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13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种植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商丘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矮抗58’和‘豫农949’)、不同播期(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10月27日和11月3日)和不同播量(60 kg/hm2、120 kg/hm2和180 kg/hm2)三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矮抗58’比‘豫农949’产量高597.30 kg/hm2;半冬性品种‘矮抗58’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6日,弱春性品种‘豫农949’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20日,10月20日以后随播期推迟小麦产量显著下降;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播期下以60~120 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10月27日、11月3日播期下以120~180 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通过对播种期和密度的组合分析,2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上旬,播量60~120 kg/hm2较为适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小麦全生育期缩短,但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不大;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品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播期、播期与密度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挖掘小麦品种郑麦 1342 高产潜力,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 4 个播期和 3 个播量的裂区试验,研究郑麦 1342在商丘市适宜的播期播量。结果表明:商丘市郑麦 1342 的适宜播期为 10 月 8-18 日,最佳播期为 10 月 13 日;适宜播量为10.0~12.5kg/667m2,最佳播量为 10.0kg/667m2;最佳播期播量组合为 10 月 13 日的 10.0kg/667m2;播期推迟到 10 月 23 日,适宜播量为 12.5kg/667m2。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适宜的播期、播量,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该品种的丰产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洛麦22’主要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数、穗粒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随着播量增加,成穗数呈略增加的趋势,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则较小,籽粒产量最高出现在10月5日这一播期,其产量为8919.0 kg/hm2,播期延迟产量逐渐降低,播量的影响则较小。有效茎蘖数、有效茎蘖率随播期推迟有降低的趋势,说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有效茎蘖数;结实率随播期推迟呈减少趋势,以10月5日播期,播量37.5 kg/hm2和187.5 kg/hm2播期结实性最好,结实率达83.9%和78.2%,可见播量的影响则较小,10月25日播期结实性较10月5日降低17.5%,说明播期越晚结实性越差,故适期播种要比晚播有利于提高结实率。‘洛麦22’适宜播期为10月5日,适宜播量为90~120 kg/hm2。  相似文献   

4.
强筋小麦新品种新麦18号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新麦18号不同播期、播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新麦18号产量有明显的影响,晚播时加大播量对群体和产量有较大的改善.新麦18号最佳播期在10月5-15日,最佳播量应控制在90~120kg/hm2.新麦18号播期可推迟到11月初.  相似文献   

5.
豫北地区‘郑麦7698’适宜播期播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宜的播期、播量,使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丰产性,研究了‘郑麦7698’在不同播期播量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小麦成穗数逐渐减少,穗粒数逐渐增加,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逐渐降低。播量越大,小麦的成穗数越高,穗粒数越少,播量对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播量最大的处理(225 kg/hm2)产量最高。‘郑麦7698’产量最高的组合为播种期10月10日,播量225 kg/hm2,而播期为10月10日播量为187.5 kg/hm2的组合次之。总之,‘郑麦7698’在豫北地区的适宜播种期范围为10月5日至10日,相应的播量为2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 ‘九麦 2号’ 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王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80-84
摘 要:研究目的:为了探讨冬小麦在关中中部的最佳播期和最佳播量,以陕西省新审定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材料,研究了在N、P、K配施基础上,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两因素二次D饱和最优试验设计,设置4个播期水平,4个播量水平,6个处理组合,3次重复,随机排列。结果表明:‘九麦2号’在关中中部产量7500~8250 kg/hm2的适宜播期为10月11日到10月19日,适宜密度在2.17×106株/hm2到2.95×106株/hm2。在播期为10月17日,密度为2.45×106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8512.5 kg/hm2。不同播期播量对‘九麦2号’小麦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10月22日播种,密度1.80×106株/hm2处理籽粒品质较好,沉降值达到39.23 mL、蛋白质含量达到14.34%、湿面筋含量达到31.01%、稳定时间为9.35 min,拉伸面积为57.96 cm2。结论:适期适量播种有利于提高‘九麦2号’小麦产量,适期晚播有利于改善其品质,适期晚播和适当加大播种密度有利于兼顾小麦产量水平与品质水平的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7.
臧鑫 《中国种业》2016,(11):45-46
为探明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最佳播期和适宜播量,以半冬性小麦新品种淮麦33为研究材料,采取播期、播量两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分析播期、播量互作条件下对产量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组合A2B2、A3B5产量最高,淮麦33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左右,适宜播量为222.0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8.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不同播期播量处理对两种穗型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以大穗型品种山农23号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群体动态、花后叶面积指数、子粒灌浆进程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月10日播期处理有利于两个品种小麦群体的构建,延迟播期后,即使增大播量也不能获得高产。山农23号在延迟播期后,有效叶面积减少,子粒灌浆速率减慢,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差异显著,加大播量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济麦22延迟播期后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下降,加大播量后,单位面积穗数不升反降,花后叶片衰老加剧。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的最适播期均为10月10日,山农23号的适宜播量为180kg/hm 2,济麦22的适宜播量为105kg/hm 2。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研究在不同播期播量条件下对泛麦7030的生育进程、苗期生长、群体数量、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播量对泛麦7030的群体性状和产量因素有重要影响,推迟播期,小麦整体上呈规律性推迟,抽穗后差异越来越小;增加播量,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呈降低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泛麦7030在不晚于10月31日播种、播量120 kg/hm2和172.5 kg/hm2水平上产量较高,且在晚播条件下需要适当增加小麦播量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苏南沿江稻麦两熟地区不同水稻收获期对后茬小麦产量影响,进行了小麦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10月25日-11月29日)处理产量差异极显著,随着播期推迟不同单产呈下降趋势.不同播量处理(150×104,225×104,300×104,375×104,450×104/hm2)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相同播量水平下(300×104/hm 2)随着播期推迟产量不断下降.苏南沿江地区小麦最佳的播种时间为10月25日-11月15日,最佳基本苗为150×104~225×104/hm2.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不同地区郑品麦24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分析了3个不同地区播期、播量对郑品麦24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地理纬度增加1°,郑品麦24号适宜播期提前3~5d。郑品麦24号在泌阳地区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适宜播量为11~13kg/667m~2;新郑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0-20日,适宜播量为9~13kg/667m~2;延津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0-15日,适宜播量为11kg/667m~2。在确定具体的适宜播期时,还应根据地块的整地质量、水肥水平、播期早晚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2.
播期和播量对荞麦产量及主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明适合山西地区种植荞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晋荞6号(苦荞)和晋荞1号(甜荞)为材料,采用3个播期(主区)和3个播量(裂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荞麦产量,蛋白质、淀粉及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晋荞6号的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总黄酮含量及晋荞1号的产量和淀粉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播量对两个品种的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及晋荞6号的总黄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两个品种的产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和总黄酮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加,两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及晋荞6号的产量和总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晋荞1号产量先上升后下降。6月4日播种、22.5kg/hm~2播量的晋荞6号产量(3 498.60kg/hm~2)表现最好,但5月28日播种、22.5kg/hm~2播量的蛋白质(11.94%)和总黄酮含量(1.83%)表现最佳。6月4日播种、45kg/hm~2播量的晋荞1号产量(1 705.80kg/hm~2)表现最好,但5月28日播种、37.5kg/hm~2播量的蛋白质含量(11.86%)表现最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晋荞6号的产量与其蛋白质、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晋荞1号的产量与其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3.
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是当前小麦生产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以光明麦1号为试验品种,利用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稻茬小麦的氮肥当季表观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NUR)受播期、密度、施氮量组合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对小麦NUR效应表现为氮肥播期密度。在试验条件下,实现高产和高NUR目标,三因素有多种组合模式,其中播期10月28日至11月2日+密度160~180万株hm–2+施氮量200 kg hm–2的组合,其产量为6800~7200 kg hm–2,NUR大于42.0%(最大值为44.8%),可靠度达到95%;播期10月21日至27日+密度120~150万株hm–2+施氮量190~225 kg hm–2组合,其产量为6200~7000 kg hm–2,NUR达41.0%以上;播期11月3日至11日+密度210~240万株hm–2+施氮量190~210 kg hm–2组合,其产量为5900~7250 kg hm–2,NUR达3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给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陕禾192大田良种良法配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区设计法,于2019-2021年度进行了2年田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陕禾192的产量及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播期过早或播量过小,陕禾192产量极显著降低;陕禾192的最佳播期为10月16日,适宜播期为10月16-24日;最佳播量为基本苗300万/hm2,适宜播量为240万~360万/hm2。  相似文献   

15.
以温麦28为材料,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及种植方式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温麦28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15日,适宜播量为150.0~187.5 kg/ hm2,适宜种植方式为17~20 cm等行距种植.温麦28的产量与播期、播量和种植行距关系密切,生产中应合理种植,才能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栽培措施对周麦27号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的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采用4因子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追施氮肥期和喷施多效唑对周麦27号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周麦27号属矮秆大穗品种,产量主要受播期影响,回归方程为Y=10347.3-516.3X1,预测产量最大值可达到11 215.5kg/hm2,并且产量三要素较协调,适合高产要求.子粒蛋白质含量等多数与蛋白质数量相关的指标均与播期呈显著负向线性关系,面筋指数等与蛋白质质量相关的指标受栽培措施影响较大.建议周麦27号在高肥水地决于10月13号左右播种,基本苗在234万/hm2左右,于3月中上旬追施尿素225kg/hm2,喷施多效唑1 195.5g/hm2,若预测播期温度较高,播种期可适当推迟,增加播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冬小麦新品种邢麦13号适宜的播期和播量,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邢麦13号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及播期×播量对邢麦13号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对产量构成因素也有显著影响。邢麦13号的适宜播期为10月8-15日,适宜播量为160~210kg/hm~2。  相似文献   

18.
灌溉小麦优质高产生态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农业系统工程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8],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5] [7],以每公顷 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灌溉小麦优质高产生态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灌溉小麦产量的各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播期x1>播量x2>施肥量x3,依据建立的模型,目标产量在7500~9000kg/hm2时,灌溉小麦优质高产最佳农艺方案为:播期x1 10月2日~5日,播量x2 145.91~211.76万粒/ hm2,施肥量x3纯N、P(N∶P2O5=1∶1)191.83~304.73 kg/hm2。本研究为灌溉小麦优质高产生态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临远8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冬小麦‘临远8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按每小区固定1 m长势均匀的样段,测得不同发育时期小麦群体数量。每小区成熟时选取麦穗30个,测得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待籽粒晒干后,测得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小麦群体性状呈现随播期推迟总茎数减少,随播量增大总茎数增多的趋势。(2)随播期推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播量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3)随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10月5日播种,播量为300×10 4粒/hm 2产量最高为8722.58 kg/hm 2,10月12日播种,播量为375×10 4粒/hm 2产量次之为8678.25 kg/hm 2。播期是引起小麦产量和产量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临远8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2日,播量为300×10 4粒/hm 2至375×10 4粒/hm 2。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新品种‘烟农5158’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给小麦高产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通过设计播期、播量主副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及播量对‘烟农5158’产量、产量三要素以及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均对产量、产量三要素以及株高有显著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播期的推迟,产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减少,株高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随播量的增加,产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增加,株高升高,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经方差分析得出,9月27日与10月3日差异不显著,而两者与其他播期差异极显著,从而总结出该品种在试验点相似区域的适宜播期为10月1日前后,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最佳播量为180万苗/hm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