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2.
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换与产量组分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北京市小麦品种的更换、产量的变迁及产量性状的演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在过去50年中,北京市已实现了六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换,单产由建国初期的645kg/hm^2提高到90年代的5736km/hm^2。平均每次品种更换单产提高1018.5km/hm^2,增产55.6%,其中新品种在产量提高中的作用占30%左右。在产量三因素中,穗数和穗粒数在50年中变化不,千粒中粒重的增幅较大,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并且仍有潜力可挖。北京地区超高产品种的培育应在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重点抓每穗粒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1997—1998年,在山西省襄汾就从国外引进的冬丰1号小麦品种进行了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年型肥沃旱地条件下,冬丰1号小麦品种的产量与晋麦47号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主要农艺性状优于晋麦47号。建议在我省南部中熟冬麦区肥沃旱地及扩浇地积极示范。 相似文献
4.
5.
6.
用两系不育系香125S、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协青早A与早籼高产品种嘉育164、中籼品种9311、晚粳恢复系T1027,按3×3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9个杂交组合。3个不育系杂种一代表现各异,协青早A组合平均生育期较长,组合间差距大,香125S组合平均生育期较短,培矮64S组合间生育期差距较小。亚种内组合,两系不育系组合结实正常,大部分组合株高恰当,三系不育系组合表现不育或半不育,植株较矮,存在包颈现象,亚种间组合结实率在45%~70%之间,植株存在超高亲现象,早籼/早籼组合穗型较小,其余类型组合表现大穗,尤其是培矮64S组合,表现较强的超亲优势。父母本遗传距离较大的组合单株总库容量中亲优势超过50%,而父母本遗传距离较近的组合低于15%。9个杂交种单株总库容量超父优势明显,3个不育系中,培矮64S组合超父优势最大,达62.30%。培矮64S组合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3个组合平均超父优势为57.72%,其中,培矮64S/嘉育164达到131.68%,显著高于其它组合。 相似文献
7.
光壳粳稻与矮杆籼稻杂交亲和性及F1代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壳粳稻与矮杆籼稻杂交亲和性及F_1代杂种优势研究刘建昌,蒋志谦,严宗卜(贵州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直接利用税粳F1代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可使水稻单产增加15%-20%,但釉粳交F1的结实率均低于50%,这是直接利用粳籼亚种杂种优势的最大障碍。日本学者地?.. 相似文献
8.
山东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分布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小麦矮秆基因Rht—B1b、Rht—D1b的4对特异分子标记,NH—BF和MR1、NH—BF和WR1.2、DF和MR2、DF和WR2,对山东小麦品种中矮秆基因Rht—B1b及Rht—D1b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50个品种中有20.67%含有Rht—B1b基因,有54.00%含有Rht—D1b基因,二者合计为74.67%;同时含有Rht—B1b和Rht—D1b2个矮秆基因的仅占3.33%。表明山东小麦矮化育种中Rht—D1b基因的利用远高于Rht—B1b。 相似文献
9.
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同一抗源亲本品种和不同的感病农艺亲本杂交后,其F1对小麦条锈病菌的反应型有所不同,即抗病品种的抗性在后代中的表现因另一亲本不同而有差异。1984年我们从新引进的抗病材料中, 相似文献
10.
11.
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16个品质性状不同的普通小麦品种及其双列杂交的F1为材料,利用亲本品质性状分组的方法研究了普通小麦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规律,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表现不完全一致,多随双亲性状水平的提高而减少,以品质性状表现值均为中等的双亲进行杂交的杂交类型为最高,干面筋含量可通过高双亲杂交而使杂种F1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芝麻杂种优势,配合力及反交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6个品种.即2个基因型雄性不育系(ms-1和ms-2)、2个外引品种(丹巴格和辛道斯64)和2个地方品种(豫芝一号和86-1)配制完全双列杂交,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及反交效应研究.结果:F-1杂种的产量以ms-2×丹巴格、丹巴格×豫芝一号、丹巴格×ms-2为最高.分别比当地品种豫芝一号增产155.02%、135.87%和117.93%.其配合力方差,除花期长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未达显著水平外,株高、始蒴高度、主茎果轴长、分枝数、单株蒴数、单蒴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方差、特殊配合力方差及反交效应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加性基因作用与非加性基因作用对这些性状的影响同时存在.σ_s~2∶σ_g~2比值在主茎果轴长、单蒴粒数、千粒重与单株产量上较大,表明非加性基因对这些性状的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3.
14.
冬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冬小麦杂种F120个组合及其9个亲本的面团流变学特性(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化度和评价值)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吸水率表现为正向优势,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软件度和评价值表现为负向优势。一般地说,利用杂种优势提高面筋质量比较困难,但通过亲本的适当选配仍可能获得强优势组合。(2)5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极显著,说明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均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15.
春性杂交小麦优势测定与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2个杂交组合对T型春性杂交小麦的株粒数、株粒重、株穗数、主穗小穗数、千粒重、穗长6个主要性状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株粒重、株穗数、千粒重、穗长4个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株粒数、主穗小穗数2个性状的超标优势表现为正负优势且幅度较大,分别为-19.2%~56.5%、-2.1%~5.3%之间。采用配合力的同亲回归分析,克旱9A和克82R27特珠配合力最高,其次为克丰二A×克82R67、克丰三A×克82R27。用2个春性T型杂种小麦和2个化学杂交剂制成的CHA杂交小麦,3个亲本(其中2个为对照品种)共7个品种,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春性杂交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杂交优势的影响,明确了春性杂交小麦适宜的密度范围,为合理利用杂交小麦的优势效应采取高产高效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18.
选择4个棕色棉品种(系)与5个白色棉品种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得正反交组合各20个,测定了吐絮期正反交组合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分析杂交F1代光合参数的杂种优势表现与正反交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吐絮期杂种F1各项光合参数没有明显的正向中亲优势、正向超亲优势。正反交组合之间,除胞间CO2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外,其它光合参数差异不显著,胞间CO2浓度受到细胞质效应影响。正交组合F1叶绿素含量与胞间CO2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反交组合F1净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小麦多小穗改良品系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小穗10-A的60份改良品系与川麦28杂交,其F1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表明,F1平均抽穗期较川麦28晚一天左右,平均小穗数和平均穗粒数呈正向优势,说明这套改良品系在提高穗粒数方面具有优势;但平均千粒重和平均穗粒重与高千粒重的川麦28相比有所下降。本研究筛选出6份穗粒重较对照川麦28提高15%以上的组合,其中97-13-2,97-94和97-116三个品系的F1较川麦28穗粒重提高20%以上,可作为今后杂种优势利用或进一步杂交改良的重要组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