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瓜菜》2016,(2)
为了筛选出兼抗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的黄瓜育种材料,我们采用苗期人工接种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58份黄瓜材料进行了棒孢叶斑病和黑斑病的抗病性评价。通过对该2种病害的病情指数分析,获得棒孢叶斑病高抗材料4份,抗病材料11份;黑斑病高抗材料10份,抗病材料6份。其中兼抗2种病害的材料11份,‘A86-1’、‘G5-4’和‘N103-2’对2种病害均达到高抗级,‘07L35’、‘09L4漆’、‘H31-2选’和‘W43-1-2’对棒孢叶斑病为抗病级,对黑斑病为高抗级,‘G5-2’、‘Q6’、‘XL6-1-2’和‘XL6-3’对2种病害的抗性均为抗病级。获得的抗病资源为黄瓜多抗性育种和骨干亲本自交系的抗性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3.
4.
黄瓜棒孢叶斑病病原菌RFP标记转化株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重要新流行病害,目前尚缺乏抗性品种,病原菌侵染机制及与寄主的互作关系尚不清楚。为了开展多主棒孢的病原学研究,本试验采用农杆菌基因介导技术(ATMT),获得了红色荧光蛋白(RFP)标记的多主棒孢转化株,转化株在PDA培养基转接6次后仍能在菌丝和分生孢子上发出强烈的红色荧光,生物学测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转化株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张笛;刘齐月;刘东;陶磊;王春龙;张艳菊 《北方园艺》2020,(21):7-14
对黑龙江省保护地发生的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疑似该病的致病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以鉴定出的黄瓜棒孢叶斑病菌菌株JMS-1fh为试验材料,采用菌落生长法和玻片法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黄瓜棒孢叶斑病菌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该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等多地均有发生。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碳源为甘露醇,最适氮源为甘氨酸,最适pH为6~8,光照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5 min,分生孢子在25℃时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6.
广东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的发生及品种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瓜(Cucumis sativus)是广东省主要蔬菜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15 万hm 2 以上。由半知菌亚门棒孢属(Corynespora) 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cassiicola) 侵染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又称为褐斑病、靶斑病,是近年来黄瓜生产上重要病害之一(杨双娟等,2012),目前已在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吉林、河南、云南、海南、宁夏、甘肃和上海等11 个省(市、区)发生为害,春秋种植的黄瓜发病比较严重,病害发生率达到30% 以上(高苇,2011)。2011 年,笔者在广东首次发现黄瓜棒孢叶斑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8.
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和防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在山东省的为害、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 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引起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t)Wei.〕。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3 %戊唑醇悬浮剂和33.5 %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49 %。 相似文献
9.
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菌细胞壁降解酶产生条件及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活体外细胞壁降解酶产生条件、活体接种黄瓜棒孢叶斑病菌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及活体内外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羧甲基纤维素酶(Cx)和β-葡萄糖苷酶6种酶均有特定的最适培养条件,持续振荡培养利于各种细胞壁降解酶的产生;Cx和β-葡萄糖苷酶在培养9 d时活性达到高峰,PG和PMG在培养12 d时活性达到高峰,PGTE、PMTE在培养15 d时活性最高;PG和PMG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5 ℃,PGTE、PMTE、Cx、β-葡萄糖苷酶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8 ℃;PG、PMG、Cx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在pH为6时最高,PGTE和PMTE的活性在pH为8时达到最高峰。4种果胶酶的活性在接种后第3天活性最高;而两种纤维素酶在接种后第5天活性最高。病菌在活体内和活体外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黄瓜苗期接种多抗性鉴定方法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瓜在保护地和露地栽培中,枯萎病、霜霉病和炭疽病都是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常年可造成黄瓜减产30~50%,严重者减产高达80~90%以上。国内外研究证明,黄瓜品种的丰产性往往取决于自身的抗病性,因而选育多抗新品种是防治黄瓜主要病害的经。济有效途径。“七五”期间,我们进行了黄瓜苗期接种多抗性鉴定方法研究,初步研究结果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有叶4×律=22、87—2、长刺×叶4和87—1黄瓜,并设律研2号和长春密刺黄瓜为标准对照,其中津研2号感枯萎病和炭疽病而抗霜霉病,长春密刺则抗枯萎病和炭疽病而感霜霉病。将各供试种…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以感黑斑病自交系L63和抗黑斑病自交系L9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C1S、BC1R、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黑斑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抗黑斑病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BC1S、BC1R、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3%、60.23%、75.18%,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说明控制黄瓜黑斑病的抗性为主基因遗传,并且遗传稳定,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大于24.82%、小于39.77%,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摘要:以感黑斑病自交系L63和抗黑斑病自交系L9为亲本建立了6个世代联合群体(P1、P2、F1、BC15、BC1R、F2),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群体的黑斑病抗性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黄瓜抗黑斑病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控制;BC15、BC1R、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0.23%、60.23%、75.18%,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说明控制黄瓜黑斑病的抗性为主基因遗传,并且遗传稳定,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大于24.82%、小于39.77%,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番木瓜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木瓜Carica papaya L.棒孢霉叶斑病叶组织进行分离、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初步鉴定为山扁豆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t.et Curt.)Wei。它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最快。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pH值分别为7~10和5~9。9种碳源中,蔗糖、可溶性淀粉和阿拉伯糖较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木糖较有利于孢子萌发;9种氮源中,酵母浸膏、蛋白胨和牛肉浸膏较有利于其菌丝生长,牛肉浸膏较有利于孢子萌发。完全光照与完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7.
以从格鲁吉亚引进的20个酿酒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和室内接种鉴定法,对20个葡萄品种进行霜霉病抗性鉴定,以期明确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差异,为筛选抗病品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田间与室内鉴定结果基本一致,20个葡萄品种可划分为3类,第一类抗性较强品种有‘Chekobali'‘Khikhvi'和‘Kundza'3个品种;第二类抗性中等品种有‘Mstvane Kakhuri'‘Saknieta'‘Ojileshi'等13个品种;第三类抗性弱品种有‘Krakhyna'‘Tsulukidzi Tetra'‘Supris Gorula'和‘Kamurs Tetra'4个品种。20个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强弱顺序为:‘Kundza'‘Chekobali'‘Khikhvi'‘Ojileshi'‘Saknieta'‘Titska'‘Kisi'‘Mujuretuli'‘Alekrahdrouli'‘Mstvane Kakhuri'‘Rkatsiteli'‘Goruli Mstvane'‘Danakharuli'‘Chinuri'‘Saperavi'‘Tsolikamri'‘Kamurs Tetri'‘Tsulukidzi Tetra'‘Krakhyna'‘Supris Gorula'。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树莓品种叶片解剖结构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树莓叶片为试材,分析了叶片的厚度气孔密度和表皮细胞、表皮毛、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保卫细胞等叶解剖结构,比较了不同树莓品种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凯欧"和"莎妮"的叶片最厚,"加拿大黑莓"次之,其次是"南方黑树莓""海尔特兹"的叶片最薄;"凯欧"的上下表皮、栅栏组织均最厚,其次是"莎妮""加拿大黑莓"和"南方黑树莓"居中,"海尔特兹"最薄;"凯欧"和"莎妮"的气孔密度均最大,"加拿大黑莓"和"南方黑树莓"居中,"海尔特兹"最小;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发现,5个树莓品种中"凯欧"的耐旱性最强,其次是"莎妮",再次是"南方黑树莓"和"加拿大黑莓";"海尔特兹"的耐旱性最弱。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