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鹪鹩繁殖生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3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14窝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该鸟在本区3月份种群遇见率为2.27只/km,9月后为3.27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44.1%;繁殖期为4-8月,最早营巢期为4月22日,营巢期7d,窝卵数3-5枚,孵卵期13-14d,年繁殖力1.8只,孵化率为85.1%,成活率86.96%,巢内育雏14- 15d,巢外育雏7-8d。  相似文献   

2.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星鸦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10,31(5):259-261,297
2007~2009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星鸦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区星鸦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2 500 m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带;繁殖前3月的种群密度为0.25只/km,繁殖后的8月种群密度为0.43只/km;繁殖期为4~7月,最早产卵期为4月19日,窝卵数为3~5枚,孵化期为17~18 d,孵化率为83.2%,巢内育雏期18~19 d,幼乌离巢率为96%;星鸦的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总食物量的76.7%。  相似文献   

3.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14,(3):316-319
2011-2013年3-9月,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斑翅山鹁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斑翅山鹑为留鸟,在海拔1 400-1 480 m的低山丘陵灌草带种群数量居多,在海拔1 600-1700 m的低山疏林灌丛带较少,海拔1 700 m以上的地区没有该鸟活动。繁殖前3月的种群平均密度为0.15只/hm^2,繁殖后的9月种群平均密度为0.25只/hm^2。3月末至6月进入繁殖期,年繁殖1次,1雄1雌制;雌雄共同营巢,营巢期6-7 d;窝卵数13-15枚,雌鸡孵卵,孵化期23-24 d,孵化率93.8%,成活率88.6%,繁殖力6.5只;雏在巢时间5-7 h,雏鸟早成性,雌雄鸡共同完成巢外育雏。近年来,斑翅山鹑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三道眉草鹀消化道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道眉草鹀消化道除食管未发现5-HT细胞外,其他部位均有5-HT细胞分布,且分布密度呈"N"型,直肠部5-HT细胞的分布密度最大,空肠和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次之,而腺胃分布密度最低;5-HT细胞有锥体形和圆形,主要分布于腺泡上皮、肠黏膜上皮之间。说明5-HT细胞的分布、形态与其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生理功能及内、外分泌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12,33(4):184-186
2009~2011年5~8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四声杜鹃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四声杜鹃在本区为夏候鸟,最早5月上旬迁来,最晚8月下旬迁走,居留期为99~111 d。迁来后,该鸟在本区主要在低山疏林地带和村庄附近活动,活动较为敏锐和隐蔽,常能听到叫声,但很少暴露在人前。四声杜鹃在本区的种群密度6、7月最大,每公里遇见数分别为1.17只和1.25只;在8月种群密度最小,每公里遇见数0.47只,种群密度平均为0.89只/km。该鸟为卵寄生性繁殖,自己不营巢,本区发现雌鸟把卵产在山噪鹛的繁殖窝里,让山噪鹛代其孵化和育雏,本窝寄生卵2枚,卵重3.3 g和3.5 g,卵大小为22×17 mm~23×18 mm。卵经山噪鹛义鸟孵化18 d后出壳,雏鸟仍由山噪鹛喂育14 d后离巢。四声杜鹃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食物量占总食物量的95.5%,其中松毛虫所占比例最大,占昆虫食物重量的24.1%。该鸟为重要的农林益鸟,应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6.
2008~201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啄木鸟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采用常规路线统计法,统计其种群密度,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本地为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中,种群密度最大为0.417只/km,平均种群密度为0.26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种群密度增长了32%。繁殖期为4~6月,营巢期9~10 d,窝卵数为4~5枚,平均卵重12.1 g,大小为36.1 mm×24.3 mm。卵为椭圆形,白色光滑无斑。孵化期为13~15 d,雏鸟晚成性,24~25 d离巢,孵化率为86.36%,繁殖成功率为84.21%。主要以昆虫为食,且多为农林害虫,为森林益鸟,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芦芽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调查分析,表明芦芽山生态旅游景区年环境容量为472 480人次,游客年容量为3303 840人次,实际年游客量为160 276人次,为游客年容量的52.75%.并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今后开发生态旅游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使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大斑啄木鸟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5~2007年在山西芦芽山保护区对大斑啄木鸟的生态进行了观察,观察表明,该鸟在本地区为留鸟,繁殖后比繁殖前的种群数量增加85.7%:3月下旬开始交配,4月上甸产卵,窝卵数3~6枚,孵卵期11 d,孵化率94.1%,繁殖成功率87.5%,育雏期21 d;食物以农林害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占90.4%,植物性食物占9.6%。  相似文献   

9.
王建萍 《野生动物》2007,28(2):46-49
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以世界珍禽褐马鸡和以云杉、华北落叶松次生林植物群落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本文对该保护区的地理历史概况、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社区经济概况、保护区建立建设的重要性、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及具体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山西芦芽山保护区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丽荣 《野生动物》2012,33(2):71-73
楔尾伯劳为食虫益鸟,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2008~2010年3~9月对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的楔尾伯劳的生态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楔尾伯劳在本地区为夏候鸟。最早迁来本区日期为3月22日,最晚迁离本区日期为9月22日,居留期179~181 d,且每年迁徙日期相对稳定。种群密度为0.39只/km,在油松、辽东栎、山杨针阔混交林带种群数量最多为0.5只/km,在村边农田地带种群数量较少为0.25只/km。繁殖期4~6月,巢多筑于针阔混交林隐蔽条件较好的地带,年繁殖1窝,4月下旬开始筑巢,5月初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5~6枚,卵呈椭圆形,乳白色或灰白色,被有不规则的锈褐色斑点和条纹,孵化期16~17 d,孵化率85.7%,巢内育雏15~18 d,离巢后的幼乌仍需亲乌喂育9~12 d,方可独立生活。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  相似文献   

11.
郭建荣 《野生动物》2007,28(5):47-49,55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山西省吕梁山脉北端,目前已查明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4门102科954种;脊椎动物26目68科300种;其中鸟类有17目47科248种,兽类有6目15科41种,两栖爬行类有3目6科11种,真菌种类有9目26科75种;是华北地区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的生物物种基因库。  相似文献   

12.
2020年2月10日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坑口保护站(119°40′23″E,27°42′37″N,海拔695 m)发现1只红翅绿鸠(Treron sieboldii)雄鸟尸体。该鸟腹部近白色,腹部两侧及尾下覆羽具灰斑,翼覆羽绛红色,上背偏灰,头顶橘黄,脚红色。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确定红翅绿鸠为浙江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凭证标本保存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