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构建上海城市水绿生态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上海城市绿化和水利问题的现状分析出发,运用城市生态发展理论,提出构建上海城市水绿生态体系,建议优化上海城市水网、林网结构,保护城市现有湿地资源和构建人工森林湿地。    相似文献   

2.
林网化与水网化——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念   总被引:46,自引:17,他引:29  
建设森林城市要求有足够的森林面积和通畅的水循环系统。本文以上海为例提出在人多地少与水系统不很通畅的中国发展城市林业必须走林网化和水网化的道路。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森林发展新理念。作者从理念的内涵、依据、过渡和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几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根据扬州环境优势和生态城市建设需求,以林网化-水网化相结合的中国城市森林规划理念为指导,进行了以扬州市区为核心、面向市域的开放统一的林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4.
城郊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城区与郊区结合部作为生态敏感地带,对整个城市地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全面分析城郊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生态功能的高效性,提出要加强该地区以森林植被为主的生态建设,使之成为建设林网化-水网化主体框架的重点地带,发挥森林和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义乌市森林城市建设现状的分析和评价,本文明确了义乌市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的范围、期限和指导思想,认为义乌市森林城市建设由市域和市区两个层面组成,并提出了"二带、五区、七环、十线"市域城市森林结构和"一环、二带、四楔、多园、多线"环网状市区城市森林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6.
论城市森林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7  
文章在全面分析园林、林业等部门对城市绿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椐城市森林的特点和中国的城市市情,考虑实际可操作性和横向可比性,提出了从布局、面积、体积、群落结构、建设与维护成本等9项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厦门森林城市建设理念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厦门城市森林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厦门建设海湾型森林城市的总体布局。根据厦门城市特点和城市发展对城市林业的多种需求,提出了"海西森林城市,温馨宜居厦门"的理念;在城市森林发展结构布局上,根据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厦门城市森林多功能特点,提出"生态林、文化林、产业林"统筹兼顾的"三林体系"建设思路;在空间布局上,根据厦门地貌特征、森林资源分布现状、新特区发展趋势,提出了"一心两带五湾多点"的城乡一体化城市森林建设空间格局,分析了不同区块的综合特征,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森林公园是位于城市当中并以"粗犷"的森林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绿地。文章介绍了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的历史、现状特点及5年内展望。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分析连云港城市森林建设条件与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揭示城市发展与城市森林格局和结构的相互关系,针对依山临海和"一市双城"的自然人文特征,依据生态网络理论构建连云港城市森林格局,对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城市森林布局优化与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布局合理、绿量充足、生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把成都建设成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中国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森林生态城市。并将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修编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1.
从树种组成、林分结构、树种多样性、林分活力和干扰程度5个方面选择树种(组)株数组成、树种(组)断面积组成、径级结构、林木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顶极树种优势度、林层结构、树种多样性指数、树种均匀度指数、林分更新状况、林分蓄积量、林分郁闭度、枯立木状况及采伐强度和次数14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自然度评价方法,并以甘肃小陇山林区8类典型林分类型为例对该评价方法进行验证.各类林分自然度表现为:未受人为干扰的锐齿栎天然林(0.839)>皆伐后天然恢复锐齿栎天然林(0.752)>择伐后自然恢复锐齿栎林(0.646)>带状割灌改造华山松林(0.546)>带状割灌改造油松林(0.484)>全面割灌改造华山松林(0.483)>全面割灌改造油松林(0.459)>全面割灌改造日本落叶松林(0.317).  相似文献   

12.
森林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内外森林视觉景观评价和城市声景观评价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影响森林声景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2级3类的森林声景观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森林声景观美学评价体系的11个指标的得分值和其权重之乘积,将其累加值定义为声景观美学指数。根据声景观美学指数的大小来衡量森林声景观优美程度。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forest carbon market in 2010 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China’s forest carbon market, the paper presented the path selection for forest carbon market cultivation in China,i.e.strengthening the promotion and coop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 projects to forward global forest carbon market development,developing primary market transactions to steadily promote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domestic forest carbon market,and putting 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as the priority of current marke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延边林区通过实施天保工程,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成功地调整了林业产业结构。要判定天保工程的实施效果,需要对其进行评价。根据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与政策的相关性相统一的标准,选定了森林覆盖率变化、森林蓄积量变化率、森林面积变化率、天然林面积变化率、水源涵养量变化、水土保持面积变化、湿地面积变化、固定温室气体量变化和释放氧气量变化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森林培育质量的高低是关系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评价的标准主要应以培育的森林资源是否能够发挥多功能效益为根本。阐述森林培育质量的内涵,并根据江西省森林资源的现状以及森林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必要性并探讨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探讨了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理论和应用问题.从环境-社会大系统协调发展的新高度, 阐述了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认识基础、理论依据、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提出了以货币为统一尺度, 以成本-收益系统评价为方法的计量思路和相应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森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是解决我国林木资源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恶化的决定性因素, 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的关键。文中对我国森林资源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 概述了已有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不足, 并展望了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公开发表的有关权威数据,对湖北恩施州现有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量化分析和价值评估初步测算,恩施州现有森林的直接经济效益(木材效益)与公益效益比为1.00∶6.26。为建立林业产业完整投入—产出核算体系和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森林水文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森林水文学发展过程及森林水文效应评价入手 ,回顾了森林水文学研究简史 ,并从森林水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方面阐述了森林水文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森林城市对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评价是对其建设水平的衡量与反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进行评价的基本前提。以浙江省为例,总结相关评价基础上,根据相关原则构建由森林状态、森林效益和森林发展三大系统、具体由26个指标组成的森林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指标权重,建立指标值计算模型,最后对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讨论。希望通过对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拓宽对森林城市研究方向,为森林城市建设、城市森林生态效益更好发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