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孢子虫病是蜜蜂成年蜂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是由微小的单细胞动物即蜜蜂微孢子虫引起的。通常只需20~90个孢子就可感染1只蜜蜂,如果天气长期不佳,蜜蜂无法出巢排泄飞翔,每只蜂体内的孢子可增达20亿个,这是孢子虫病在寒冷地区比温暖地区危害更为严重的原因。由于工蜂的清巢行为,它要比雄蜂和蜂王更易受孢子虫的感染。蜂群患病后,会出现哺育蜂的舌腺萎缩,寿命缩短;患病蜂王的卵巢开始退化,巢内幼虫减少;冬天工蜂通常抛弃患病蜂王,这样早春就出现失王现象。随着病蜂的不断增加,工蜂和蜂王的寿命缩短,哺育蜂的饲喂能力降…  相似文献   

2.
蜜蜂孢子虫病是成年蜂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工蜂、蜂王、雄蜂都能感染。患病蜜蜂寿命缩短,采集力下降,患病蜂王寿命只能维持2~4个月。该病是通过消化道感染。蜂群内被病蜂粪便所污染的饲料、巢脾、蜂箱、蜂具等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3.
蜜蜂孢子虫病一般被认为是蜜蜂成蜂最严重的一种毁灭性疾病,工蜂、蜂王与雄蜂皆受此病感染。病情严重的工蜂不能飞翔,而只能在巢门前爬行或在框梁上颤抖。蜜蜂的生理机能出现衰老,寿命大大缩短,咽下腺体退化,结果是群势急剧下降。另外一些影响是越冬蜂死亡率高与蜂王被淘汰。孢子虫病所造成的危害,不能仅以一群蜂所受到的危害来估计,它使整个蜂场的生产遭受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由蜜蜂微粒子原虫寄生在成年蜂的中肠上皮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1999年春、秋两季在辽西地区普遍流行,病情较重。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一、材料来源建昌县3个蜂场,义县2个蜂场,喀左县1个蜂场,锦华区1个蜂场,朝阳1个蜂场等自然发病蜂场送检病蜂。二、流行情况蜜蜂孢子虫病于1999年4月至6月和8月末至9月初,在辽西地区的建昌县、义县、喀左县、朝阳等地2次流行,本地蜂群和外省来放蜂的蜂群均有发生。在蜂群中工蜂染病最多。除1个蜂场有3只蜂王死亡外,其余未见蜂王死亡。幼虫…  相似文献   

5.
蜜蜂孢子虫病是一种常见、常发的寄生性消化道原虫病。工蜂、蜂王、雄蜂均能感染。该病经消化道感染,病蜂表现为寿命缩短,采集能力下降,甚至会引起蜂群的大批死亡。去年3—4月,从本省某些地区和放养在山东、安徽、上海等的养蜂专业户送来的病蜂材料,经多次镜检初步确诊为蜜蜂孢子虫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文彬 《中国蜂业》2006,57(3):17-17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蜜蜂微粒子病,是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的成年蜂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早春是发病高峰期,患病蜜蜂寿命缩短,采集力和泌蜡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正>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寄生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所引起的蜜蜂成虫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在世界各养蜂发达国家都有发生,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产浆能力明显下降。一、病原蜜蜂孢子虫病仅危害蜜蜂成蜂,对幼虫和蛹不致病。患病蜜蜂是此病传播的根源。病蜂体内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巢脾、蜂蜜、蜂箱,蜂具和场地、水池等。蜜蜂孢子虫病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早春最为  相似文献   

8.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Nosema Apis)寄生在蜜蜂成年蜂中肠粘膜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感染孢子虫病的蜜蜂由于中肠粘膜受到破坏,失去正常消化机能,而造成机体衰弱,采集力下降,寿命缩短。蜜蜂孢子虫病,是西方蜜蜂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正>蜜蜂孢子虫病,又称微粒子病,是由蜜蜂微孢子虫引起的一种成年蜂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微孢子虫是一类专营细胞内寄生的原始的真核寄生虫,分布广泛,不同种寄生不同动物,对昆虫、鱼类、人类等几乎所有动物都有影响。微孢子虫的感染对蜜蜂、家蚕等经济昆虫构成了严重威胁,是蚕种检疫的主要内容之一。蜜蜂微孢子虫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破坏肠道正常功能,发病轻微时症状不明显,加上蜂场不具备确  相似文献   

10.
解读蜂产品长寿美容的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题得从蜜蜂世界的长寿现象说起.蜂王和工蜂都是雌性蜂,蜂王一生只食蜂王浆,工蜂则食蜂粮,这种取食差异导致两者的天壤之别.蜂王的体型比工蜂健壮;蜂王每天可产卵1500粒,而工蜂不能生育;更为神奇的是,蜂王寿命可长达数年,工蜂却只有30多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意蜂中广泛流行以“爬蜂”为共同症状的蜜蜂病害,在养蜂生产中造成严重危害,各地对此有不少报道,并发表不同的看法,由此也导致了一些养蜂者对“爬蜂病”产生误解,不知到底是何因引起,因此出现滥用药、乱用药等现象。实际上,对意蜂发生的“爬蜂病”,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到有其不同的病理症状。本文就引起“爬蜂力的几种主要病害的发病特征介绍如下。一、孢子虫病孢子虫是长年寄生于蜜蜂(包括蜂王)体内的一种原虫,与蜜蜂系共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寄生于蜜蜂肠道的马氏管中,当蜜蜂抵抗力下降时,便大量繁殖,影响正常的消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研究了熊蜂微孢子虫对熊蜂的危害,结果得出:N.bombi对不同B.lucorum蜂群的同日龄工蜂的感染率差异显著,说明熊蜂个体间抗微孢子虫病的能力不同;微孢子虫感染的工蜂幼虫、工蜂蛹、成年工蜂以及蜂王没有呈现任何能诊断的特有外部症状.感病蜂王平均产卵力降低,比健康蜂王平均推迟2~3天产卵,被感染的子代蜂王比健康蜂王推迟2~4天产卵,产卵力也降低,感病蜂王产的卵未发现感染微孢子虫,说明熊蜂微孢子虫不是通过垂直传播的.  相似文献   

13.
东方蜜蜂微孢子虫是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专性寄生单细胞真菌,对蜜蜂健康有较大影响。2011年4-5月,对4群意大利蜂群中0日龄至30日龄工蜂中肠的微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比较,结果表明,5日龄以下工蜂中未检出,10日龄后,工蜂的感染率为13.8%,之后逐渐增加;20日龄后感染率极显著增加(P<0.01),平均感染率约70%,并持续维持在高感染水平。20及25日龄的感染蜂中,严重感染的工蜂比例极显著高于轻度感染的比例(P<0.01)。  相似文献   

14.
李继光 《蜜蜂杂志》2002,(12):35-35
蜜蜂孢子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成年蜂病害 ,常发生在早春。它是由蜜蜂孢子虫微小寄生虫寄生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引起的疾病。1 传播途径蜂群中被病蜂粪便污染的饲料、巢脾、蜂具 ,是病害主要传播源。孢子虫在蜂群内 ,主要通过内勤蜂清理巢房和相互间的饲料传播。在蜂群间的传播 ,主要是通过迷巢蜂、盗蜂、合并蜂群 ,将孢子虫带进健康蜂群中来的。此外 ,蜜蜂从污水池边采集不清洁的水 ,也会把孢子虫带回去。2 病状患病蜜蜂初期无明显症状。到了后期 ,由于孢子虫破坏了蜜蜂的肠黏膜 ,造成消化机能障碍 ,导致营养不良、委靡不振、头尾发黑、…  相似文献   

15.
蜜蜂微孢子虫是一种真核微生物,可引起蜜蜂患蜜蜂微粒子病。患蜜蜂微粒子病的中肠严重受损,出现爬蜂、下痢等症状,最终导致蜜蜂群势减弱,产蜜量降低,对养蜂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微粒子病在蜂群中的传播已经非常广泛,对蜜蜂微孢子虫的防治研究是蜜蜂病虫害研究的重点之一。但是从事蜜蜂微孢子虫研究的前提就是获得大量纯化的蜜蜂微孢子虫作为研究材料,因此寻找有效的蜜蜂微孢子虫提取纯化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正>蜜蜂微孢子虫病的病原为蜜蜂微孢子虫,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成年蜂病,为重要的检疫性病害。蜜蜂微孢子虫病对蜜蜂越冬及春繁效率影响较大~([1]),在繁殖季节,孢子虫可导致"爬蜂"等症状~([2])。据调查,吉林省各地区饲养的蜜蜂均被微孢子虫不同程度地感染~([3])。微孢子虫寄生在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内,以蜜蜂体液作为营养发  相似文献   

17.
小常识     
蜂王的寿命为什么最长蜂王是蜂群中寿命最长的蜂,它的平均寿命可活到3—5年,最长可活到8年。而工蜂的平均寿命仅能活两个月,在越冬的时候最长也只能活6个月。为什么同样是蜜蜂,寿命有这样大的差别呢?原来蜂王吃的食物和工蜂不同,  相似文献   

18.
黑蜂王台病毒(black queen cell virus,BQCV)是一种常见的蜜蜂病毒,春季和初夏高发,主要危害蜂王的幼虫和蛹,蜜蜂患病后短时间内死亡,王台壁进而变黑。黑蜂王台病毒已在世界不同蜂种间广泛传播,常以无明显症状的隐性感染方式存在于蜂群中,与蜜蜂微孢子虫联合危害表现出极强的致病性,对养蜂业造成巨大损失。作者从黑蜂王台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致病过程、检测方法及防控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黑蜂王台病毒及其防制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蜜蜂孢子虫病,是世界上传播比较广的一种蜜蜂成年蜂病。国内很少研究报导,1964年曾在山西省榆次、太谷、太原等地区发现蜜蜂孢子虫病。这种蜂病是由一种原生动物:蜜蜂孢子虫(Nosema apis)寄生在蜜蜂肠道里所引起的。最近我们在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浙江、江  相似文献   

20.
韩胜明 《中国蜂业》2003,54(6):39-39
养蜂人十分关注蜜蜂品种的抗病力和耐药性。近年来病原体对抗生素和杀螨剂的抗性研究表明 ,培育出对常见蜂病有遗传抗性的蜜蜂品系非常重要。本文扼要陈述 5个蜜蜂品系的抗病能力 ,这些疾病分别寄生瓦螨 (ParasiticVarroa)和气管螨(Trachealmites)引起的螨害 ,以及美洲幼虫病 ,白垩病和孢子虫病。多数养蜂人在选育高品质蜂王时通常考虑蜂种产蜜量和抗病力等遗传特性。为了获得这些遗传性 ,应在最适合的条件下培育蜂王 ,即外界蜜粉源丰富 ,蜂群无病虫害 ,不使用杀虫剂 ;同时在适宜条件下贮存、运输和介绍蜂王。此外 ,某一品系蜂王对特定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