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陕西农业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业旅游概念的辨析,提出农业旅游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应包括旅游形式、交叉产物、生态旅游、体验参与性,同时分析了其特征。并以陕西省为例,对农业旅游的开发进行全面的SWOT分析,包括对农业旅游资源分类体系的探讨,初步将农业旅游资源分为6大类,20个亚类,50个基本类型。最后提出陕西农业旅游的分区和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2.
西部省市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有助于西部和中国生态旅游战略规划决策.从资源、市场、支撑三个方面构建了省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建立了省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以西部十二省市区为例,测算出各省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并进行功能分区.结果表明,四川为极高潜力区,云南、内蒙古和广西为高潜力区,陕西、贵州、西藏、新疆、甘肃、重庆、青海为中潜力区,宁夏为低潜力区.西部各省生态旅游发展潜力总体良好.极高潜力区与高潜力区多分布于经济相对发达、区位条件较好且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省份.从驱动模式、生态旅游形态与区域定位分析了各功能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出发,分析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内容,以层次分析的定量方法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对甘肃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分析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甘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草原生态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将草原生态旅游做出特色,是草原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必要性入手,论述了保护性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提升草原生态旅游的积极意义及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出发,分析了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以矩阵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定量方法为主,结合定性分析对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科学的评价,探讨了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定量化的研究,综合自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经济资源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心理承载力4个因素,对生态脆弱区阿斯哈图景区的承载力进行了动态测评。结果表明: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为1806~2113人·d-1。文中将生态脆弱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合起来,对于指导生态脆弱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旅游环境系统供给与需求的综合平衡具有较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部县域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构思——以甘肃省武山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文化生态旅游非常适合人文旅游景观富集,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西部地区开展。基于甘肃省武山县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分析与评价,对该地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构想,以期对西部县域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指出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战略意义。系统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包括黄土地貌景观、山林景观、水体景观、生物景观和草原大漠风光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文物古迹、革命文物、高原民俗和感情型为主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论文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七大分区策略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喀纳斯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介绍了喀纳斯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对其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景区进行了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了喀纳斯生态旅游的开发项目及旅游形象,并对如何合理开发生态旅游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资源是随生态旅游发展而出现的新概念,它作为生态旅游的客体为各国旅游专家学者所关注。甘肃省作为一个深处在祖国西部的省份,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是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导的大省,但通过对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现存状况的汇总研究后,发现甘肃省又是一个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丰富多样的省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这一研究将为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与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对未来甘肃旅游业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新疆具有明显的旅游资源优势,是中国很有吸引力和巨大潜力的旅游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国际旅游发展较快。因此,对其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结构进行研究,有利于进行明确的国际客源市场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客源市场开拓策略,进一步加快国际旅游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了年际变化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对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结构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了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提出了今后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对策,为新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内蒙古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旅游研究相对滞后,对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的探讨也刚刚开始。遵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个性化原则、文化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美观性原则,构建旅游资源开发的RM IP模式框架,从资源、市场、形象、产品四个方面展开内蒙古中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以此来推动内蒙古中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并以期为内蒙古文化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肃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并非一个旅游产业大省。它选取具代表性的五类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西部、全国背景,并建立甘肃与邻近省区(陕西、四川、宁夏与青海)的比照系统,分别从其丰度、分布密度(面积相对密度与人口相对密度)、综合优势度、资源类型组合状况等方面系统加以评价,以把握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真实基础和相对优势,为针对性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提供依据。上述系统评价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西部和全国背景,能够体现甘肃旅游资源特质和影响力的五类主要旅游资源的数量大多均比较可观。从分布的面积相对密度看,甘肃是个旅游资源较集中的省份,特别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集中优势最为明显。从人口相对密度看,一方面甘肃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享受,另一方面甘肃旅游资源的本地客源市场不大,需开拓省外市场。2)与甘肃省在西部、全国的情况不同的是,甘肃与邻近四省区(陕西、四川、宁夏、青海)相比,其主要旅游资源的集中优势却不够突出,但潜在地方客源方面,除历史文化名城外,其他旅游资源的潜在客源市场还可以,需要稳固和保持。3)与邻近四省区(陕西、四川、宁夏、青海)相比,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度偏低(基于人口相对密度的综合优势度排第3位、基于面积相对密度的综合优势度排第4位),其旅游业发展面临来自周边的现实竞争压力很大,但总体上甘肃大多主要旅游资源与这四个省区的配套能力较强,有利于它们的协同与综合开发。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南道不论在自然旅游资源,还是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和田地区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现状分析,提出围绕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为核心,突出以玉石故乡,大漠风光,田园绿洲,佛国古城及伊期兰教四大特色为主题,重点推出“和田玉石文化”、“尼雅寻梦”等精品,以此为龙头,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并提出“一主线,六干线”的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对武威旅游资源的赋存状况及其特色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功能分区研究 ,为武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呼伦贝尔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形象定位必须紧紧抓住旅游资源特色、环境背景、人文脉络以及当今旅游客源市场发展的趋势。以呼伦贝尔市的地脉、文脉、旅游资源及市场感应为研究基础,以呼伦贝尔现在的旅游形象定位及其宣传口号为研究对象,对呼伦贝尔旅游形象定位及宣传的主题口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资源开发构思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谢婷  杨兆萍 《干旱区研究》2003,20(3):230-234
沙漠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在国际上沙漠旅游正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沙漠中自然、人文资源的分析探讨 ,研究了沙漠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优势和劣势 ,将沙漠旅游的客源层分为观光、探险和考古三类 ,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不同的旅游路线 ,对沙漠旅游的活动内容、大型节事、宣传促销和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提出目前我国处在前旅游时期向新旅游时期发展的转型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个旅游时期的不同特征以及旅游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剖析了陕西森林旅游存在的产品同质化、休闲度假类产品少、国际级大项目旅游产品少、资源活化不足、产品消费卖点不足、规划设计未重视核心规划要素等六个方面问题。提出了转变理念、实施大项目工程、推进森林公园二次提升开发、建立森林公园示范区、林业和文化结合、实施整体营销,提高旅游产品认知度、高起点高水平做好森林旅游总体规划等七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亲景度、竞争态的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准确分析,是新疆国际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运用亲景度指标和市场竞争态指标,定量分析2000-2005年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和竞争态的时空演替特征,据此将新疆入境旅游市场定位为3类市场:基础市场、重点市场和拓展市场,并提出开拓新疆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经SWOT分析,黄河滩地进行旅游景观建设具有:资源区位和区域客源市场优势;人文类景源和旅游景观项目建设劣势;旅游业持续发展和旅游需求日趋扩大的机遇;旅游资源自身弱点和区域外其它旅游地的威胁,并对黄河滩地旅游景观的建设进行了定位.进行了详细的旅游景观系统规划,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规划、景观系统规划、游憩系统规划、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系统规划、文化教育与科学研究系统规划和植被系统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