扶持,进行了坡耕地水土流失集中治理,并结合沟道工程、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北方山区坡耕地治理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是水利部明确提出的民生水利要实现的"五项突破性工作"之一,结合实施坡改梯项目的实践,静宁县主要做了以下探索:一是强化领导,周密部署,超前规划保进度;二是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统筹兼顾抓质量;三是创新机制,宣传发动,整体推进求实效。达到了"治理一条流域,总结一条经验,创出一条路子,形成一种规模,推动一方发展,改善一方面貌,造福一方百姓"的目的,使坡耕地综合治理成了引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