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外来恶性杂草假高粱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外来恶性杂草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种子的萌发特性。【方法】研究颖片、温度、光照、GA3及土层深度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颖片对假高粱种子的萌发具有物理阻碍和化学抑制作用,是导致其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假高粱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在25℃/35℃、12 h/12 h的变温方式下也能较好地萌发。假高粱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在连续光照或12 h光照条件下,其种子萌发率较高。GA3能显著促进假高粱种子的萌发,其最适浓度为1.16 mmol•L-1。0~4 cm的土层适宜假高粱种子的萌发,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其萌发率显著降低。【结论】假高粱种子的萌发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调控假高粱的萌发生长,可以有效遏制其危害蔓延。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粱的起源、驯化和传播,中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猜想。最早有印度起源说,再有非洲起源说,中国高粱中国起源说,以及多元起源说等。本文从高粱历史遗存的考古发现、古籍记载、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等方面论述了栽培高粱的起源、驯化和传播。认为高粱起源于苏丹热带草原,距今8 000~6 000 a前开始驯化栽培,并向非洲大陆、印度、中东、西亚等周边传播,距今5 000年前传播到印度,4 000~3 000 a前传播到中国西南的云、贵地区。由于远古时期就开始传播,受不同地域气候条件、栽培条件等的影响,原始高粱的形态学性状和生理特性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的变异,形成了现今五大高粱栽培种之间的差异。中国高粱非中国起源,但中国无疑是高粱的重要驯化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4.
5.
原产地名称是受到当今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一项重要知识产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国际上又称原产地名称权保护或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是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有效保护本国的特色产品所采用的主要作法。它起源于法国,并逐步形成了四种主要的保护模式,即专门立法模式、商标法模式、混合立法模式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模式。通过学习和借鉴有关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发布实施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在国内全面推行和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由于与地理来源相关联的原产地域产… 相似文献
6.
三、中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现状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农耕文明悠远、历史文化悠久、加工工艺独特,有着许多原产地名称意义上的名优土特产品,如绍兴黄酒、金华火腿、龙井茶、茅台酒等,这些名优特产的良好声誉大多是通过民间连续使用、长期积累而树立起来的,与其原产地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些产品的贸易过程中,众多的具体经营者往往没有自己专门的商品标志,而是共用同一种名称,这种长期共用的结果就形成了众多事实上的原产地名称。由于以往对原产地名称保护缺乏足够的认识,没能尽… 相似文献
7.
中外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原产地域标志 法律定义的比较 1999年 8月 17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规定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部门规章,标志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开始在我国得到初步确立。之后,根据该规定,浙江省有关地方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向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了绍兴酒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受理了该申请。经形式审查和技术审查,于 2000年 1月 31日正式批准对绍兴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绍兴酒因此而成为我国第一种受保护的原产地域产品。 2000年 4月 20日,中国… 相似文献
8.
(续第2期)假高粱是禾本科,高粱属植物,又名石茅、阿拉伯高粱、顾买草、宿根高粱。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秆直立,高2米以上,具匍匐根状茎。叶阔线状披针形,基部有白色绢状疏柔毛,中脉白色且厚,边缘粗糙,分枝轮生。小穗多数,成对着生,其中一枚有柄,另一枚无柄,有柄者多为雄性或退化不育,无柄小穗两性,能结实。颖果倒卵形或椭圆形,暗红褐色;脐圆形,深紫褐色。胚椭圆形,大而明显,长为颖果的2/3。 相似文献
9.
特征特性:假高粱又叫石茅高粱、宿根高粱、琼生草,是禾本科多年生杂草,原产地中海地区。假高粱是谷类作物、棉花、苜蓿、甘蔗、麻类等30多种作物田里的主要杂草。其茎秆直立,高达100~150厘米,直径约5毫米,具有匍匐根状茎。叶长20~70厘米、宽1~4厘米,叶阔线状披针形,基部被有白色绢状疏柔毛,中脉白色且厚,边缘粗糙,分枝轮生。小穗窄,长5~6毫米,无芒。 相似文献
10.
邢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
1、在短光照或温室条件件下高粱品种出苗~抽穗期日数显著缩短,供试品种平均比对照分别缩短12.5天和13.635天,缩短百分率分别为18.8和20.5;伴随苗穗期日数的缩短,叶片数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分别减少3.9和4.275片,减少百分数分别为22.24和24.22;株高分别降低60.15和47.65厘米,降低百分数为25.88和20.5,表明光、温直接影响高粱的生育进程和器官建成的数量与结构。 2、高粱品种生育日数变化主要反映在出苗~抽穗期。出苗~抽穗日数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分别减少18.8%和20.5%.而抽穗~成熟日数仅减少5.1%和8.3%,表明高粱出苗~抽穗期是光温反应的最大效应期。 3、不同品种在短光或温室条件下性状变化的趋势一致,但程度明显不同;同一品种同一性状在上述条件下变化程度也不同。根据供试品种对光温敏感的程度划为四大类群,其数量与地理分布如下: Ⅰ、光温敏感型,占试验品种总数的20%.分布在长江以北,辽宁以南地区。Ⅱ、温敏感型,包括温敏感光中度敏感型和温敏感光迟钝型,占25%,分布在黄河以北,北纬45℃以南的山西、内蒙、辽宁、河北北部和吉林南部。Ⅲ、光敏感型、包括光敏感沮中度敏感型和光敏感温迟钝型,占12.5%,分布在黄河(北纬35°)以南,南岭(北纬25°)以北地区。Ⅳ、中度敏感型占42.5%,分布广且没有明显的地带性。试验未发现对光、温都迟钝的类型。北方温敏感型品种较多,短日性较弱,南方光敏感型品种较多,短日性强、感温性中等或较弱。不同光温类型的形成、分布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即光温条件和栽培制度密切相关。 4、温敏感型和光敏感型中早熟品种较多,占86%,光温敏感型品种既有早熟的,中熟的、也有晚熟的,所以光温敏感的品种不一定全是早熟品种,而晚熟品种也并非对光温反应不敏感。中度敏感型品种也有早熟、中熟和晚熟之分。在不同光温条件和栽培制度下,不同光温类型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 5、光、温在形成高粱不同类型过程中的效应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光、温效应对不同环境下的不同类型有主次之分,大小之别;光、温效应在高粱不同发育阶段既是同步性的,又是顺序性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了中国养殖业中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了中国养殖业中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共计27科40种,其中外来入侵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别为5种、10种、3种、22种;来源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分别有22种、3种、6种、3种、6种;中国养殖业中的外来物种入侵途径以不当的有目的的引入为主;外来物种入侵已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人民健康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中国养殖业中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促进中国养殖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氮沉降对外来种豚草入侵能力与竞争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控制实验,模拟不同的氮沉降量对外来种豚草和本地种黄花蒿、蒙古蒿形态、生物量及其分配以及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来种豚草对氮素变化表现出很高的可塑性,而本地种可塑性不高。随氮素的增加,豚草的株高、基茎、总生物量、支持结构生物量比显著增加,根生物量比、根冠比明显降低;本地种除株高、根冠比等少数指标外,多数指标无显著差异。氮沉降有利于外来种豚草在种间竞争中取得优势。豚草和黄花蒿的混栽试验显示,随着氮水平的增加,豚草的竞争力加强,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豚草和蒙古蒿的混栽试验显示,低氮量下蒙古蒿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高氮量下竞争优势减弱。全球变化造成氮沉降的增加有利于外来入侵植物的生长与竞争。 相似文献
13.
14.
15.
高粱丝黑穗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丝黑穗病是遍布全世界的重要高粱病害,是影响我国高粱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粱产区每年都有发生,发病率有时高达70%,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综述了高粱丝黑穗病对高粱生产的影响、病原菌及其生理分化、我国抗病杂交种选育历程、抗性遗传机制及抗病育种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选育抗病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对高粱(Sorghum bicolor)雄性不育系与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种间杂交的杂交种F1及其双亲的生育期、株高、分蘖数、叶片中脉颜色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种F1的孕穗天数有明显的趋中特点;F1的株高表现高秆特性,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F1的分蘖性介于双亲分蘖性之间;F1的叶片中脉颜色表现为高粱不育系与苏丹草只要有一个亲本为白脉,则F1就表现为白脉,只有双亲叶片中脉颜色均为蜡脉时F1才表现为蜡脉。因此培育高粱不育系与苏丹草杂交种(高丹草)要根据育种目标有目的选择双亲。 相似文献
18.
19.
小麦缺体转育及异代换系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自交结实的4D缺体小麦缺72180与山西省小麦主栽品种等杂交选育出6个新的4D缺体系;采用"缺体回交法"从八倍体小偃麦的杂交后代中筛选出1个4E白粒代换系及3个4E蓝粒代换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