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82-1886
自重庆地区屠宰场猪扁桃体样品分离红斑丹毒丝菌,在测定血清型、Spa基因型和致病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弱毒疫苗G_4T_(10)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从146份样品中分离33株红斑丹毒丝菌,其中27株对小白鼠具有致病性;19株和2株分别在试管凝集试验和琼扩试验中与兔抗G_4T_(10)血清呈阳性反应;12株为SpaA型,21株为SpaB型;在弱毒疫苗G_4T_(10)的免疫保护试验中,被动或主动免疫小白鼠对11株分离细菌的攻击具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健康猪群红斑丹毒丝菌的带菌率高,弱毒菌苗G_4T_(10)对多数菌株缺乏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2.
参照红斑丹毒丝菌表面抗原A(Spa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1对引物,对我国生产用红斑丹毒丝菌CVCC43005的SpaA全基因进行了PCR扩增,扩增产物连接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SpaA基因全长1881bp,含有1个开放性阅读框,编码626个氨基酸。与已提交的红斑丹毒丝菌血清型1a、1b、2a、2b、5、8、9、12、15、16、17、N型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7.5%~100%,血清型4、6、11、19、21的氨基酸同源性为52.8%~55.2%。与已提交的丹毒丝菌血清型18的氨基酸同源性为57.5%~58.0%。采用ChouFasman和Karplus—Schulz方案预测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柔性区域;运用Kyte-Doolittle方案预测氨基酸的亲水性,按Jame—son-Wolf方案预测抗原指数,利用Emini方案预测蛋白质的表面可及性。对预测结果综合分析,推测最有可能的B细胞表位位于N端的59~64、85~91、174~186、193~201、212~215、221~231、266~275、278~288、29l~308、314~327、329~349、356~376、403~456、508~516、528~537、568~576和607~626。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表达量高且免疫原性强的红斑丹毒丝菌表面保护性抗原A(SpaA)的抗原片段,本研究根据该菌SpaA的结构和功能区将其设计为6个子片段和1个全长片段,采用PCR技术从红斑丹毒丝菌HG-1菌株中扩增出SpaA的7个抗原基因片段,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克隆并表达后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达及纯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上海地区猪红斑丹毒丝菌在健康猪群中的带菌状况,本试验选择上海地区标准化屠宰场的上市猪为研究对象,采集鼻拭子、肺脏、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等样本,进行猪红斑丹毒丝菌的分离,采用VITEK 2 Compact系统和VITEK MS快速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并设计1对16S rRNA基因引物,对分离菌株进行PCR扩增,随机选取16株分离菌进行测序及16S rRNA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49.07%(105/214)的样本中分离到猪红斑丹毒丝菌,分离菌株同参考菌株及疫苗株之间16S rRNA同源性为99.6%~100.0%。本试验结果表明上海地区猪群中确实存在猪红斑丹毒丝菌的健康带菌状况。  相似文献   

5.
对应用吖啶橙免疫荧光菌团法(培养法和沉淀法)快速检出小肠结肠耶氏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进而应用先增菌再菌团法的检测程序,对肉品模拟标本和198份肉品和鲜乳实际样品进行了检测,并与常规分离培养法作了对比,证明菌团法于13.5×10~2~10~3个攻/ml以上时,出现典型荧光菌团,与13种杂菌不形成菌团交叉;与杂菌比在1:400以下菌团形成不受干扰;与常规培养法的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40h以内即可获得结果,较常规分离培养时间(一般4d左右)大为缩短。  相似文献   

6.
红斑丹毒丝菌在人工培养或自然选择条件下均可发生变异,研究红斑丹毒丝菌的变异性,探讨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异规律,对菌株的定向培育或疾病的鉴别诊断都有重要意义。几年来,我们对分离自不同宿主和环境的153株红斑丹毒丝菌的某些变异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菌株:共153株,其中分离自屠宰猪扁桃体52株、屠宰猪关节液25株、淡水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建立了适用于快速检测空肠弯曲菌的吖啶橙免疫荧光苗团培养沉淀法。用该法可检出每毫升接种约40个菌,增菌24h的培养物或每毫升合约10万个菌的菌悬液,不与水弧菌、大肠杆菌等13种杂菌发生交叉反应。对貉、水貂、獭兔和熊等经济动物310份肛拭样本进行了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66%、19%、21%、29%,与常规培养法均相差不显苦(P>0.05),可在27h内报告结果,而常规培养法则需要5~7d。该法适用于大样本的检测和基层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8.
检查了106头屠宰猪的关节液,从25头分离到红斑丹毒丝菌,阳性率为23.6%。对全部分离菌进行了系统鉴定,包括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特性、血清学反应、致病力、对抗菌剂的敏感性和血浆凝固酶试验等。结果表明,分离菌系统鉴定的各项指标均较复杂,72.0%的菌株对小鼠有致病力,但多数菌株的致病力较弱。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1头10日龄病死乳猪的发病原因,试验通过解剖尸体分离获得1株革兰阳性杆菌,采用细菌形态观察、生化试验、PCR鉴定和序列比对分析的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猪红斑丹毒丝菌,其16S r DNA序列与ATCC 19414菌株(登录号为AB055905)的一致性高达100%;并且该菌株对氨苄西林、氯霉素、利奈唑胺、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曲松、红霉素、苯唑西林等较为敏感。说明该病例的发病原因是感染了猪红斑丹毒丝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南宁市禽肉产品中沙门菌血清型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情况,选取本实验室于2011~2012年分离自禽肉的70株沙门菌与参考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并采用K-B法检测其对16种常用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血清型结果显示,70株分离株以B群为优势群,其次是E1群和D1群,这3个群占总数的68.6%;共鉴定出31个血清型,其中以德尔卑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纽兰沙门菌为优势;药敏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三重以上耐药的菌株高达51.4%,耐药最多的菌株可耐受12种抗生素.研究结果表明,南宁市禽肉产品中的沙门菌血清型呈多样性,耐药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制一种能够快速检测猪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cal,IHC).猪红斑丹毒丝菌血清1a、1b和2型与猪群临床疾病关系最为密切.试验所用血清1a、1b和2型的抗血清在兔体内制备,混合后用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猪组织(肺、心、脾脏和皮肤)切片.IHC检测结果与用来自实验性攻毒猪(6头抗生素治疗,8头未进行治疗)以及提交艾奥瓦州立大学兽医诊断实验室的田间病例(n=170)的样本直接细菌培养后所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直接细菌培养法的结果与IHC染色分析结果高度一致.本研究表明,IHC法用于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样本的猪红斑丹毒丝菌抗原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由此表明,在遇到病猪在提交诊断实验室进行诊断前已用抗生素进行了治疗、且组织器官经直接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的情况下,用IHC法进行诊断尤其有用.此外,研究表明,IHC法对检测皮肤病变中的猪红斑丹毒丝菌抗原特别实用,而这些病变在进行细菌培养时往往显示为阴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中猪丹毒丝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的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对6株临床分离的丹毒丝菌菌株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此引物对6株丹毒丝茵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472 bp相一致的片段,而对多杀性巴氏杆茵、大肠杆菌等10种病原体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PCR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检测到186 CFU/μL...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鸡源沙门菌新近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旨在了解河南省鸡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从河南省各地区养鸡场共采集了沙门菌可疑病料617份,按常规方法进行分离,经生化、PCR及血清型鉴定,共分离出98株鸡源沙门菌,其中血清型定型82株,主要为肠炎沙门菌(62.24%)、鸡白痢沙门菌(18.37%)。进一步Kindy-Bauer(KB)法检测分离菌株对22种药物敏感性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对多粘菌素B、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萘啶酸较为敏感,对阿齐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在60.00%~70.00%之间,对红霉素和青霉素表现为极高的耐药性,耐药率高达100.00%。三重以上耐药菌株高达96.94%,七耐以上的菌株为56.12%,耐药最多的菌株可耐18种抗生素。由此可见,河南省禽类沙门菌的感染流行主要以肠炎沙门菌和鸡白痢沙门菌为主,多重耐药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禽类沙门菌病的诊治与预防。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陕西省宁强县部分地区引起仔猪黄白痢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血清型及其主要毒力因子,用细菌分离培养方法,从宁强县5个猪场采集的60份有疑似黄白痢症状仔猪的肛门拭子中分离出20个大肠埃希菌菌株。经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镜检、培养特性、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确定分离菌株均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分型表明,20个分离菌株中有18株能确定血清型,分布在7个血清型中,其中优势血清型为O8(8株),占总数的40%。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菌株对临床常用药物具有抗药性。毒力因子的PCR检测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不携带STa、STb、LT和SLT-2e四个毒力基因。  相似文献   

15.
为鉴定蛋种鸡源沙门菌生物学特性,本试验采集患病蛋种鸡的肝脏、卵黄、心血等病料组织,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肠杆菌科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的标准鉴定系统(API20E)、PCR等方法进行沙门菌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试验、玻板凝集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别对分离的沙门菌致病性、血清分型、分子分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分离的12株沙门菌对雏鸡具有致病性;除菌株36未测出血清型外,其余11株沙门菌分离株属于4种血清型,其中菌株C1为O4(B)群无动力沙门菌,菌株C13、C4为鸡沙门菌,菌株C5、C6、C7、C8、C9为病牛沙门菌,菌株C10、C11、C12为肠炎沙门菌;菌株36的PFGE带型不明显,其余11株沙门菌可分为4个不同的PFGE带型,各带型间亲缘关系较远,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的相似度在56%~100%,相同的血清型可能具有聚为1簇的趋势,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分析蛋种鸡源沙门菌及开展分子流行病学溯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西宁市售鲤鱼鳃中志贺氏菌的检测及血清学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贺氏菌是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应用常规细菌分离法对西宁市售的80份鲤鱼鳃样品进行了志贺氏菌的检测,同时对阳性菌株进行了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在80份鲤鱼鳃样品中共检出志贺氏阳性6份,阳性率为7.5%(6/80)。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为志贺氏菌A群2株,其血清型为痢疾志贺氏菌1型;B群4株,其血清型为福氏志贺氏菌1b型。此次检测为以后西宁地区志贺氏菌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选择宁夏地区的大肠埃希菌3个优势血清型O15、O78、O18菌株,大规模培养后提取Ⅰ型菌毛,制备天然菌毛亚单位疫苗,免疫接种7日龄雏鸡后通过攻毒试验和抗体水平测定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未免疫鸡的死亡率为40%~100%,而免疫鸡用同源菌株攻毒后死亡率为0~10%,用异源菌株攻毒后死亡率为20%~70%,免疫组鸡肝脏、心包和气囊的病变程度均显著轻于未免疫鸡,免疫鸡血清内出现高滴度的ELISA抗体.  相似文献   

18.
为鉴定临床上常见的3种沙门菌血清型,针对特异性基因invA(沙门菌属)、sdfl(肠炎沙门菌)、Stm4495(鼠伤寒沙门菌)和SPUL-2693(鸡白痢沙门菌)设计引物,利用标准菌株通过优化体系成功建立了沙门菌的四重PCR检测方法.结果 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敏感性高(检测下限:基因组为500 pg/mL,菌液为10...  相似文献   

19.
李富平 《养猪》2012,(5):109-110
1猪丹毒概述猪丹毒是一种急慢性、热性人兽共患病,俗称"打火印",其病原是单端杆菌属的红斑丹毒丝菌,又称为丹毒杆菌。本菌为革兰氏阳性的细长小杆菌,没有荚膜和芽孢。猪丹毒杆菌血清型分类和病原细胞壁上特殊的可溶性肽葡聚糖有关,并有29个之多,相当复杂。本菌的抵抗力很强,暴露于日光下能存活10个月,而在掩埋的尸体内能存活长达7个月  相似文献   

20.
正猪丹毒是猪的一种常见病种,近年来时有发生。该病也叫"打火印皮肤病"或"红热病",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有三种类型:急性型多呈高热败血症;亚急性型表现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俗称"打火印";慢性型则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猪丹毒病原是红斑丹毒丝菌,也叫猪丹毒杆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目前认为有25个血清型(1~25型)和1a,1b及2a,2b亚型。大多数菌株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