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混合聚类法对两型社会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农业(即两型社会农业)的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和K-means聚类的混合聚类方法,结合湖南省所属的14个市州的实际情况,对全部市州的"两型社会"区域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湖南省"两型社会"农业发展状况区域划分的备选方案.  相似文献   

2.
郭佳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137-8141
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2007年的指标数据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南各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把湖南省划分为三大类和若干亚类,并提出了提高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差异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四川省各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构建出包含5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组成的四川省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农业生产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业规模和农业结构4个公因子并对各地市农业竞争力排序,而后依据上述4个公因子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21市(州)的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分类。基于2014年统计年鉴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各市(州)按照农业竞争力水平情况可分为4类,其中成都市农业发展状况最好,甘孜州和阿坝州的农业竞争力最弱,与因子分析排序结果基本一致。最后,针对增强四川省农业竞争力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四川省各市(州)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构建出包含5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组成的四川省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农业生产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农业规模和农业结构4个公因子并对各地市农业竞争力排序,而后依据上述4个公因子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21市(州)的农业竞争力进行了分类。基于2014年统计年鉴的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各市(州)按照农业竞争力水平情况可分为4类,其中成都市农业发展状况最好,甘孜州和阿坝州的农业竞争力最弱,与因子分析排序结果基本一致。最后,针对增强四川省农业竞争力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考察了河北省 1 1个地级市的农业发展状况 ,运用因子分析法给出了各市农业发展的综合得分 ;并用聚类分析法把 1 1个市划分成了 4类 ,对各类地区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2008年农业生产的效率进行评价。通过对湖南省各市州农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数据运算结果的分析,得出长沙、株洲、湘潭和常德4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有效,农业产出已达到最优水平,衡阳等10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对各市州的投入与产出的投影分析表明,衡阳等地区存在一些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过剩或者要素的利用效率需要提高等情况。  相似文献   

7.
以位于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的湖南省株洲市典型的农业大县——茶陵县为研究单元,分别以湖南省、株洲市为参照区域,从"两型农业"的角度对茶陵县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基于"两型农业"的茶陵县综合承载力从小于实际人口逐渐回升至可承载状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逐年提升,而经济资源承载能力则有所波动。  相似文献   

8.
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相关数学模型,从市(州)层面对湖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定量综合评价,估算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的理论潜力,并根据评价结果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分类提出湖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广西百色市所属县区为典型研究样区,利用投影寻踪评价法对研究区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两维图论聚类算法,以区域水资源支撑能力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为分类对象,探讨我国典型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区域水资源支撑能力的图论聚类分析模型,定量表达区域水资源支撑社会经济发展能力的空间聚类。[结果]百色市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可以分为右江河谷澄碧河以下地区、澄碧河流域地区、非右江流域县区。通过投影寻踪评价的降维和两维图论聚类分析对区域空间关系的考虑,2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得到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结论]两维图论聚类能较好地反映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空间相关性,其结果将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区域水资源规划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甘肃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14个市(州)可划分为4个类别,其中,兰州市为1类城市,总体发展水平最高,其他市(州)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然后,研究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3点成因。最后,提出了甘肃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选取农业资源条件、农村社会发展、农业经济状况等三大类共18个指标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进行综合农业区划。将互助县21个乡镇划分为脑山浅山农牧区、中部盆地农牧区、川水农业区、东部林牧区、北山林牧区。  相似文献   

12.
江西生态农业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勤  刘秀英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07-111,143
应用系统聚类法对江西生态农业进行了分类及分析。结果表明,依据该省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及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可将江西省80个县(市)分成9个生态农业类型,即:平原农渔牧型、丘陵牧农渔型、丘陵农林牧渔型、丘陵低山立体农林果牧型、中低山农林牧型、丘陵农牧型、丘陵山区庭院经济型、山区农牧型、丘陵山区农牧型,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区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模式及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模糊聚类对山西省农业气候进行了模糊区划,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为了实现农业的两个转化向更高水平发展,除了主要依靠党的农业改革政策外,还必须依靠科技投入和区域治理,使农业有一个合理的布局,结构和规划。农业气候区划就是为制定农业区划和农业规划服务的。因此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4.
评判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灰色聚类评判与层次分析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评判区域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新方法,我们称它为层次灰色聚类评判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定权聚类的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鉴农业现代化发展经典理论,依据农业现代化内涵选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态化水平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定权聚类方法,针对河南省108个县(县级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这些县划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较好、一般和落后3类,然后分析每1类的发展特征,最后运用政府对农业现代...  相似文献   

16.
"两型农业"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政策制度四个方面构建"两型农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两型农业"的发展现状及效用进行评价。研究发现:综合评议,湖南省"两型农业"整体发展较好,处于高水平阶段,但是存在着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发展方向效用差异的问题,对此提出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以缩小各区域间效用的差距等对策建议,为湖南省"两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对聊城市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与分区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对众多评价指标有较强的综合表达,6项主成分表达了原指标体系信息量的96%以上,新变量在理论上较好地反映了农业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与耕地、农产品数量等主要方面;样本聚类方法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研究区域8县(市、区)除农业自然资源外其他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差异,可信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综合土地利用、DEM、POI、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探索南方低山丘陵区乡村类型定量识别方法,为编制区域乡村振兴规划、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提供参考.在简要归纳乡村发展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2018年江西省万年县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并借助灰色星座聚类模型和质性归纳法识别其乡村发展类型,进而提出不同类型乡村差异化振兴策略.结果表明,万年县乡村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区域差异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万年县乡村发展类型可识别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传统农业类、综合发展类和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和传统农业类是其主要乡村类型.万年县不同类型乡村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具有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阳亮  田伟 《乡村科技》2019,(5):15-16
基于2007—2017年湖南省14个地市州的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窗口模型进行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发现湖南省农业生态效率水平总体偏低,其中张家界市、湘西州、湘潭市及长沙市等地市州农业生态水平较高,永州市、郴州市、益阳市及岳阳市等市州农业生态效率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20.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从区域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选取29个评价指标,利用综合协调度评价法构建了甘肃省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体系,研究了甘肃省14市州的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整体发展水平做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市州发展水平不均衡,生态环境条件不一致,各市州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也不相同;甘肃省14个市州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度偏低,以综合协调度水平为分类标准,可将甘肃省各市州分为3种类型:a.同步协调型,包括张掖市、白银市、甘南州、武威市、平凉市、天水市、庆阳市和金昌市;b.趋近协调型,包括临夏州、酒泉市和嘉峪关市;c.生态主导型,包括定西市、陇南市和兰州市。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影响协调度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