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美国ASTM D5456《结构复合木材产品评价规范》评价方法标准及美国工程木材协会PRL-501《单板层积材性能标准》,对国产杨木单板层积材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和评价分析。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发现杨木单板层积材力学性能与对数正态分布拟合得较好。杨木单板层积材力学性能特征值的研究可为我国结构用单板层积材特征值确定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单板层积材的生产工艺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单板层积材的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并对国内单板层积材的发展前景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3.
竹木复合单板层积材制备工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浸渍酚醛树脂的杨木单板和竹帘为原料制备竹木复合单板层积材, 探讨制造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木复合材料的MOE及MOR均达到或超过了日本JAS标准的相关规定,尺寸稳定性良好; 单板厚度、树脂浓度、压缩率对MOE和MOR有显著影响;组坏方式对MOR影响显著;而吸水厚度膨胀率的影响作用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单板层积材、密实型单板层积材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利用概况.探讨了采用低分子量酚醛树脂浸渍处理杨木单板的方法制备杨木单板层积材的生产技术.结果表明:施胶量相当时,浸渍方式与涂胶方式生产的单板层积材相比,密度相当,吸水厚度膨胀(24hTS)降低了24%,胶合强度提高了:16%,弹性模量(MOE)和静曲强度(MOR)分别提高了20.17%和44.76%.采用浸渍树脂方式生产的密实型强化杨木单板层积材随着吸药量的增多,密度增大;24hTS减小;胶合强度随着吸药量的增加先增大而后趋于平稳;MOE和MOR先增大后减小.当吸药量为168%时,MOE、MOR达到最大,分别为15.34GPa和135.31 MPa.密实型强化单板层积材能够满足建筑和木结构等结构材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单板厚度是影响单板层积材(英文缩写LVL)强度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同样的工艺条件下,单板越厚,LVL的剪断强度越低,剥离率越高。冷压胶合制造非结构单板积材时,建议采用4mm厚的单板  相似文献   

6.
杨木单板的湿热处理规律以及对杨木单板层积材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单板湿热处理后产生了塑化,形成了一部分不可恢复的变形,密度平均增加了38.7%;对抗拉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对单板压缩率和膨胀率有着特别显著的影响,单板平均压缩了27.8%,经24h水浸泡,单板恢复膨胀仅18.7%.单板湿热处理后经过低压压制,可以得到与高压压制相同密度的板材,且板材的断面密度差异小,水平剪切强度提高了27.1%,静曲强度增加了17.8%,弹性模量没有显著变化,吸水厚度膨胀率降低了约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树脂浸渍量对杨木单板层积材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低分子量酚醛树脂浸渍处理的杨木单板制备单板层积材(LVL),探讨浸渍方式对单板树脂浸渍量和LVL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和加压条件下,浸渍量均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浸渍量增大,LVL性能提高.当浸渍量为168%时,弹性模量和静曲强度分别达到日本JAS SIS-24《结构单板层积材》标准中140E级和180E级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介绍了单板层积材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单板层积材制造技术及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就速生杨单板层积材生产技术在装饰、装修行业巨大发展潜力和前景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单板层积材具有结构均匀、强度高等优点,材料、结构、制造工艺等差异对其性能影响显著。以13层22 mm厚全顺纹、2层及3层横纹其余顺纹混合组坯的杨木单板层积材为对象,通过电测法、三点弯曲及拉伸实验,对其主要弹性常数及力学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横纹层数的增加,顺纹方向的弹性模量下降,横纹方向的弹性模量增加,层积方向的弹性模量先减小后增加,单板层积材的各向异性降低;2)随着横纹层数的增加,静曲强度减小,变异性逐渐增大,进行结构设计时需更多考虑材料的性能稳定性;3)组坯方式对LVL抗拉强度的影响不大,适当增加横纹层板可提高抗拉强度;4)组坯方式对泊松比的影响较大,随着横纹层数的增加,泊松比总体降低,采用纵横混合式组坯可能有利于抵抗由拉、压载荷所造成的材料变形。  相似文献   

10.
单板层积材(Laminated Veneer Lumber)是利用旋切或刨切单板顺纤维胶合而成的人造板产品,其生产工艺类似于胶合板。经过多道工序加工制造的单板层积材产品,可克服和消除木材自有的一些缺陷,呈现出其特有的优点:①木材自身的节子、夹皮和裂缝等缺陷在产品内部随机分布,无需剔除,木材利用率高;②受木材天然缺陷影响小,其物理力学性能可根据要求预先设计,产品力学性能高;③便于对产品进行防腐、防虫和防火等特殊处理;④对原料无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杨木-玻璃纤维复合板的物理力学复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甫成  张双保  赵立  陈勇平  高黎 《木材工业》2002,16(6):13-15,19
以三倍体毛白杨和玻璃纤维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三种不同组合形式的木材玻璃纤维复合板并分析了板的物理力学复合效应。结果表明:与普通PF树脂杨木刨花板相比,该复合板的密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得到很大提高,内结合强度略有降低,吸水厚度膨胀率有增有减。  相似文献   

12.
不锈钢纤维/木纤维复合中纤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重点研究了不锈钢纤维的施加比率对钢/木纤维复合中纤板性能和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锈钢纤维的施加比率对复合中纤板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在钢/木混合纤维中施加一定量的异氰酸酯胶可显著改善中纤板的胶合性能并达到国标要求.不锈钢纤维的施加比率及其在中纤板中的复合位置对电磁屏蔽效能影响显著,当钢/木纤维混合比率为3:1并复合在中纤板的双侧表面时,其电磁屏蔽效能可达55 dB以上.  相似文献   

13.
许民  朱毅  姜晓冰 《林业科技》2007,32(2):39-41
以木材纤维和废旧聚丙烯塑料为原料,异氰酸酯(MDI)或马来酸酐(MA)为偶联剂,压制木材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聚丙烯(PP)用量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比例对复合材料的内结合强度、吸水厚度膨胀率、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热压时间、热压温度、复合材料密度相同的条件下,在用MDI做偶联剂,PP用量为40%时,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佳;在用MA做偶联剂,PP用量为50%时,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比例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正交试验,以木材纤维和废旧聚丙烯塑料为原料,异氰酸酯或马来酸酐作偶联剂,压制木材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聚丙烯(简称PP)用量对木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比例对复合材料的内结合强度、吸水厚度膨胀率、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有不同的影响。在热压时间、热压温度、复合材料密度相同的条件下,用异氰酸酯(简称MDI)作偶联剂,聚丙烯用量40%时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佳;而用马来酸酐(简称MA)作偶联剂,聚丙烯用量50%时复合材料的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试验研究了单板木束复合板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分析了单板条的宽度、接头形式对芯板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板木束复合板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是天然木材或胶合板等人造板材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6.
木材纤维-铜丝网复合MDF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重点研究了不同目数的铜丝网和木材纤维压制具有电磁屏蔽效能的复合MDF的生产工艺。结果表明,采用异氰酸酯涂刷铜丝网,可显著改善复合MDF的胶合性能,其胶合强度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铜丝网的层数对复合MDF的电磁屏蔽效能影响显著,铜丝网在MDF中的复合位置对电磁屏蔽效能影响较显著,在MDF双表面复合铜丝网,当铜丝网的目数大于60目时,在9kHz到1.5GHz频率范围内其电磁屏蔽效能可达到60dB以上。  相似文献   

17.
玻璃纤维增强杨木单板层积材弯曲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玻璃纤维对杨木单板层积材弯曲性能的增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玻璃纤维对杨木单板层积材的纵横向静曲强度(MOR)、弹性模量(MOE)的增强效果显著,特别是横向的MOR、MOE的增强幅度更大,横向的MOE、MOR值分别提高了79.6%、60.2%.  相似文献   

18.
聚氯乙烯废料的含量对复合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主要是探求聚氯乙烯废料在复合刨花板中的不同加入量对刨花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氯乙烯废料加入量的增加,复合刨花板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以及内结合强度均降低;吸水厚度膨胀率减小;但振动阻尼系数增大;表面粗糙度也产生一定的变化。在多数情况下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可以达到日本JIS A 5908刨花板标准的要求,这说明在板中加入适量的聚氯乙烯废料可以生产出具有优良性能的刨花板。  相似文献   

19.
将杨木单板置于-5~-30℃条件下进行冷冻预处理,对采用冷冻预处理的单板制造的杨木LVL进行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吸水厚度膨胀率、24 h吸水率测试.结果表明,对杨木单板进行冷冻预处理后,杨木LVL的吸水厚度膨胀率平均降低22.4%,而弹性模量、静曲强度和24 h吸水率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