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利用巨穗小麦种质为基础培育的16个春小麦品系的抗旱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利用巨穗小麦种质为基础培育的品系较当地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栽培品种有良好的抗旱特性,巨穗小麦种质有可能作为小麦抗旱节水育种的良好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小麦抗旱育种及水分高效利用育种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抗旱高水分利用类型种质资源的筛选方法;抗旱高水分利用效率类型植物新种和小麦新品种引种、驯化及研究方向;用改良常规育种方法培育抗旱节水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抗旱性遗传生理研究和品种抗旱性鉴定。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甘肃省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应用在农民增产增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种质资源创新能力不足、育种技术和方法落后、对品种抗逆性和适应性重视不够等问题,甘肃玉米育种跟不上本省玉米生产的发展.今后甘肃省玉米育种必须进行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利用SRAP、SSR、SNP等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抗旱、抗病、抗倒等优异种质资源,形成商业化育种的种质基础,以抗旱、丰产、粮饲兼用和适于机械化收获为主要目标,研制与国内外商业化育种发展趋势相一致、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规范化种子扩繁、营销、示范推广模式,形成集育繁推一体的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干旱发生越来越频繁,已经对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玉米抗旱育种是减少干旱造成产量损失的重要手段.介绍了一批抗旱玉米的种质资源和育种方法,育种实践证明轮回选择法是玉米抗旱育种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在进行轮回选择的过程中要运用数学方法评价产量性状,用玉米抗旱育种第二性状进行辅助选择,用权重法建立合理的抗旱模型.在抗旱育种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进行抗旱鉴定,鉴定过程中应控制干旱胁迫的强度,才能将抗旱和高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回顾和展望生物技术在玉米抗旱育种中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5.
玉米抗旱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玉米抗旱性遗传育种研究的进展情况,并针对玉米抗旱育种目标、种质资源利用,第2类性状的选择及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抗旱性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豌豆抗旱育种的实践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在豌豆抗旱育种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具体做法,提出了创制种质资源,拓宽育种思路;选育半无叶豌豆品种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广西玉米育种目标及种质改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广西生态特点、玉米耕作制度、生产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玉米育种存在问题,提出了玉米育种目标仍是高产、优质、多抗,种质改良应以广西地方种质资源为基础,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建立核心种质库,改进育种手段,开展温、热带种质互导,创造新的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8.
依据甘肃省玉米4个生态区的生态因素及生产水平,分析提出了多熟期育种,生态育种,重视抗旱,耐抗旱,等玉米育种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烟草生长发育过程中,干旱胁迫是导致其产量减少和品质降低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为了提高干旱胁迫下烟草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将烟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包括烟草外部形态特征(叶片、株高、根系)、生理生化特性(体内水分代谢、主要酶活性、内源激素、无机离子、蛋白表达与调控、光合作用);干旱胁迫对烟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烟草抗旱性的遗传研究(烟草抗旱性遗传研究现状、抗旱相关基因在烟草中的应用研究、烟草抗旱基因的克隆);烟草抗干旱胁迫种质资源研究(烟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烟草抗旱性种质资源、烟草抗旱性种质资源品种选育);烟草抗干旱胁迫的育种研究(烟草抗干旱胁迫遗传育种策略、分子生物技术在烟草抗旱遗传改良中的运用、烟草抗干旱胁迫品种选育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在干旱胁迫下培育优质、高产烟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概况,将中国的超级稻育种分为超高产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两个阶段。构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从理论体系和育种材料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是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水稻核心种质是指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中,控制某些优良性状的特殊基因群体或基因系统,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它能够沿着育种目标置换和扩充基因群体,直至全面符合育种目标。建设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平台(产量性状育种研究部分),从水稻核心种质的遗传演变和理想遗传模型研究、影响产量基因的分子育种、栽培稻和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发掘、根系生物学育种研究4个方面展开遗传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作物野生近缘物种、地方品种以及利用它们创制的育种原始种质,具有大量未被育种利用的遗传变异。但是,由于普遍具有明显缺陷、产量潜力低,育种家不愿意用,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育种原始种质的利用效率不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根据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和以地方品种为遗传背景的染色体工程材料的育种实践,总结建立原始种质的高效育种利用技术体系。【结果】建立了“育种原始种质-顶交-两段选择”育种体系,利用小群体选育出7个新品种,同时利用6RS.6AL易位系选育的含黑麦抗白粉病基因Pm56的新品系参加了四川省区域试验。【结论】顶交可以导入原始种质的有利位点、同时改良综合性状,有利于重组累积不同品种亲本中的有利位点、赶上育种家的遗传改良步伐,也有利于原始种质与其他亲本间不同遗传变异的协调匹配。两段选择降低了选择难度、提高了选择效率,尤其是第一段选择聚焦于淘汰遗传上相对简单的关键缺陷性状,选择标准简单、易操作,而且符合中选标准的植株少,从而选择难度小、工作量小。育种实践表明,基于原始种质的小麦育种技术体系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2.
大豆病虫害和逆境是大豆高产,稳产的两个重要限制因子,选育抗大豆病虫害新品种和抗(耐)逆境品种是大豆获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本文从大豆种质的抗源筛选,新种质创新的新品种选育几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抗大豆孢囊线虫病,花叶病毒病,灰斑病,根腐病及抗虫,抗旱耐脊,耐盐碱育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我国大豆抗性育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现有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狭窄,新优种质资源匮乏是困扰多数育种者的普遍问题。本文以东北早熟春玉米育种实践为例,阐述了当今技术经济条件下玉米种质交流创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常规育种条件下实现种质扩增的可能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麦育种工作40年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就如何根据生态,生产,市场,种质资源的变化调整小麦育种目标和育种途径,进行了总结回顾。  相似文献   

15.
小麦抗旱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小麦抗旱性指标研究、抗旱育种的遗传理论基础、抗旱育种技术以及生物技术在抗旱育种方面的应用等方面简要论述了小麦抗旱育种的研究进展,并对当前小麦抗旱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方向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玉米育种目标的调整和确立显得尤为重要。从辽宁省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考虑 ,玉米育种目标应以高产、优质为主 ,选育的品种要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抗病虫性好 ,同时应加强特用玉米品种和抗旱、耐瘠薄玉米品种选育。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和热带、亚热带资源改良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和生物技术相结合 ,提高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和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7.
国内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及贵州玉米育种的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国内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针对贵州高寒山区自然气候复杂,立体农业的特点,提出了玉米育种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玉米育种应确定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走生态育种的道路,强调加强与种子、农技部门的合作,使育种研究逐步实现产业化,把小作坊式的个人育种逐步改变为流水线式的集体操作。这样才能提高育种效率,使贵州玉米育种在全国育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干旱一直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筛选具有强抗旱的玉米种质,培育抗旱的玉米品种,已成为今后玉米育种的重要方向。新疆干旱少雨,是开展农作物抗旱鉴定和抗旱育种的理想区域。从“七五”至“十五”期间,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结合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对国家种质库内保存的3000余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旱性的鉴定评价。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玉米抗旱性田间鉴定评价方法。用抗旱性指数(DTIg)作为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良好指标,该新技术为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大规模筛选提供了依据,同时采用轮回选择法进行玉米抗旱种质创新。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起对玉米的抗旱基因进行了分子水平的标记与定位,大大提升了新疆玉米抗旱育种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分子标记育种给作物抗旱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此,对大豆抗旱育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近年来分子标记在大豆抗旱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并对目前与大豆抗旱性状相关的QTL(QuantitativeTraitLoci)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行了初探,最后指出了分子标记在大豆抗旱育种中的广阔前景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总结和分析了河北省低酚棉种质资源研究、育种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低酚棉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