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深入了解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种雉类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差异,探讨其在同域分布情况下的时间分配模式和共存机制。【方法】于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法在61个监测位点对梵净山保护区雉类开展了长期监测,并对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1)监测到的5种雉类(白颈长尾、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灰胸竹鸡、勺鸡)均为昼行性,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活动高峰集中在清晨和黄昏时段;2)只有红腹角雉的日活动节律与其他雉类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红腹锦鸡和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受海拔变化的影响;4)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季节性变化中,仅勺鸡的日活动节律呈季节性显著差异;5)在有明显雌雄异色的雉类中,雌雄个体在繁殖期的日活动重叠程度都高于非繁殖期,且日活动节律更为相似。【结论】通过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种同域分布雉类的日活动节律的研究,发现其日活动节律特征和差异是在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受到繁殖时间和繁殖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青保护区血雉分布的中心区域是兴隆岭地区,分布面积约4 000 hm^2。分布区的最高海拔3 000 m、最低海拔2 300 m。为了掌握血雉种群和人为干扰现状,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利用样带法、跟踪调查法,调查血雉的种群密度与巢穴利用情况。得出血雉平均密度0.2171只/hm^2,种群数量为868只。血雉不利用旧巢穴,当年选择巢址,产卵数最大为8枚,有弃巢现象,但是能适应一些自然因素的干扰。血雉种群分布区和密度稳定,处于稳定期。  相似文献   

3.
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机制,选取44块样方,利用TWINSPAN分类和典范对应分析,对白云山雉类分布及其与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雉类对TWINSPAN分类确定的群落类型有不同的生境选择倾向,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与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选择4种以上的群落类型,而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选择尖叶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angustata)为优势种的群落,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选择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为优势种的群落,进一步通过典范对应分析表明雉类的这种选择倾向依赖于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梵净山东北部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格局,了解二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深认识二者的种间关系及其生存适应特点。【方法】2017—2020年,在梵净山东北部的不同海拔与植被类型中布设了66台红外相机,监测研究黔金丝猴和藏酋猴的时空分布。【结果】藏酋猴在研究区域内普遍分布,黔金丝猴则主要分布于远离旅游索道的高海拔区域,且完全重叠于藏酋猴分布范围内。在栖息地选择方面,藏酋猴呈现普遍选择,黔金丝猴呈现专一选择。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1 600~1 900 m海拔范围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植被类型选择上,藏酋猴的分布未见显著差异(P=0.27),黔金丝猴呈极显著差异(P<0.01),在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的相对丰富度最高。在共现位点中,发现黔金丝猴与藏酋猴15天内相遇的位点有45个,占总监测位点数的68.18%,占黔金丝猴分布总位点数的91.84%,栖息地空间重叠度极高。它们在同一位点的的相遇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48),平均5~6天一次,且不存在季节性变化(P=0.35)。黔金丝猴...  相似文献   

5.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动植物资源第二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雉类和兽类因在野外警觉性高,而成为野外调查工作的难点。本次科学考察中运用了红外感应相机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在保护区范围内拍摄到国家I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和黑麂,国家II级保护动物白鹇、勺鸡和鬣羚等。调查实践证明,该技术运用于山区的野外调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以2004年6月份的SPOT 5 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数据,运用ERDAS软件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遥感解译,分辨出7种植被类型。然后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合成,获得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对黔金丝猴在各种植被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指出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是黔金丝猴主要选择的植被类型。这一结果可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黔金丝猴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分析“5·12”汶川地震后小寨子沟和片口两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受损情况和立地条件,结合现有植被恢复技术手段,本研究选择了18种植物作为北川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的主要树草种,设计20个恢复模型用于地震受损恢复工程,提出了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过程中采取多部门协作、项目整合、重点走廊建设、加强施工管理、加大主食竹研究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不合理规划是我国目前自然保护区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网络内适宜栖息地的评估,发现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网络没有基于适宜栖息地的生物边界进行科学规划,导致各保护区内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质量差异巨大,造成目前秦岭大熊猫保护区网络功能不均衡,影响其效率和保护成效。适宜栖息地是保护区境内具有保护贡献的土地,是体现保护区功能的区域,是保护区及网络规划的核心。基于适宜栖息地的保护区网络规划和优化能提高我国保护区及网络的功能和效率,减少保护的土地成本,能有效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收集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2019年红外相机调查中采集到的红腹角雉相关信息,使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预测红腹角雉在保护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其在春夏秋冬四季活动节律差异.结果表明,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红腹角雉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30.38?km2,占保护区总面积...  相似文献   

10.
通过社区访谈和实地调查获取高山牧场变化情况,结合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牧场和滇金丝猴生境之间的动态关系,灌木入侵、过度放牧、牧场退化导致林下放牧时间和地点的延长增加,对滇金丝猴活动产生新的干扰斑块和更长的干扰时间,致使其生境片段化,高山牧场变迁对滇金丝猴种群极其生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滇金丝猴生境保护和牧场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7~2010年,在甘肃岷山地区开展了羚牛的调查研究,为了清楚了解羚牛对栖身地的选择性,研究人员选用Vanderloeg选择系数和Scavia选择指数的估算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羚牛的栖息环境明显受到坡位、坡度、海拔、植被类型及植被起源的影响,其对20°~30°坡度并且处于上坡位的地理环境选择性强;而在坡向的选择性上不具明显偏好。活动范围集中在2 500 m以下的海拔区间,尤为偏好1 500~2 000 m的海拔区间;喜欢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环境中,并且对原始森林具有明显偏好,其次为次生林。在数据分析及其他羚牛栖息地选择的因素组合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羚牛生境选择的生态因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海拔、坡度、坡向、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密度以及竹子生物量等指标为自变量,对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森林群落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大熊猫冬季栖息地居地森林群落主要以锐齿栎林为主,地形较为平坦,平均坡度为11.7°,坡向以东南坡为主;乔木的郁闭度为0.59,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最大而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最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4,1.77 m,0.76;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也都比较高,分别为9.28万株,hm-2,15.78 t·hm-2.夏季栖息地森林群落以巴山冷杉林为主,地形较为平缓,平均坡度为17.2°,坡向以东南坡和东北坡为主;森林郁闭度为0.60;乔木的多样性指数比较低,为0.67,其高度、胸径和年龄都明显最高而密度比较低;灌木的盖度、高度都比较高而多样性指数比较低,分别为0.71,1.22 m,0.69;竹子的密度和生物量都比较高,分别为46.56万株,hm-2,8.76 t·hm-2.通过因子分析,竹子生物量和灌木盖度是影响大熊猫栖息地选择的主导因子,这可能与为秦岭大熊猫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针对珍稀雉类某一案例,根据以运动神经麻痹、发病急、死亡快等特征,结合毒素中和试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确诊该病为肉毒梭菌中毒,记录了诊治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7年12月至1998年11月对山西五鹿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柄息地的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由于林缘灌从地带阳光充足,草本植物返青较早,在0~10 cm的覆盖度较高的区域,昆虫相对较多,常常会吸引褐马鸡取食.夏季,褐马鸡为顺利完成繁殖活动和育雏,很少到林缘灌丛中活动,而是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中觅食,因为铁矿大多聚集在林缘灌丛.秋季,褐马鸡雏鸟已经长大,多数都是以家族的形式活动,使得被捕食的风险增加.因此褐马鸡在秋季同样会避开干扰较大的林缘,而选择在10~30 cm覆盖度较大的针阔混交林中,而林缘灌丛如沙棘等次生灌从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食物.冬季,褐马鸡多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林缘灌丛取食,此时期褐马鸡也多选择乔木胸径较粗、乔木较高的针阔混交林,这些区域为褐马鸡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条件.  相似文献   

15.
2009年9-10月,在祁连山夏玛林区采用访问与样方法结合的调查方法,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秋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调查25块样方、13个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影响秋季蓝马鸡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地貌、坡度、坡位、郁闭度、乔木层高度、乔木层胸径、灌木层盖度;对秋季栖息地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喜好选择中山地貌、15~35°坡度、中坡位和下坡位、灌木层盖度低于30%作为栖息地,避免选择郁闭度高的成熟乔木林。在气温升高、降水增加、人为活动频繁的压力下,种群数量可能下降,应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五指山地区洞穴型蝙蝠夏季栖息地的特点和资源状况,于2007年7-8月在五指山地区对13个洞穴进行调查。共采集到蝙蝠14种,其中褐扁颅蝠Tvlonvcteris robustula为海南蝙蝠新纪录,犬蝠Cynopterus sphinx等7种为五指山地区蝙蝠新纪录,洞穴型蝙蝠10种,占海南岛已知洞穴型蝙蝠18种的55.56%。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提示:多数洞穴型蝙蝠分布于低海拔(0-400 m)区域,倾向于高温高湿度的洞穴作为夏季栖息场所,物种分布型的热带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不同种类的蝙蝠多度和频度差异较大。最后,根据蝙蝠的栖息地特点和濒危状况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研究广东始兴南山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格局特征,在保护区设置了1 hm2的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主要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面积为1 hm2样地中共有94个乔木树种,3359个植物个体,在群落占优势的这4个物种为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栲Castanop...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广东始兴南山保护区的地带性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格局特征,在保护区设置了1 hm~2的固定监测样地,对样地主要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面积为1 hm~2样地中共有94个乔木树种,3 359个植物个体,在群落占优势的这4个物种为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栲Castanopsis fargesii、华南木姜子Litsea greenmaniana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华南木姜子和罗浮柿的分布格局主要呈现聚集分布,但罗浮栲和栲的聚集程度较低,物种的分布格局受物种特性和生境异质性的影响。群落主要物种的关联性不明显,整体竞争不明显,群落会继续演替。  相似文献   

19.
<正>早在1978年,中国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院士就提出,横断山区是中国雉类的分布中心。这里的雉类特有种丰富,亚种分化现象突出。横断山脉处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地带,在地质历史演化中,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第四纪冰川的剧烈影响。横断山脉大尺度的南北走向,使东洋界物种能沿山谷向北扩展,古北界物种沿山脊向南延伸。各山峰间  相似文献   

20.
该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繁殖期生境选择的主要变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落叶厚度、灌木盖度、坡度、裸地比例是影响褐马鸡繁殖期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