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已报到的研究材料,综述了中国南方稻区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水稻品种均可获得一定的再生稻产量,常规品种的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而三系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又较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低;留桩高度各地因组合不同和生态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10~40 cm;各节间腋芽在温度、光照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较好的萌发,施用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有效促进腋芽的萌发,并能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再生稻腋芽萌发及成活的最适温度为24.5~27.0℃,相对湿度为81%~85%,‘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2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可以用来预测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经济施用量;超级杂交稻也可获得较好的再生稻产量。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还可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四川利用杂交中稻的再生力强、光温光裕的优势,发展再生稻多增产一季稻谷,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效果。目前再生稻面积已达600多万亩,亩产75.5~106公斤之间,最高亩产达到200公斤以上,为全省增产稻谷7亿多公斤。但是,现在再生稻的单产水平还较低,年度间产量的变动幅度也较大,蓄留成功率不到70%,如果将单一蓄留再生稻形成一种高产的耕作制度,还需深入研究,克服存在问题,使产量高而稳定。四川双季稻亩产虽达到700公斤以上,比中稻、再生稻亩增产100多公斤,但因早稻的亩产较中稻低,对稳定生产者心情的效果不如中稻现实,而栽种面积就会逐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原因,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的再生稻种植品种,以9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造成不同品种头季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导致再生季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和每穗着粒数。准两优608再生季单产5.27 t/hm~2,2季综合产量高达13.59 t/hm~2,可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优选品种;皖稻119和新两优6号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潜力大,可以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候选品种。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主攻大穗,并在维持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质量以实现再生季产量增加和获得2季综合高产。  相似文献   

4.
正在我国南方稻区,水稻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根据光温条件发展再生稻,能实现一种两收,同样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何谓再生稻。再生稻是利用水稻的再生特性,通过水肥管理的措施,使头季稻(如中稻)收获后,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进一步生长发育成的水稻。它具有生育期短(60天左右),种一次收两次,投入产出高,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等优点。再生稻  相似文献   

5.
根据已报道资料和生产实践,综述了再生稻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高产关键限制因素和对策,对再生稻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包括再生稻的产量构成和生态农艺措施多因素互作机制规律的定量研究,品种再生力控制基因测定和分子育种研究,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或轻简化栽培的配套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研究,再生稻米品牌化研究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一) 近几年来,我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抓紧点上示范工作,在低热地区蓄留再生稻获得好的增产效益,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再生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表现在:一是范围扩大,过去只在两、三个县小范围蓄留再生稻,1989年已扩大到12个县较大范围种植;二是面积上升,  相似文献   

7.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讲座:第二讲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稻高产的基础是种与头季稻中稻-再生稻这种制度的发展,要以两季高产稳产为目标。必须种好头季稻,不仅因为两季高产头季是关键,而且因为再生稻的生育是头季稻的延续,要使再生稻高产,必须以种好头季稻为基础。这里不去全面分析头季稻高产的原理与技术,面仅仅就与再生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割之后,稻桩茎节上的休眠芽,在适宜的光、温、水、肥等条件下萌发生长,抽穗结实而获得的第二次收成。随着再生力强的杂交优良品种的出现,曾几起几落的再生稻,愈来愈被重视,再生稻在赤水县发展很快,1985年仅6户试种约10亩,1986年亩为237亩,1987年为12857亩,1988年发展为36051亩,占该县稻田面积的21%。赤水种再生稻在现有栽培水平上一般单产为80~100公斤/亩高产田块可达150公斤/亩,1988年单产100公斤/亩以上。发展再生稻已成为增产粮食的一项有力措施,冬水田开发利用的有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歆  朱容  杨梅  刘章勇 《作物杂志》2020,36(2):28-429
再生稻高产种质资源是选育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的物质基础,缺乏具有强再生力的水稻品种是制约再生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进247份早抽穗水稻核心种质在江汉平原作再生稻种植,从中筛选高产再生稻种质资源,并探究高产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为再生稻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47份核心种质在江汉平原两季稻均能正常抽穗成熟,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10.31%~51.83%,从中筛选出27份高产水稻种质资源。其中,4份双季高产种质两季总单株产量均超过60.00g,可作为亲本用于水稻再生力基因挖掘和再生稻高产育种。再生稻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分析表明,提高再生稻产量的关键是提高其每穗颖花数和有效穗数;再生稻高产种质头季稻产量与再生季稻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再生稻高产育种方向应从追求单季高产转变为追求周年高产。  相似文献   

10.
再生稻,是从已收获的水稻(主稻)残茬获取二次产量的实验。60年代初,美国海湾地区就进行过水稻再生试验。再生稻有生产成本低、水分利用效率高、生育期短几个优点;但籽粒产量低,品质一般劣于主稻(Webb等,1975),因而,再生稻受限于商品基础。由于近年引进了些再生力较强的早熟水稻品种,再生稻作为一种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而重新受到重视,因为这使生长季节短,而又获得两季作物的地区收获成为可能。据报道,主稻品种对再生稻产量的效应甚微,而  相似文献   

11.
湖南地区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南地区的再生稻品种,研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记录7种水稻品种的播种期、收获期及生育期,计算出再生稻每株分蘖数及每丛平均株数,比较其生育期、再生能力、产量及米质口感,筛选出最适合作为再生稻的品种,以该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施肥时间、收割方式以及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分蘖、高度和产量的影响,探索病虫害的防治方案,在湖南省内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Y两优9918’作为再生稻品种,生育期短、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米质口感优良;最佳施肥时间为第一季收获前7天左右;机收时,留桩高度以25~27 cm为宜;病虫害采用“一拌三喷”综合防治策略,再生稻产量可达到3000~4500 kg/hm2。构建湖南地区再生稻高产栽增成套技术路线,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饶鸣钿 《作物杂志》1992,8(1):25-26
我县每年种植再生稻1万多亩,冷浸田再生稻占有一定比例。在1990~1991年冷浸田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中,涌现一定面积高产田,头季稻亩产550~600公斤,再生稻亩产250~300公斤,年亩产超“双纲”,创我县冷浸田单季稻高产纪录。  相似文献   

13.
提高杂交稻再生稻产量潜力的研究易祚昌,王俊文,易祥林(湖南省武冈市农业局422400)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由于它能够充分利用秋季剩余的光、温、水、土资源,节约成本,增加稻谷产量,能充分发挥F1杂交优势的潜力,在一季中稻区有推广价值。近年来,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影响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因子,筛选出适合湖北省洪湖市种植的优质高产再生稻品种;以广两优1128、新两优223、两优6326和创两优558为试验材料,于2016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总产量均最高,分别为8 087.4、5 916.7和14 004.0kg/hm 2。4个再生稻品种的糙米率和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创两优558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最高,分别为70.2%、65.5%和24.5%;新两优223的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为21.4%。总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是创两优558,其次是广两优1128,含量分别为9.14和9.03g/100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研究表明,4个品种均适宜在洪湖地区种植,但创两优558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及总产量最高,稻米品质最好。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关键产量构成因子是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再生稻整精米率的主要因素为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精米率。  相似文献   

15.
再生稻的生理障碍诊断──第一讲冷害与热害杨昌达,尹从新(贵州农学院)(贵州省农业厅)我国再生稻种植地区广阔,栽培环境条件复杂。在再生稻生产过程中,往往由于不良外界条件,或栽培措施不当,发生种种生理障碍,使再生稻生长发育时常出现某些不正常的情况,偏离了...  相似文献   

16.
8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谢华安的研究团队到尤溪县麻洋村对再生稻品种进行头季测产验收,干谷产量850.5 kg/667 m2,即每亩850.5千克。该数据再次证明了再生稻可全国推广,且专家新发现再生稻具有耐高温特性。专家表示,将来推广后,居民有望吃上该品种优质大米。  相似文献   

17.
中稻—再生稻适宜机收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再生稻种一次收两季,省工节本,增产增收,是福建省水稻增产的特色项目,也是水稻轻简栽培实用技术,头季收割难题成为制约再生稻发展的技术瓶颈。近年部分地方采用常规早稻品种佳辐占、嘉早312等进行头季机收示范取得成功,再生季产量达3 000kg/hm2左右。但早稻—再生稻模式受到生产区域限制,应用面积有限,全省适宜再生稻区域多为中稻-再生稻模式。由于中稻与早稻品种不同,生育期长短和群体结构差异大,应用相同的技术进行机收示范,成功率很低。为突破这一技术,2013年省农业厅设立课题,在我县开展中稻—再生稻适宜机收品种筛选试验,一年来,课题组认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适宜渝东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再生力强的再生稻品种,促进再生稻在渝东北地区的推广,2022 年选择 10 个在渝东北地区推广的优质高产中稻品种,在重庆市开州区对其进行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川农优 538 中稻产量达 10.02t/hm2,再生稻产量达 5.23t/hm2,总产量达 15.25t/hm2,且中稻和再生稻米质均达到 NY/T 593-2021《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 2 级,米质好、产量高,适宜在渝东北地区作高产优质再生稻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9.
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宜的留桩高度是实现再生稻高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直接影响再生稻的产量。主要回顾和总结了前人对再生稻留桩高度的研究情况,综述了再生稻留桩高度对生育期、生长发育特性、经济性状及产量、根系生长的影响以及决定留桩高度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对今后再生稻留桩高度研究的展望,以期为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再生稻是一种在不需要犁田栽秧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再收获一季的高效特殊稻作模式,具有省时、省工、省肥、环保、高效、精简等优点,对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详述了再生稻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现状,总结并分析了再生稻品种、收获期留茬高度、水分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养分运筹(促芽肥、出苗肥、硒肥)等对再生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出了“绿肥+”、“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的创新综合田间管理稻作模式以改善稻田土壤环境、提高种植农户收入和实现再生稻的绿色现代化生产。展望了再生稻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再生稻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