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4年1月,建水某蛋鸡养殖场发生一起以呼吸困难、产蛋下降、急性死亡为特征的病例.采集病料进行细菌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分离到的6株大肠杆菌,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血清型为O78、O8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等敏感,但对头孢氨苄、强力霉素、新霉素等药物有耐药性.分离到1株病毒,鸡胚尿囊液HA效价8log2~ 10log2,血凝抑制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病毒的血凝特性能被H9亚型禽流感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表明从病料中分离出了H9亚型禽流感病毒,诊断为大肠杆菌与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2007年~2010年我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进行分析,发现自2008年下半年来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对鸡胚的致病性有增强的趋势,在此基础上,选择MDT在60.5~96.3 h之间的9株病毒,比较其对SPF鸡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对鸡胚致病性强的毒株,对SPF鸡的致病性也较强,能引起气管、肺、十二指肠、肾和脑等多器官的系统性感染,而且病毒在各组织器官的复制能力与致病性呈正相关.在感染SPF鸡后,所有毒株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排毒,而致病力较强毒株的感染组,排毒的比例更高,排毒时间也更长.这些数据表明,H9N2病毒在进化过程中,致病力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近出现了一些对鸡致病力增强的毒株,这提示我们必须重视对H9N2病毒进化和变异的监测,加强对H9N2病毒的防控.  相似文献   

3.
鸡H9亚型禽流感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3月,我市城区某镇养鸡户郭某等6个养鸡户饲养的5群商品育成蛋鸡和1群商品肉杂鸡先后出现以典型的大肠杆菌病变和较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疫病,但按照大肠杆菌病处理不能有效控制疫病的继续发生,经诊断为H9亚型禽流感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并确定H9亚型禽流感为原发性疫病,将原发性H9亚型禽流感控制后,有效地遏止了疫病的继续发生,收到了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大连地区部分商品肉鸡、商品蛋鸡、种鸡及其他土鸡的饲养场(户),出现多型大肠杆菌病与变异毒株(禽流感弱毒)混合感染,该病发病没有季节性,不分鸡龄,并且很难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连地区部分商品肉鸡、商品蛋鸡、种鸡及其他土鸡的饲养场(户),出现多型大肠杆菌病与变异毒株(禽流感弱毒)混合感染,该病发病没有季节性,不分鸡龄,并且很难控制。  相似文献   

6.
几种病毒与禽病原性大肠杆菌的人工联合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种剂量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ow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LPAI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疫苗株H120和H52,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se viurs,NDV)Lasota株分别于气管内注射10日龄易感鸡,2d后,气管注射禽病原性大肠杆菌O37株(O78),连续观察5d,结果,除LPAIV单独感染组有6.25%的死亡率外,其余各病毒单独接种组均健活;大肠杆菌O37株单独接种组的死亡率为62.50%,较高剂量的LPAIV,IBV H120和H52,NDV Lasota株与大肠杆菌O37株有效强的协同致病作用,死亡率分别达到81.25%,100.00%,93.75%和87.50%,而较低剂量的上述病毒则无明显的协同作用,IBV,NDV疫苗株与大肠杆菌联合接种组的多数死亡鸡病程推迟。  相似文献   

7.
孙晓艳  刁有祥  裴苹苹  王蛟  刘鑫 《兽医大学学报》2013,(11):1636-1641,1646
利用分离的1株B亚型禽偏肺病毒,采用静脉注射和点眼滴鼻两种途径接种SPF鸡,并在接种同时免疫新城疫弱毒疫苗。在攻毒后3、6、9、12、15d,每组随机抽取3只翅下采血,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利用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新城疫HI抗体效价;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CD40/CD8比值,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2、IFN7的含量;同时观察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鸡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攻毒后9~15d,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外周血CD4+/CD8+比值和血清II-2、IFN-γ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静脉注射组与点眼滴鼻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的免疫器官指数低于对照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新城疫HI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生化指标仪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在攻毒后显著升高(P〈0.05),其他指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在感染后3~10d出现轻微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静脉注射组和点眼滴鼻组的呼吸道和肝脏病变最明显。综上所述,B亚型禽偏肺病毒感染SPF鸡后,在一段时间内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导致免疫机能下降,并引起轻微的组织病变;B亚型禽偏肺病毒通过两种不同的攻毒途径对SPF鸡的致病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禽流感 (AI)又名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是由正粘病毒科 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是国际兽医局规定的 A类烈性传染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其他野禽均可感染。我们从新乡市某蛋鸡场分离鉴定 1株低致病力的 H9N2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毒株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病料来自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禽病研究所接诊检验的病、死鸡。禽流感 A型琼扩抗原、标准阳性血清以及抗 HA、NA分型血清购自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抗新城疫 (ND)血清和抗减蛋综合征 (EDS- 76 )血清由本院禽病研究所提供。 SPF鸡胚和雏鸡购自…  相似文献   

9.
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被国际兽医局(OIE)列为A类传染病。H9N2亚型AIV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虽然毒力较H5N1亚型AIV弱,但自1966年HoMee从患温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取2周龄SPF鸭(绍兴麻鸭)自天然孔感染1株野鸭源H6N2亚型LPAIV,评价其对幼龄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试验感染鸭临床症状较轻微,病毒在鸭消化道复制能力较呼吸道内更强,且具有水平传播的能力。仅能在盲肠扁桃体和法氏囊2个组织器官中检测到病毒,但可对法氏囊等多个组织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此外感染鸭可产生HI抗体,并在第21天达到高峰。结果表明,该株H6N2亚型LPAIV对幼龄鸭的致病力较低,在AIV病毒传播中幼龄鸭起到了一定作用,为研究H6N2亚型LPAIV的致病机制及AIV发病机理提供了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1.
实验性鸡大肠杆菌病的超微动态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 12日龄 SPF鸡 180只 ,随机分为 4组 ,分别气管内注射致病性大肠杆菌 O18分离株 (大肠杆菌接种组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mild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MPAIV) H9N2株 (MPAIV接种组 )、先接种 MPAIV再接种大肠杆菌 (混合接种组 ) ,并设健康对照组 ,分别于接种后不同时间 ,取气管、肺、气囊、胸腺、法氏囊、脾、肝和肾组织 ,制作超薄切片 ,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MPAIV与大肠杆菌混合接种组比大肠杆菌接种组出现病变的时间早、恢复慢 ;在大肠杆菌接种组 ,接种后 3h气囊上皮和间质细胞中都可见典型的大肠杆菌 ;在混合接种组 ,接种后 3h,气囊间质细胞的吞噬泡中可见多个 MPAIV粒子。由此认为 ,MPAIV可使鸡大肠杆菌病严重化 ,大肠杆菌对 MPAIV的入侵和在鸡体内的复制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 2× 1 0 5EID50 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 mild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MPAIV)、2× 1 0 6 EID50 新城疫病毒 L asota株( Newcastle disease virus Lasota strain,NDVL asota)气管内注射 1 0日龄 SPF鸡 ,2 4h后 ,同剂量、同法重复感染一次 ;48h后 ,分别气管内注射较低致病性禽病原性大肠杆菌 1 2 0( O1 8)和 1 73( O2 6 )株 ,2× 1 0 7CFU/羽 ,2 4h后同剂量、同法重复攻毒一次 ,连续观察 1 0d。结果 :MPAIV单独感染组死亡率为 53% ;NDV Lasota株单独攻毒组未见死亡 ;大肠杆菌 1 2 0株单独攻毒组死亡率为 40 % ,1 73株单独攻毒组死亡率为 7% ;MPAIV与大肠杆菌1 2 0株联合攻毒组的死亡率为 87% ,NDV L a-sota株与 1 2 0株联合攻毒组的死亡率为 40 % ;MPAIV与大肠杆菌 1 73株联合攻毒组的死亡率为 80 % ,NDV Lasota株与 1 73株联合攻毒组的死亡率为 2 0 %。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鸡大肠杆菌病病理学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致病性大肠杆菌O18分离株和/或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Mild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MPAIV)接种10-12日龄SPF鸡。在接种后1-96h进行临床症状与大体病理变化、组织学观察发现:大肠杆菌接种组、MPAIV接种组和健康接种组除扑杀鸡外未见鸡死亡,MPAIV与大肠杆菌混合接种组除扑杀鸡外死亡率为24%。混合接种组的病变比大肠杆菌接种组出现的时间早,恢复也慢,各脏器的病理变化更严重。MPAIV主要引起各实质器官的坏死,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经气管内接种后试验鸡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的炎症反应;MPAVI可使鸡大肠杆菌病严重化。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鸡大肠杆菌病试验鸡细菌的动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致病性大肠杆菌O18分离株和或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mild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MPAIV)接种10-12日龄SPF鸡,细菌接种后1-96小时鸡鸡的血液、气管、肺、脾、肝和肾进行细菌学检查,发现大肠杆菌接种组、MPAIV与大肠杆菌混合接种组的气管、肺在整个试验过程均分离到细菌,血液、脾、肝、肾中细菌数随接种时间延长而减少,直至消失,MPAV与大肠杆菌混合接种组比大肠杆菌接种组从气管、肺中分离到细菌的频率更高,数量更多,表明气管、肺是鸡大肠杆菌定居的场所,MPAIV可延长细菌在气管、肺中定居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控制滨海地区鸡大肠埃希菌病的发生,对大肠埃希菌污染严重的部分鸡场进行了病原分离培养、血清型鉴定以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4株分离菌中有11株属于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血清型主要有O78、O24、O93和O11 4种;免疫保护试验使大肠埃希菌病死率降低了6%.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主要指示菌,运用杯碟法对不同分离株的枯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进行抑菌效果筛选。在确定GD株作为抗菌物质研究的基础上,采用GD株发酵液,经大孔吸附树脂XD吸附、洗脱,将获取的抗菌产物样品与表面活性素标准品进行薄层色谱(TLC)层析、分析、比较。运用液质联用(LC-MS)分析技术对代谢产物样品中各组分的含量、分子量及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D株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抗菌物质是以表面活性素A、B和C等同系物为主组成的脂肽混合物。表面活性剂含量达77.39%,分子量主要分布在1 036.6933~994.6449之间。  相似文献   

17.
以人工诱发鸡败血霉形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模型,评价氟罗沙星的疗效。按每升水加入25mg、50mg及100mg氟罗沙星及50mg环丙沙星的用量给病鸡饮水给药,连续5天,对混合感染鸡的治愈率分别是86.7%、90.0%、90.0%及83.3%,而感染对照组的死亡率为63.3%;用药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101.3%、105.7%、107.2%及102.4%,均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585.5%,P〈0.01)  相似文献   

18.
The emergence of new antibiotic‐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 pathotyp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disease has led to an investigation in terms of the origins of these pathogens. According to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nspecified ag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38.4 million of the 48 million (80%) cases of foodborne illnesses each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hypothesized that environmental E. coli not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bility to cause disease in humans could potentially be responsible for some of these cases. In order for an environmental E. coli isolate to have the ability to cause foodborne illness, it must be able to utilize the same attachment and virulence mechanisms utilized by other human pathogenic E. coli.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many avian pathogenic E. coli (APEC) isolated from poultry harbour attachment and virulence genes also currently found in human pathogenic E. coli isolates. Research also suggest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ability to cause gastrointestinal illnesses, APEC may also be an etiological agent of foodborn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FUT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evaluate the evidence pertaining to the ability of APEC to cause disease in humans, their potential for zoonotic transfer along with discussion on the types of illnesses that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se pathogens.  相似文献   

19.
观察了复方中草药“毒菌杀”的安全性及其对禽大肠杆菌及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情况。结果发现“毒菌杀”安全性高,组成“毒菌杀”的各单味中药及其合剂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g/mL)分别为板蓝根0.05、穿心莲0.05、黄芪0.025、黄柏0.05、柴胡0.05、生地0.05、甘草0.05、当归0.025,“毒菌杀”方剂为0.05;对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板蓝根0.05、穿心莲0.025、黄芪0.025、黄柏0.05、柴胡0.025、生地0.05、甘草0.025、当归0.05,“毒菌杀”方剂为0.025;而牛胆汁对这两种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和1%。说明“毒菌杀”方剂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