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们看到“中国农垦”杂志上展开了有关母猪产仔季节的讨论,到底是季节性产仔好呢,还是全年分散产仔好呢,我将根据我们农场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个人的看法。根据我们农场的生产效果来看,在北京地区采用季节性产仔同样具有许多优点。季节性产仔的主要目的是避开严寒和雨季产仔,使仔猪在气候温暖和干燥的环境里顺利地生长和发育。季节性产仔能够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增重  相似文献   

2.
我矿种猪场建于1966年,常年饲养基本母猪210~227头,主要任务是为矿内各育肥猪场提供苗猪。仔猪繁殖过去一惯采取春配秋繁、秋配春繁的季节性生产,结果商品肉猪也是随季节而起伏,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要。为了使养猪生产适应消费的需要,1980年起在全场推行了母猪常年繁殖方法,至今七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效果 1.1980~1986年共繁殖仔猪35294头,平均每月繁殖420头,其中春秋两季繁殖17828头,占50.51%,冬夏两季繁殖17466头,占总数的49.49%,仔猪成活率分别为95.42%和95.96%。改变了过去供应苗猪、肉猪旺淡不匀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1998,(4)
夏季气温高,猪舍内闷热。猪的汗腺不发达,为了抗热,猪呼吸加快,排出大量的体热,因而影响生长;同时,夏季细菌与病毒繁殖迅速,是猪最容易感染疫病的季节。为了让猪安全度夏.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防暑降温猪舍要保持通风,敞开式猪舍和仔猪运动场应搭凉棚遮荫,避免太阳直接射入猪舍。水泥地面猪舍,气温超过28℃时.中午可用凉水冲洗地面,以降低猪舍内温度。  相似文献   

4.
搞好仔猪生后第1周的养育和护理非常重要,这是仔猪多活全壮的关键阶段。一、采取保温措施哺乳仔猪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怕冷,寒冷季节必须防寒保温。仔猪的适宜温度因日龄长短而异,生后1—3日龄为30—32℃,4—7日龄为28—30℃,  相似文献   

5.
繁殖母猪咬、吃初生仔猪,这是母猪的一种恶习。因此,影响了养猪的发展。为探求其原因和防止措施,笔者曾在辽宁锦县阎家公社张家大队和马家大队进行了一次调查。张家大队繁殖母猪咬、吃初生仔猪现象发生较少。马家大队发生较多。1964年秋~1965年春,两个季节共死亡初生仔猪28头,其中,被母猪咬吃的  相似文献   

6.
孙耀华 《农家顾问》2009,(12):36-36
仔猪水肿病是由大肠杆菌的某些致病菌杆感染小肠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产生肠毒素所致病。故又称"肠毒血症性大肠杆菌病"。病菌通过消化道而感染,该病多发生在断奶后15天以内的仔猪,4个月龄以内的育成猪也可发生,哺乳期内仔猪很少发病,本病以春秋季节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7.
仔猪黄白痢是新生仔猪黄痢、白痢的简称,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哺乳仔猪急性传染病。新生仔猪在吮乳期,因外界温、湿度变化、环境污染及母猪的体质、营养等多种因素,致使仔猪胃肠道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正常生理机能紊乱,从而发生下痢。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针对病因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现将防治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断奶仔猪缺乏母源抗体保护,定植于仔猪小肠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引起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高度致死性疫病,以发病突然,局部水肿、全身麻痹瘫痪为特征,称仔猪水肿病。仓田乡大部分村,近年来常发生该疫病,给养猪生产带来较大危害,根据该疫情的流行特点,我们对病因进行了深入探索,采取了积极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近郊的几个国营农、牧场,都饲养着一定数量的优良种猪,一方面是为了向京郊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优良仔猪,一方面是为了使农场的农牧业更好地结合,增加肥料提高生产。几年来各场在养猪方面为了提高仔猪的育活率,曾采取许多的有效措施。如南郊农场,为了防止在过冷过热时期产仔影响仔猪的生长,采用母猪在春秋两季集中产仔的办法,西郊农场为了提高猪舍的利用率,让母猪两年产5窝仔猪,采用了全年分散产仔的办法。在繁殖仔猪方面,究竟采用那种办法好呢,我有以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高温将会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当环境温度达到30℃以上时,养猪生产将受到高温的严峻考验,各类猪群(除哺乳仔猪外)都会处于热应激状态,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将会受到很大影响:采食量降低、种猪的繁殖障碍和突然死亡、哺乳仔猪的下痢增多和存活率低、肥育猪生长停滞、饲料利用率和目增重下降、甚至中暑死亡等;因此,在夏季高温季节,必须加强防暑降温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猪舍内环境温度,确保生猪安全越夏,提高养猪效益。  相似文献   

11.
我们牧场位于内蒙高原的东南部,平均海拔为1,350—1,450公尺,气候的特点是年平均温度低,月平均温度在0℃以下的有6个月左右,冬季酷寒而漫长,这样给我们养猪业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以前,我们牧场繁殖仔猪是采用全年分散产仔的办法,这样就使一部分母猪要在温度很低的11月—2月里产仔。在寒冷季节产的仔猪,一般生长缓慢,体重也小,体躯不伸。冬季产仔对母猪的饲养管理也不好掌握,冻死和压死仔猪的现象也很严重。除此之外,全年分散产仔因不能集中离乳,势必造成20头一群,30头一圈,人员不能按定额管理,因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炎热夏季的到来,高温将会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当环境温度达到30℃以上时,养猪生产将受到高温的严峻考验,各类猪群(除哺乳仔猪外)都会处于热应激状态,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将会受到很大影响:采食量降低、种猪的繁殖障碍和突然死亡、哺乳仔猪的下痢增多和存活率低、肥育猪生长停滞、饲料利用率和日增重下降、甚至中暑死亡等;因此,在夏季高温季节,必须加强防暑降温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猪舍内环境温度,确保生猪安全越夏,提高养猪效益.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初,辽宁省部分地区发生以仔猪腹泻为主的疫病,幼龄仔猪特别是初生2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较高,死亡率高达100%。为全面掌握阜新市仔猪腹泻病的流行情况,采取科学防控措施,阜新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人员于2012年2月8~9日进行仔猪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料采集工作,并提出防治措施。一、材料与方法1.调查地点及材料调查涉及阜新市  相似文献   

14.
春夏两季是生猪养殖关键时期,但因这两季节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气候环境不稳定,各种蚊虫病菌大量滋生繁殖,更易引发严重的病害传染情况。对此,也需要在开展生猪养殖过程中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落实好各项日常饲养管理措施,针对出现的问题情况及时予以分析,总结出一些需重点关注的养殖要点。  相似文献   

15.
春季是最容易发生仔猪腹泻季节,仔猪腹泻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影响着仔猪生长发育,研究分析仔猪腹泻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综合性防治措施,从而提高仔猪成活率,促进其健康生长,有利于生猪后期生长.  相似文献   

16.
1.适宜的环境温度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出生后6小时内为35℃,2 ̄4日龄为34℃,7日龄后为25 ̄30℃。因此在严寒季节产崽时,要迅速擦干仔猪被毛,有条件的可安装红外线保温灯或增加灯泡,也可用炉子加温烘烤2 ̄3小时。2.哺乳和人工固定乳头仔猪生下擦干被毛、剪断脐带后应立即哺乳,待母猪分娩结束时,保证全窝仔猪都能吃到初乳,这对维护正常体温及增强抵抗力大有好处。固定乳头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主要措施,全窝仔猪出生后,即可训练固定乳头,使仔猪在母猪放乳时能全部及时吃到初乳。吃足初乳是仔猪健康的重要保证,吃不到初乳便会全身衰弱甚至饿死。3…  相似文献   

17.
防治仔猪腹泻,主要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仔猪腹泻的病因主要归纳为非传染性腹泻与传染性腹泻两大类.具体如下: 发生仔猪腹泻的原因:非传染性腹泻 生理性腹泻 仔猪的生理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系统和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抵抗力很差,气候骤变、贼风入侵以及保温不当时,可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此时肠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应激反应会导致腹泻;仔猪消化系统机能不健全,饲喂高蛋白、高钙饲量,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建立家庭农场是国家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为给类似地区发展家庭农场提供参考借鉴,分析了航头镇家庭农场的基本情况,总结了航头镇发展家庭农场采取的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航头镇家庭农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性疾病,可引起仔猪腹泻,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仔猪大肠杆菌病包括仔猪初生后1周内所发生的仔猪黄痢,2~3周龄发生的仔猪白痢和6~15周龄发生的仔猪水肿病,每年都会引起上很大的经济损失,是集约化养殖中需要重点预防的疾病之一。1流行特点本病每年各季节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季发病率更高。由于仔猪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发育尚不完善,不能抑制肠道中致病性大肠肝菌的增长繁殖。因此,在温差变化较大或较潮湿的季节下,特别容易诱发此病发生。  相似文献   

20.
猪衣原体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由衣原体诱发的多症状疾病,大多数情况下是慢性发生的疾病,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急性发病的情况,不管是仔猪还是成年猪均可能感染该疾病,由于妊娠期母猪和仔猪处于抵抗力较弱阶段,更容易感染猪衣原体病,甚至会导致仔猪大范围死亡,也会损伤母猪繁殖功能,这对养猪行业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除此之外,猪衣原体病还会对人体造成感染,因此,出于公共卫生安全的角度,也应加强对猪衣原体病的诊治研究,加大防控力度。本文对猪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