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为了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硝态氮,以1株具有氨氮去除能力的酿酒酵母JM14菌株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初始亚硝酸盐浓度、p H值、培养温度和接种量对其亚硝酸盐去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对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在培养96 h时达到最高值,为68.3%;当初始亚硝酸盐浓度为1~10 mg/L时,菌株对亚硝酸盐去除率均保持在59%以上;当亚硝酸盐浓度达到20和30 mg/L时,亚硝酸盐去除率显著降低;菌株去除亚硝酸盐的最适初始p H值范围为6~10,最适培养温度为25~30℃,最佳接种量为≥2%。综合来看,酿酒酵母JM14具有去除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能力,对环境安全,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反硝化技术对模拟养殖池塘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奉化市池塘的底泥经过反复培养、驯化.从中筛选、分离出反硝化细菌,在模拟实验条件下,研究其对不同浓度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情况,讨论反硝化菌种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初始浓度为1、25、50 mg·L-1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模拟池塘中,随着实验的进行,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逐渐提高.其中在1 mg·L-1的浓度组中,3 d内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去除率就分别达到了95.8%和90.2%;在25 mg·L-1的浓度组中,第6 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93.8%和87.8%;在50 mg·L-1的浓度组中,第6 d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89.7%和78.7%.此外,反硝化菌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略优于亚硝酸盐氮,而且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越低,对其去除效果越好,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越短.在模拟池塘中,菌种的生长情况与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呈负相关,即污染物的浓度越高反硝化菌的生长情况越差.对反硝化菌的生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其反硝化最适宜的pH值为6~7,温度为25~35℃;而且在同一pH值和温度条件下,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越低,反硝化菌对其去除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流化床生物滤器去除养鱼循环水中氨和亚硝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用于养鱼生产的流化床生物滤器及其配套设施,使用自行研制的对鱼有益、防病的生物技术产品固定化细胞(ImmobilizephotosyntheticbacteriaIMPSB),选择培养硝化细菌,研究了其在去除养鱼循环水中氨和亚硝酸盐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化床生物滤器的单元水处理能力为30~50t·h-1。流化床生物滤器与固定床生物滤器比较,流化床生物滤器的硝化率和过流率为同等条件下固定床生物滤器3倍。该系统养鱼可节水85%~90%,减少建设费用和占地面积。其载鱼量为25±2kg·m-3时,流化床生物滤器进水氨氮浓度为1.3mg·L-1,亚硝酸态氮为0.068mg·L-1,出水中氨氮浓度为0.20mg·L-1,亚硝酸态氮浓度为0.024mg·L-1,鱼类生长正常,氨氮去除率为80%~95%,亚硝酸态氮去除率为65%以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曝气位置的上向流生物滤池处理对虾养殖污水,连续运行30d,分析出水水质,并观察系统运行情况和装置污染状况。考察了对虾养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6项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从养殖污水主要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上看,中下部曝气生物滤池(MUBAF)要优于底部曝气生物滤池(BUBAF)。在系统进水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为7.62~8.20mg·L-1,氨氮质量浓度为0.62~0.65mg·L-1,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0.54~0.59mg·L-1,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为0.23~0.27mg·L-1,无机氮质量浓度为1.40~1.47mg·L-1,活性磷酸盐质量浓度为0.24~0.29mg·L-1,水温为25℃~30℃时,中下部曝气生物滤池对养殖污水中6项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45.2%、88.9%、58.5%、78.8%、75.3%和25.1%。可见,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佳,亚硝酸盐氮和无机氮次之,化学需氧量和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较差,活性磷酸盐去除率最低。总体而言,曝气生物滤池在水产养殖污水应用中处理效果明显,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壳聚糖对溶液中腐殖酸的去除效果,探讨反应进行时间、pH值、壳聚糖初始浓度、腐殖酸初始浓度、各金属离子浓度等因素对壳聚糖去除溶液中腐殖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是影响壳聚糖吸附腐殖酸的重要因素,适宜pH值是6;初始吸附过程非常快,壳聚糖的浓度为20mg·L-1,吸附20 min时去除率即达到84.9%。在一定浓度范围内(25~150 mg·L-1),Ca2+、Na+、K+的存在对壳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是比较微小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BTB(溴甲基酚蓝)平板涂布分离法,从鳜鱼养殖池塘水体中分离出17株具有反硝化作用的细菌,通过初步筛选和反硝化能力的测定,挑选出一株具有较强反硝化能力的好氧反硝化细菌,命名为8F-3。菌株8F-3在24 h内将总氮从100.00 mg/L降至6.51 mg/L,去除率达到93.49%;将氨氮从50.000 mg/L降至1.966 mg/L,去除率为96.07%;将硝酸盐氮从50.00 mg/L降至3.51 mg/L,去除率为92.98%;将亚硝酸盐氮从0.096 mg/L降至0.071 mg/L,去除率为25.79%。该试验结果表明,菌株8F-3对氨氮和硝酸盐氮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对亚硝酸盐氮也有一定去除作用,反硝化能力较强。经生理生化测试和16 SrRNA分子鉴定,初步鉴定该菌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相似文献   

7.
水体中过量的铁锰会使人和动植物中毒.粉煤灰作为热电厂固体废物可通过络合、离子交换及化学键合等机理去除水体中铁锰.在恒温(25±1)℃条件下采用批量吸附实验,设置振荡时间、粉煤灰投入量、初始浓度等参数的变化,研究碱改性粉煤灰对水体中共存Fe(Ⅲ)、Mn(Ⅱ)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改性粉煤灰在最佳振荡时间8h时、最佳投入量为10 g·L-1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8、0.81 mg·g-1; Fe(Ⅲ)的去除率随初始浓度升高而逐渐升高,Mn(Ⅱ)的去除率在初始浓度小于8 mg· L-1时保持在80%以上,之后随初始浓度升高而显著的降低;Mn(Ⅱ)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8.
模拟串联垂直流人工湿地去除重污染河水中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温室内构建的串联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装置净化北京市清河污染河水,研究2种水力负荷、3个串联级数、有无植物等对湿地除氮效果的影响。5个多月的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总氮(TN)浓度平均12.36 mg·L-1,氨氮浓度平均5.92 mg·L-1时,TN去除率在水力负荷为0.2 m3·m-2·d-1时明显高于0.4 m3·m-2·d-1时;串联级数对氮去除有一定影响,1级柱与3级柱系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级柱系统间无差异(P0.05);植物显著影响除氮,有-无植物系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上,水力负荷为0.2m3·m-2·d-1时,有植物3级柱系统的TN、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其中氨氮去除率高达85.74%,出水平均浓度0.43 mg·L-1,达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生物活性滤池对水中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氮(NO2--N)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采用连续流生物活性滤池装置开展试验研究。试验期间进水NH4+-N在0.69~1.25 mg·L-1,NO2--N浓度为0.06~0.38 mg·L-1,试验装置处理规模为180 L·d-1。结果表明,挂膜成功时,NH4+-N和NO2--N去除效率分别为71.32%~77.78%和87.1%~98.6%;稳定运行期间异养菌和硝化细菌空间竞争较弱,表现在沿程对CODMn、NH4+-N和NO2--N去除效果集中在35 cm以上的空间;在低于5℃状况运行,生物活性滤池对NH4+-N有稳定的去除,而NO2--N去除效果出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AS和BS去除地下水甲基叔丁基醚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AS和BS技术来修复饱和土壤和地下水中的甲基叔丁基醚(MTBE),讨论了在不同污染物初始浓度和不同微生物接种量情况下生物曝气效果及生物贡献率。结果表明,在MTBE初始浓度为50和100mg·L-1时,BS过程中的生物降解率分别为23.21%和12.97%,降解量分别为25.74和28.75mg,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对生物降解量的影响不大。在MTBE初始浓度为50mg·L-1时,AS和BS去除MTBE的时间分别为1800和1200min。在MTBE初始浓度为100mg·L-1时,AS和BS去除MTBE的时间分别为1800和1500min,对于高污染物浓度,挥发是主要的去除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一株耐盐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孔雀石绿脱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舟山双峰盐场的盐田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孔雀石绿具有较强脱色能力的细菌,经鉴定为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sp. JJ-1)。研究孔雀石绿的浓度、脱色pH、氯化钠浓度及氧气对染料脱色的影响,并对脱色产物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HPLC分析和GC-MS分析,以揭示孔雀石绿的降解产物。脱色反应条件初步研究表明,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sp. JJ-1在4 h内对200 mg·L-1孔雀石绿脱色率可高达95%;该菌在低浓度孔雀石绿(50 mg·L-1)时能够在1 h内快速脱色;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该菌的脱色率基本保持一致;在15%NaCl,200mg·L-1孔雀石绿条件下,5 h后的脱色率为94%;该菌脱色的适宜p H 7~10,培养时间4 h,脱色率达到95%。孔雀石绿的主要降解产物为4-(二甲氨基)二苯甲酮。  相似文献   

12.
天台鹅耳枥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首次建立天台鹅耳枥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体系,以其茎段、未萌发的新芽及萌发后的嫩芽、叶片等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以新生的嫩芽为外植体,成功诱导不定芽的分化与增殖,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2 MS+6-BA 2.0 mg·L-1+NAA 0.2 mg·L-1+PVP 0.2%。壮苗培养基配方为1/2MS+6-BA 0.5 mg·L-1+NAA 0.05 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4 MS+IBA 1.0 mg·L-1+NAA 0.1 mg·L-1。  相似文献   

13.
绒毛狼尾草幼穗的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绒毛狼尾草幼嫩花穗为材料,研究了培养基种类和2,4-D对愈伤组织诱导以及6-BA对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MS较N6培养基适合绒毛狼尾草的组织培养。在附加3 mg·L-1 2,4-D的MS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到100%。分化培养基以附加1.0 mg·L-1 6-BA的MS培养基为最佳,分化率为44.0%。在1/2MS培养基中附加0.5 mg·L-1 NAA和0.3 mg·L-1活性炭进行生根培养,根系生长健壮,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四环素由于其低生物降解性和水溶性而在水环境中持续存在,对生态环境安全造成较高的潜在风险。为探讨水环境中残留的四环素与藻类的相互作用,以斜生四链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斜生四链藻对水中不同浓度四环素(0.5、1.0、1.5、2.5、4.0和6.0 mg·L-1)的胁迫响应及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各浓度四环素处理组均对斜生四链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达到了72.99%,四环素对斜生四链藻的半数效应质量浓度(96 h-EC50)和抑制效应为80%质量浓度(96 h-EC80)分别为2.46和6.9 mg·L-1。在相同浓度四环素胁迫下,斜生四链藻的光合色素含量和Fv/Fm值呈现出和斜生四链藻细胞密度变化相同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6.0 mg·L-1浓度处理组中斜生四链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96 h的抑制率分别是87.32%、66.91%和87.58%,Fv/Fm值降幅达到了77.4%。在低、中、高浓度四环素(0.5、1.5和6.0 mg·L-1)胁迫下暴露96 h,斜生四链藻的丙二醛(...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优化‘红阳’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cv. Hongyang)组织培养育苗技术体系,采用‘红阳’猕猴桃无菌组培苗的茎尖和叶片为材料,以ZT 1.5 mg·L-1为外源激素,筛选适宜的基本培养基,并研究不同外源激素及组合对‘红阳’猕猴桃间接、直接器官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合‘红阳’猕猴桃生长的基本培养基为OM。在OM + 2.0 mg·L-1 6-BA + 0.5 mg·L-1 NAA + 0.01 mg·L-1 2, 4-D培养基中,叶片愈伤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发生系数为3.68;而带叶茎尖在OM + 1.5 mg·L-1 6-BA + 0.5 mg·L-1 NAA + 1.0 mg·L-1 KT培养基中培养60 d后,通过直接器官产生基茎丛生芽,其增殖系数可达7.65。试管苗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OM + 0.5 mg·L-1 NAA,60 d后平均不定根数为4.87,驯化移栽后成活率为90%以上。选择出了适宜‘红阳’猕猴桃生长的基本培养基,解决了组培苗叶片黄化、植株矮小和畸形的问题,且大幅提高了增殖系数。优化了‘红阳’猕猴桃的人工快繁体系,可为猕猴桃其他品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成熟胚为试验材料,进行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条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山松成熟胚外植体表面灭菌以75%的乙醇处理1 min,3%的次氯酸钠处理10 min为适宜;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 + 1.0 mg·L-1 6-BA + 0.2 mg·L-1 NAA为最佳;适宜的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DCR + 1.0 mg·L-1 6-BA + 0.05 mg·L-1 NAA;不定芽伸长以DCR + 0.1 mg·L-1 6-BA + 0.05 mg·L-1 NAA为适宜;生根培养基以1/2 DCR + 2.0 mg·L-1 IBA + 0.05 mg·L-1 NAA为适宜。建立的植株再生体系为黄山松种质资源的保存、遗传改良及优质种苗繁殖等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铜导致的土壤污染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药用植物的品质。本实验通过水培法,研究施用不同浓度的铜离子对粉葛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为粉葛的安全种植提供一定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铜胁迫处理对粉葛幼苗的生长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在铜离子浓度为0 mg·L-1、0.01 mg·L-1、0.03 mg·L-1时,叶片舒展,叶色发绿,生长良好,但当浓度为0.06 mg·L-1和0.1 mg·L-1时出现叶缘发黄、甚至凋落死亡。随着铜离子浓度增大,叶片的叶长增长率和叶宽增长率均呈先增后降趋势,在0.03 mg·L-1时达到最大。在生理指标方面,低浓度铜离子(0.01 mg·L-1、0.03 mg·L-1)处理时,SPAD值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高浓度铜离子(0.06 mg·L-1、0.1 mg·L-1)处理时,两者均呈现降低趋势,且在高浓度下随着铜胁迫处理的时间延长,SPAD值持续下降。粉葛幼苗中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8.
乌头酸是兰州百合一种重要的根系分泌物,为探究乌头酸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百合专化型的作用效果,测定外源乌头酸对F.oxysporum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1.175~1 175 mg·L-1时,乌头酸对F.oxysporum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抑菌作用显著。浓度为1 175 mg·L-1时,与CK相比,乌头酸对F.oxysporum抑菌率、产孢量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91.95%、77%、93%。乌头酸处理引起菌丝体电导率增大,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SOD、POD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SOD酶合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于11.75~1 175 mg·L-1处理下调表达, 1.175 mg·L-1处理时SOD酶合成基因出现上调,与CK差异不显著。POD酶合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所有处理均下调表达。可见,乌头酸可以作为化感抑制剂应用于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凤尾蕨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景观植物凤尾蕨作为供试植物,研究其对土壤铅污染的修复效果,并通过分析凤尾蕨植物酶、土壤酶活性的变化,铅积累量的变化等探讨其可能的修复机理。结果表明:叶绿素、植物POD酶(过氧化物酶)、植物CAT酶(过氧化氢酶)一系列指标,在0~500 mg·L~(-1)时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而上升,植物SOD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铅胁迫下呈下降趋势,表明凤尾蕨具有一定的耐铅性能;凤尾蕨可以吸收高浓度Pb,其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铅积累量均随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地下部铅最大富集量82.578 mg·kg~(-1)、地上部铅最大富集量16.153 mg·kg~(-1),且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其中地下部最大富集系数达10.819,表明凤尾蕨具有将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在植物体内的能力;在低浓度Pb(0~500mg·L~(-1))处理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三种酶活性相对于对照组有所增加,表明凤尾蕨根际微生物在低浓度铅污染情况下,可协同植株强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蕙兰种子无菌萌发的根状茎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激素配比以及不同的有机添加物,研究根状茎增殖和蕙兰愈伤组织诱导的适宜配方。研究结果表明:在蕙兰根状茎增殖的研究中添加100 g·L-1香蕉泥在增殖率、分支数以及增加长度上均优于添加100 g·L-1土豆泥;蕙兰根状茎出芽最佳的培养基:MS+2.0 mg·L-1 NAA+4.0 mg·L-1 6 BA+1.0 g·L-1酪蛋白+1.0 g·L-1蛋白胨+15 g·L-1蔗糖+15 g·L-1葡萄糖;诱导愈伤组织活力好并且诱导率高的培养基配方为MS+0.5 mg·L-1 2,4 D + 1.0 mg·L-1 NAA+1.0 mg·L-1 6 BA+100 g·L-1椰汁+30 g·L-1 蔗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